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圈里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子,但很难教出优秀的孩子。
  一位教育专家为深入研究此现象,曾进行过数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城市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他知识分子。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即便是能把子女教育成杰出人才的教师,大多也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人员,而不是真正的一线教师。
  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篇:
  我为啥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高林君,中学教师)
  我在一线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每年的教育评价都很好。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不断获得荣誉,因此我的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这一切,都毁在了我的儿子手里。
  我儿子今年14岁,从出生到现在,我对他处处严格要求,时时不忘提醒,以为这样他的表现就一定会很棒,可是他让我大失所望。一直以来,他的学习成绩中等,主要是主动性不够。看他成绩不理想,我在家时就尽量辅导他,希望他能提高成绩。所谓辅导,也就是让他多做题,多写多练。他的小学成绩在前20名,到了初中成績开始下滑,全年级1200名学生,入学时他是第200名,一年后退步到三四百名,我万分焦急。在这种情况下,我加大辅导力度,延长辅导时间,让他做更多的题。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开始逆反,对抗我的教育,同时有了厌学情绪。
  上初三后,他的第一次月考考了第520名。我气急败坏,绝望透顶。付出那么多的心血,整天盯着他学习,结果还是考得这么差!我忍无可忍,当晚对他大发雷霆,在急躁情绪下,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结果,儿子很生气,心情糟糕,似乎再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原来自己做的学习计划也不执行了,摆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看到孩子这种反应,我害怕了,害怕孩子真的破罐子破摔。
  虽然我对儿子说了过分的话,但并不感觉抱歉,因为我真的想不通。我年年是优秀教师,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带出来的出类拔萃的孩子不在少数,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一塌糊涂呢?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儿子守着我这样一个优秀教师妈妈,怎么还会学业平平?另外,我用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很多落后生成了尖子生,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孩子篇:
  好老师不是好妈妈
  (尤源,初一学生)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小区,大家碰到我妈都会尊敬地喊她一声“谢老师”,有些家长还私下找我妈,想出大价钱,让她去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包括学校领导,见到我妈也是赔着笑脸。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我妈有价值,领导觉得我妈带的班成绩好,能给学校增光添彩;邻居觉得我妈授课经验丰富,他们的孩子学习有疑问可以来请教。只有我无利可图,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真可怜。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回到家也还是摆出一副老师的面孔,结果害惨了我,在学校当学生,回家里还要当学生,永远是被教训的对象!
  有一天,一个记者在校领导陪同下去我家采访我妈。领导介绍说,我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有些学生一遍学不会,我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教他。我在旁边听了,生气地问我妈:“那你怎么对我就没有耐心呢?”我妈张口结舌,一个字也答不上来。过了一会儿,她对记者解释说:“我是个好老师,但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对儿子,我很愧疚,因为我给予学生的远远超过给予他的。”我妈终于说了一句公道话,我心里酸酸的,很想流泪。
  我妈说的是事实。面对学生,她非常有耐心,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他们解答问题;可面对我,她连心平气和都做不到。她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因为她太希望我十全十美,对我的要求太高了。更多时候,像我老爸说的那样,她总是把职业角色带回家,回到家以为还在单位,手势、说话的腔调也都和在学校一样,让人难以接受。
  她还经常拿班里的优秀学生和我做对比。我成绩提高了,她警告我不要骄傲,说她班上某某的分数比我高多了;我运动会上拿了一个二等奖,她又看不惯,说她班上的某某体育太强大了,我这成绩不值一提;英语老师夸奖我最近口语有进步,她知道后又藐视说,她班上的某某那英语口语都能直接和外国人对话了……总之,和她眼中的各类优秀学生相比,我就是个渣渣!这对我也太不公平了吧,她教过那么多学生,里面当然有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很出色,要我全面超越,难道我有三头六臂吗?难道我是超人吗?所以,现在只要她一给我树榜样,我就很厌烦,别人那么好,为什么不要别人做她的儿子呢?我做她的儿子是别无选择,如果能够选择,我绝对不会愿意选择一个这样的妈妈。
  家长篇: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
  (马伟平,公务员)
  以前我是老师,现在我是老师的家属。老师和老师家属,这两个身份让我比一般人更理解老师,也让我能够跳出老师的身份,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家长比一线老师更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了。这个愿望是如此强烈,或许就是太强烈了,才造成了物极必反的现状。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呕心沥血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说起教育,教师那是滔滔不绝。只要在教学一线工作几年后,每个教师都能总结出许多经验,比如,面对调皮聪明的孩子如何教育,面对倔强任性的孩子如何教育,面对内向不善言语的孩子如何教育,面对外向爱说话的孩子如何教育……家长们一听,往往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向老师寻求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而老师一般也会毫无保留地给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案,通常方案还非常有效。
  下班后,老师离开三尺讲台回到家,面对自己孩子,却成了焦虑水平最高的父母。是啊!老师的悲哀莫过于此,因为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孩子,看着别人那么出色,老师不免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优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孩子的缺点被无情放大,由于职业特点,爱教训人,往往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结果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坏行为,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勇气。   离开教师队伍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同时也不断劝慰自己: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的孩子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孩子;我爱孩子,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和他的成绩无关;这辈子,我要用欣赏的眼光陪着他长大;不管他是否优秀,我都要允许他以自己的状态存在,也不能强迫他完全顺从我……
  我真心希望以前的教育同仁们还有孩子他妈,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不要让自己承受不必要的负担,不要让劳累的心备受折磨。放手、放心、放下自己的孩子吧!
  专家篇:
  教育子女,教师家长注意啥?
  (冯少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法律与心理研究中心的一位老师曾对我说,教师、军人和警察的孩子出问题的比较多,其背后原因是,这三种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同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反抗形成了冲突。家长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教育方法。这种说法基于这位老师平日的观察和案例的积累,并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但是并非没有道理。
  今天既然谈到了教师,那么就来说说,为什么教师妈妈偏偏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想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1.因为职业特点,教师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往往会比一般父母更容易出现说教过多等问题;
  2.教师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身为人师,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否则颜面无光。
  3.教师教过的学生很多,碰到的优秀孩子自然会比一般父母碰到的优秀孩子多,因为眼界高,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自然也高,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4.有一些教师子女小学表现良好,这大都是在教师家长的“高要求”下做到的,但是升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如果教师家长仍以强硬手段压制孩子,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断出现问题。
  5.教师子女中,很多孩子缺少自信心和上进心,这是教师家长“高期望”结出的苦果。
  6.教师工作压力大,有时会把不良情绪宣泄到子女身上,造成“对别人的孩子有耐心,对自己的孩子没耐心”的状况。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教育不好子女,能教育好子女的教师有以下共性:
  1.分清角色
  在学校,学生唯师者尊,对教师说过的话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長期的职业习惯使得多数教师有种心理定式,不仅要求学生,还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爱关注琐碎细节,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就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教导。在学校教育中这么做或许可以,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教师就需要改变做法,做开明家长,允许孩子有不同想法,多鼓励和表扬孩子,抓大放小,不处处计较,对孩子不做过多的要求。
  2.更新家教观念
  大家都知道,一线教师忙,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占得满满的,容易陷在烦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但是即便如此,教师家长也要抽出时间接受再教育,更新家教观念。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只会捧着书本的人,而是视野开阔,关注社会和人生的人。如果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视野狭窄,应对现实的能力低弱。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倘若整日跟书本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孩子在潜意识里也不会真正地尊重知识。
  3.扩大社交圈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对教师子女而言,尤其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是很大的制约。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增强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如,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做义工……这些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的情怀,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的各种实际生活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除了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把子女的家庭教育当成大事来抓。客观认识自己,变劣势为优势,为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都没有能够将子女培养成才,那种痛楚无药可医,有位过来人甚至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那么其优秀的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的。”
  今天我们讨论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想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共勉:做好老师,也做好父母。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用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敬意,使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许多家长表示,应采取有力措施,抵制洋节日,否则中国人将丢掉根和魂。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为什么对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为代表的洋节日趋之若鹜?
上周末,省口腔医院李医生刚到医院,就看到外科门诊候诊室坐着一对年轻的父母,旁边站着个小姑娘,都愁眉不展。原来前一天晚上,小姑娘玩耍时摔了一跤,把一颗刚长出不久的上颌门牙给摔掉了。父母连忙拿了牙齿,到当地一家医院求治,结果当地医院建议转省级医院治疗。  一家三口坐了三个小时的车赶到一省级医院,总算把孩子脱落的牙齿植了回去,不过牙齿没固定,松动得厉害。听说省口腔医院可以做完善的脱落牙齿治疗,一大早就来
问:超市举行买一送一活动,买一大桶食用油赠送一小桶其他品牌的食用油。买回家后,我发现小桶食用油过期两个月了,于是拿回超市要求退换和赔偿。超市负责人说,赠品不属于商品,不能退换,更不负责赔偿。请问,超市的理由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吗?  杜仪初(福建福州)  律师意见:我国《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愿意接受赠与的合同。”由此可见,赠与关系的成立要满足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学生流动性加大等新形势,河南省近日发布通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  其中,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16年补助标准为普通小学每生每天4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天5元,每年按250天计算。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省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今年暑假,我让上初一的儿子参加了某著名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前往美国的交换生项目,为期40天。  第一天上课,儿子几乎听不懂,但他很快调整心态,鼓励自己大胆对话,恶补英语,没多久就适应了。在与美国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儿子表现得也很成熟,交了好几个朋友,互赠了礼物,回国后还经常打电话。项目结束后,儿子的综合评分得了第一。我很欣慰,13岁的他在异国他乡,远离父母,竟然表现得这么优秀。  其实,回首儿子的成长
很多家长为让孩子早日成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生怕自己一旦放松要求,孩子就会坐着滑滑梯下来。其实,这种教育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严苛地要求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成才不利。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掌握好下面两个“效应”,对孩子低要求、不严苛,可能更利于孩子的发展与成才。  “登门槛效应”:  先提一个较低要求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缺席对孩子的教育,使得孩子总觉得自己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时间一长,孩子的性格就会出现问题。这种现象,心理学界把它定义为“假单亲家庭”……  母亲:丈夫忙事业,初中生儿子越来越自卑  儿子小波今年15岁,他从小性格内向、腼腆。我在市直机关上班,丈夫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业务副厂长,常年在外奔波,虽然挣钱不少,可他总没时间在家陪儿子。丈夫偶尔回家,我劝他
美 国康奈尔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17岁前谈恋爱,可能会给当事者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祸根。研究者指出,无论这些少年有特定的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还不能很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面对情感中的纷扰甚至变故,他们不懂得正确看待和处理,因此会给自己的心理留下或大或小的创伤。这样的创伤极易让他们出现焦虑、忧郁以及酒精
问:我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前不久的一个课间,初二女生小芸来教研室向我借《英汉词典》,随后她的同班同学小研也来借同一本词典,两个人争抢起来。我制止了她们,并教育她们要讲友爱、合作。她们合好了,表示轮流用《英汉词典》。没想到,回到教室后,两人又发生争执,推搡扭打过程中,小研用《英汉词典》砸小芸的头,正砸到小芸的眼睛上,造成小芸当场昏迷。后来,小芸在医院治疗,花去医药费6000余元。小芸的父母找到学校,
这一学期下来,女儿逐渐适应了紧张的寄宿生活。她明显地长高了,也瘦了,身体也更结实了,不再动不动就感冒发烧,自觉、自律性也比在家时强多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习惯。我相信,这些好习惯会陪伴她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去年9月,女儿考入一所寄宿制中学。女儿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自己成了一名中学生,紧张的是学校离家远,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  开学那天,我开车送她去学校报到。在宿舍里选铺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