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组织并安排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真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知己知彼 引导 煽情 导语 血泪 高效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理科生重理轻文,文科生亦对语文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语文这一学科难度大,有些时候即使是很努力地学习也不能如愿以偿地考取令学生自己满意的成绩。而且,还有的学生干脆就认为课上学了,考试中也用不上。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组织并安排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真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至关重要。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充分认识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它。而且该学科的特点也明示我们必须要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方能奏奇效。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煽情的导语吸引学生
铃声响起,新的课堂又开始了,而上节课疲惫了的学生经过课间的休息,虽然精神包满了许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依旧停留在课间的状态,并没有将全部身心放到新的课堂上来,甚而至于有的学生由于精神很疲劳利用课间睡觉休息,铃声响起之后他也跟着其他同学起立并向老师问好,之后呢,别的同学凝神上课,而他们还在半梦半醒之间。这时,能否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并迅即进入我们的课堂,能否用更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进行煽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进行新一轮的学习就至关重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一课书,文章篇幅较长,课堂导入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所差异。
如:“请同学们自己认真的看课下注释①,了解文章背景,接下来老师用稍带沙哑的嗓音范读课文。还没等读完一半篇幅,学生中有的就开始开小差了。”结果,老师既受累又生气,学生还觉得没意思,就更别谈什么教学效果了。
又如:“这是一曲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牺牲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雄浑号角,一篇严词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中国政府竟然向请愿的爱国青年开枪,制造了‘三一八’惨案,我们说外国人杀中国人是侵略,那中国人杀中国人又是怎样呢?(学生气愤,齐答‘耻辱’,老师稍作停顿后继续)这是全体中国人的耻辱与悲哀,这是一场罪恶。(语气稍缓)刘和珍,一个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在这请愿中结束了她的生命。(学生惊讶:女学生?!)‘梦,还没有做,便已不再醒来;路,还没有开始,便走到了尽头,’面对此种现实,鲁迅一字一泪,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就让我们用心诵读课文,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之后,学生便很投入的朗读起了课文)。
再如讲解《琵琶行》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学生们听完上面的导入语后,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感和急切的求知欲望,老师此时顺势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读完后回答)
可见,一篇课文,导语煽情到位,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45分钟,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一节课45分钟,学生只会在前30分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30分钟之后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听觉和视觉疲劳,出现走神或犯困的情况。其实,这是人这一生理机体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紧紧抓住广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课堂45分钟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学性小品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体现的是文学的生动性,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而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讲述的是极光的形成原理,抽象难懂,体现的是科学的正确性。能否把握好时间,合理地分配这45分钟,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情况一 按常规从头到尾去讲,前面两部分学生们兴致盎然,爱读爱记(因
为涉及一些神话故事和有趣的俗语)当讲到第三部分时,和前面比较,同学们觉得又抽象又没意思,懒得去读,再加上30分钟过去了,同学们开始出现精神疲劳,哪里还读得下去。于是,无奈之下老师由娓娓道来一跃而学鲁迅之“呐喊”,指望唤醒默无声息学生,希望他们在沉默中爆发。可学生在无声中“灭亡”了。
情况二 教师先问:“作为一篇讲求科学性的小品文,三部分当中哪一部分应该最重要?学生自然回答为‘极光的形成原理’。于是老师趁机由第三部分讲起,理解起来虽有难度但在同学们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记住老师讲解,掌握极光的成因也并不是件难事。难点攻下,正当同学们开始疲劳时,翻过头来,再让其读第一、二部分。第一、二部分为神话传说,老师不用多说,课文本身的内容自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而且第二部分还出现了大量的俗语,也可让学生读后认真交流,看彼此谁记住的更多一些。此时,本会冷清的课堂一下子“ 爆”起来,课堂很高效。整节课有张有弛,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度过45分钟。
三、适时链接高考考点,彻底打消学生顾虑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尽管老师多次强调,但还是经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记下来,经笔者认真地调查发现不是学生记不下来,而是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没用,索性就根本不记。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将教学内容与高考链接,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名句默写链接。高考中,名句默写只有5分的内容,分值不大,但考生真正要把它拿到手也不是很容易。高中阶段要求背诵的文章或段落并不少,我们主张在平常教学时就把高考动向及时告知学生(当然,任课教师课下要充分地查阅各种参考资料,包括近年各省高考题,权威报刊,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沁园春 长沙》一课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处,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处等,边教学,边点拨。
2、作文素材教学链接。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对作文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往往是“不求高分,但保低分” 。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写优秀作文的能力,只是欠缺平时的用心发现和学习,作为老师则要抓住这一点,将作文教学落实并穿插到平常的教学当中。比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发掘文中出现的与时俱进的因素。如果以本文为蓝本要求学生作文,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思考?学生可能会答出“闻过则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择善而从、忠言逆耳利于行”等,教师再组织学生记录备用。讲解《勾践灭吴》一课时,教师应该会提到“有志者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一联,此联完全可以用做学生作文中励志的经典理论论据。
此外,病句类型及改正方法的教学,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成语释义及用法教学,尤其是字音、字形教学。如果能切实地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内容与高考有机的链接在一起,学生认为学了有用,听起来有兴趣,学起来不费力。我们教师在运作课堂时也会轻松许多,双高效,双收益。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对智慧的发现和运用。相信在我们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与探讨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知己知彼 引导 煽情 导语 血泪 高效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理科生重理轻文,文科生亦对语文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语文这一学科难度大,有些时候即使是很努力地学习也不能如愿以偿地考取令学生自己满意的成绩。而且,还有的学生干脆就认为课上学了,考试中也用不上。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组织并安排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真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至关重要。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充分认识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它。而且该学科的特点也明示我们必须要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方能奏奇效。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煽情的导语吸引学生
铃声响起,新的课堂又开始了,而上节课疲惫了的学生经过课间的休息,虽然精神包满了许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依旧停留在课间的状态,并没有将全部身心放到新的课堂上来,甚而至于有的学生由于精神很疲劳利用课间睡觉休息,铃声响起之后他也跟着其他同学起立并向老师问好,之后呢,别的同学凝神上课,而他们还在半梦半醒之间。这时,能否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并迅即进入我们的课堂,能否用更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进行煽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进行新一轮的学习就至关重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一课书,文章篇幅较长,课堂导入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所差异。
如:“请同学们自己认真的看课下注释①,了解文章背景,接下来老师用稍带沙哑的嗓音范读课文。还没等读完一半篇幅,学生中有的就开始开小差了。”结果,老师既受累又生气,学生还觉得没意思,就更别谈什么教学效果了。
又如:“这是一曲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牺牲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雄浑号角,一篇严词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中国政府竟然向请愿的爱国青年开枪,制造了‘三一八’惨案,我们说外国人杀中国人是侵略,那中国人杀中国人又是怎样呢?(学生气愤,齐答‘耻辱’,老师稍作停顿后继续)这是全体中国人的耻辱与悲哀,这是一场罪恶。(语气稍缓)刘和珍,一个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在这请愿中结束了她的生命。(学生惊讶:女学生?!)‘梦,还没有做,便已不再醒来;路,还没有开始,便走到了尽头,’面对此种现实,鲁迅一字一泪,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就让我们用心诵读课文,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之后,学生便很投入的朗读起了课文)。
再如讲解《琵琶行》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学生们听完上面的导入语后,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感和急切的求知欲望,老师此时顺势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读完后回答)
可见,一篇课文,导语煽情到位,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45分钟,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一节课45分钟,学生只会在前30分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30分钟之后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听觉和视觉疲劳,出现走神或犯困的情况。其实,这是人这一生理机体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紧紧抓住广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课堂45分钟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学性小品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体现的是文学的生动性,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而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讲述的是极光的形成原理,抽象难懂,体现的是科学的正确性。能否把握好时间,合理地分配这45分钟,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情况一 按常规从头到尾去讲,前面两部分学生们兴致盎然,爱读爱记(因
为涉及一些神话故事和有趣的俗语)当讲到第三部分时,和前面比较,同学们觉得又抽象又没意思,懒得去读,再加上30分钟过去了,同学们开始出现精神疲劳,哪里还读得下去。于是,无奈之下老师由娓娓道来一跃而学鲁迅之“呐喊”,指望唤醒默无声息学生,希望他们在沉默中爆发。可学生在无声中“灭亡”了。
情况二 教师先问:“作为一篇讲求科学性的小品文,三部分当中哪一部分应该最重要?学生自然回答为‘极光的形成原理’。于是老师趁机由第三部分讲起,理解起来虽有难度但在同学们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记住老师讲解,掌握极光的成因也并不是件难事。难点攻下,正当同学们开始疲劳时,翻过头来,再让其读第一、二部分。第一、二部分为神话传说,老师不用多说,课文本身的内容自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而且第二部分还出现了大量的俗语,也可让学生读后认真交流,看彼此谁记住的更多一些。此时,本会冷清的课堂一下子“ 爆”起来,课堂很高效。整节课有张有弛,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度过45分钟。
三、适时链接高考考点,彻底打消学生顾虑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尽管老师多次强调,但还是经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记下来,经笔者认真地调查发现不是学生记不下来,而是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没用,索性就根本不记。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将教学内容与高考链接,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名句默写链接。高考中,名句默写只有5分的内容,分值不大,但考生真正要把它拿到手也不是很容易。高中阶段要求背诵的文章或段落并不少,我们主张在平常教学时就把高考动向及时告知学生(当然,任课教师课下要充分地查阅各种参考资料,包括近年各省高考题,权威报刊,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沁园春 长沙》一课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处,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处等,边教学,边点拨。
2、作文素材教学链接。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对作文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往往是“不求高分,但保低分” 。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写优秀作文的能力,只是欠缺平时的用心发现和学习,作为老师则要抓住这一点,将作文教学落实并穿插到平常的教学当中。比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发掘文中出现的与时俱进的因素。如果以本文为蓝本要求学生作文,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思考?学生可能会答出“闻过则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择善而从、忠言逆耳利于行”等,教师再组织学生记录备用。讲解《勾践灭吴》一课时,教师应该会提到“有志者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一联,此联完全可以用做学生作文中励志的经典理论论据。
此外,病句类型及改正方法的教学,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成语释义及用法教学,尤其是字音、字形教学。如果能切实地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内容与高考有机的链接在一起,学生认为学了有用,听起来有兴趣,学起来不费力。我们教师在运作课堂时也会轻松许多,双高效,双收益。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对智慧的发现和运用。相信在我们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与探讨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