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课程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1.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使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2.教师要将德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并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习惯。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会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德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教师不能空洞说教,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感受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4.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5.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指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课程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1.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使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2.教师要将德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并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习惯。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会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德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教师不能空洞说教,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感受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4.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5.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指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