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概述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古以来河南就是一个多灾的地区,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 ,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本文对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
  一、水灾
  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区域,流经此地的河流如黄河、淮河等都是著名的“害河”,所以短短民國三十多年竟有681县遭受水灾并不为奇。由表1我们看到,河南大面积发生水灾的年份有十几个之多,下面笔者择其波及范围较广的几个年份加以说明。
  继1920年大旱之后,1921河南又惨遭大水袭击,据当时的媒体记载:“本年河南水灾奇重。……除豫北各县较轻外,豫东、豫西、豫南等90余县,皆洪水横流,庐舍荡然。”[1]豫东地区:陇海线“由马牧集至鹤山铁道尽行冲毁,平地水深六七尺,一望无际……其邻近诸如宁陵、夏邑、兰封、考城、商邱、柘城,均成泽国”[2];“豫东之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等县灾民无力建屋,多露处于败亘颓墙之下”;豫南南阳所属各县因汉水水系“水势泛滥,交通绝断”,信阳也以雨量大而致淮河各支流“堤岸溃决,洪水横流,距河数十里内,都成泽国。”[3]在郾城和西华之交的颖河,甚至因河水暴涨,上下游为河防堵水患而发生械斗事件,致“打伤数十人,死者六、七人。”[4]
  1923年秋后,“黄河、洛河及淮河支流相继漫口,西华、汜水等40余县被水,沿河两岸一望汪洋”。[5]椐《晨报》报道:“连日暴雨,沙河、汝河各水同时出岸……舞阳、叶县、襄城、西平、郾城等均受重灾。”[6]
  1924年3月,黄河在汜水县决口,“汜水县黄河两岸,于28日忽然决口……南岸之堤溃倒70余丈”[7],同时该年“卫、淇、沁、格(洛)、沙、颖、贾鲁等河先后溃决,各县被水成灾。”[8]
  1931年江淮大水灾,河南受灾85县,被灾面积共51142方里,灾民数达8 974 864人,死亡85 604人,房产损失299 598 337元。[9]
  1933年又是个大灾年,主要受灾区为豫西、豫北地区。该年漳河决口,黄河因“长垣县境有少数土匪,因被官兵围攻甚急,将堤扒开”,旁流于7月3日流入河南滑县。[10]后来黄河又在豫、冀、鲁三省决口50余处,河南沿河各县,均受大水侵袭,其中尤以滑县最重,该县“灾区面积五千余方里,灾民三十万,淹没牲畜一万五千头,计值七十五万元;淹没房屋四十五万余间,约值一千三百余万元,财产损失总计约三千余万元,死亡人数约万人。”[11]
  1935年河南水灾惨重,自7月以来,黄河水势汹涌,最后导致漫溢,伊河、洛河、洪河、沙河、漯河、泊河、白河、漳河、卫河等各大河流先后溃决,整个豫北、豫西、豫西南一片汪洋,总计有60余县受灾,“被灾面积938 160方里,死亡5 237人,淹地面积437 387亩,损失69 111 588元,塌房566 491间,被灾665 901户,待赈3 722 610人。”[12]其中尤以郾师受灾最重,该年7月初,“豫西山洪爆发,伊洛二水泛滥……当8日晨,水势陡涨,即将郾城包围。……是夜洪水决堤,县城陆沉,全城民众数千人,昏夜不及逃避,尽付淹没。”[13]灾民“压死淹毙者,尸浮累累”,“城厢计正副一千七百余户,灾民一万二千余人,衣不蔽体,多以树叶掺入杂面充食。”[14]
  民国时期河南另一次巨大水灾纯系人为因素所致。1938年6月日军攻陷徐州后,国民党当局为了争取总部内迁时间,竟然于6月2日和6日,先后于中牟赵口和郑县花园口两处掘堤放水,以阻日军。这次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河历史上第七次改道,滚滚黄水东泛九年之久,直至1947年花园口决口处方始围堵。黄河东泛将豫、皖、苏三省带入悲惨的境地。河南泛区由于首当其冲,受灾十分惨重。河南总计有20个县受灾:郑县、广武、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鄢陵、洧川、商水、项城、沈丘、淮阳、开封、陈留、杞县、睢阳、柘城、鹿邑和太康。河南泛区耕地被淹7 338千亩,占同区耕地总数的32%,逃亡人口117.2639万人,平均逃亡率为17.3%,其中西华县最高为67.7%,其他如扶沟为55.1%,尉氏为52.2%,太康为32.2%,陈留为27.4%,商水、项城、中牟、通许均在10%以上。死亡人口计32.5589万人,其中被灾较重的县死亡率很高,如扶沟、尉氏、通许等县分别达25.5%、26.8%、12.9%,加上逃亡人数,则各县所余人口已寥寥无几。[15]因这次黄河决口直至1947年方复堵住,所以造成南泛的黄水九年之内年复一年的肆虐着泛区各县。“翻一翻近代中国洪灾编年史,还很难找到如此大面积、长时段的毁灭性浩劫。”[16]
  二、旱灾
  旱灾是民国时期河南又一大灾害,若从表1民国37年中有记载的35年受灾县数上来看,旱灾总共波及858个县,远远大于水灾受灾县数总数。从这一时期受旱灾年份来看,河南总共有19个年份遭遇旱灾,分别是:1913年、1920年、1922年、1926年、1927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5年和1947年,平均每1.9年發生一个旱灾年。其中特大旱灾年有8个,即1920年、1922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6年、1941年和1942年,平均每4.4年发生特大旱灾年一次。史料对民国时期河南旱灾的记载比比皆是,对这一时期特大旱灾的记述更是俯首即拾。
  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重灾区域包括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受灾区域广裘,灾荒造成3 000余万饥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80万灾民失去生命。[17]就河南而言,旱灾灾情以豫西和豫北最为严重。据《大公报》记载:“自去夏以来,雨贵如金,亢阳为虐,……内黄、安阳、汤阴等县去岁刈罢之麦根尚存田垄间,其他可想而知,……大多数人迫于饥饿,鬻妻子以延残喘者日有所闻。至其卖女之法奇特殊甚,大致每斤合制钱一百文上下,每大洋一元合十四五斤,妇女以80斤计,女子已70斤计,此诚骇人听闻之举也。”[18]《晨报》记载:“……由磁钟过观音堂、渑池、新安、洛阳、磁涧、汜水等一直到郑州,连陕州以东,……四望无垠,一片赤土,秋禾全行苦死”。[19]豫西南内乡“县城西北所辖三百余里,沿途两旁青桐、白榆等树木,未见尤有树皮者。据乡区父老报告,大半饥民已数月为食五谷者。……岁已云暮,大雪尺余,……梵刹之中,破窑之内,皆有死尸堆积,……近闻邓县冻死内民,一坑埋至数十口。……”[20]这次旱灾,河南“灾民一千五百余万人,极贫待毙者三百五十万。”[21]   1928-1930年一场连续三年的大旱灾席卷了甘肃、陕西、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和河南八省,广裘的旱荒区,持久的旱情,致使约有1 000万人成为荒原上的饿殍。河南是这次大旱荒中“灾上加灾”的重灾区,三年旱灾中,河南全省118县,每年被灾县份都在106个到120个,灾民累计达3 550万人,相当于全省人口总数。[22]河南赤地千里,一片焦土,无处不灾,无灾不重,其中灾情最重的地区是豫西二十一县和豫西南南阳各属,豫西各县旱灾中又尤以洛阳、渑池、新安、灵宝、陕县受灾最重。洛阳,三年的连续干旱,“人民始食谷糠,继以草根树皮充饥,尤可惨者,南关马市街赵章娃因三日未食,饥饿难忍,竟自投井而死。其他因无食悬梁服毒自尽者日有所闻。”渑池从1927年就开始大旱,连续数年,赤地遍县,山童野秃。至1929年灾民在县政府登记逃荒的约三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3。陕县,遍地旱饥,县西郭姓将饿死的老母用芦席掩埋后,全家十三口服毒自尽,又有马姓将7岁幼子、3岁幼女抛进河里,夫妻悬梁自尽。东南头峪镇、宫前镇一带方圆五六十里,百余村庄,人烟灭绝。豫西南南阳各属也是三年旱灾相连,赤地千里,受灾县份达20余个,以叶县、襄城、鲁山、宝丰、舞阳、桐柏、南召、镇平、内乡、晰川、方城、沁阳、新野、邓县、南阳灾情为重。南阳:旱灾延绵数百里,耕牛宰绝,有树无皮,灾民四十万,时有挖山土食肚胀而死者。南召:灾民于“附城丛冢间,乘夜无人,发莆掩埋之尸而食其肉”,每日因饥饿自尽者凡数十人。灾荒粮价奇高,“小麦每斗四十余斤价已涨至三十余千元,以较素日增加二十倍以上。”叶县:“连年荒旱,兵匪频仍”,其汝坟桥一村“百余家,逃亡者三分之二,饿死者二十余人”,“卖子女之价,男二元,女一元。……又亲见幼子鼻口流血,询知尽食柳芽所致。”[23]
  1936年,河南“自夏至冬,又亢旱无雨,赤地千里,秋禾枯槁,麦种失时”,[24]全省受灾近90余县。该年赈务报告中也说:“本春雨水稀少”,麦收统计不足四成”,入夏以来,“雨日易失时,秋禾皆枯”,直至次年1月“滴雨未降,已种之稀薄麦苗间又遭虫雹等害,未种者已成赤地千里,一望无垠。”[25]在全省大片旱区中,尤以豫西数十县旱情最重。表5-2统计了该年河南部分被灾县灾情。
  此年旱灾加上水、虫灾,受灾县数达93个,受灾县数占全省县数十分之九,灾民计约九百余万人,非赈不活者至少居半数。[26]其中豫西重灾区各县:新安因灾死亡700余人;郾师死亡250余人;登封逃亡者32 000余人,饿毙者350余人;临汝死亡700余人;陕县死亡3 400余人;洛阳死亡256人;渑池死亡272人;灵宝死亡523人。[27]
  1942-1943年又一场特大旱灾侵袭了整个河南地区。这场持续两年的大旱灾实则从1941年就开始了。该年河南受旱灾县就已达61个之多。到了1942年旱情未有丝毫缓解,自春至秋,旱魁为虐,赤地千里,几乎无县不灾,此后旱情仍在持续发展并且不断蔓延,自秋俎冬,滴雨未见。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敌占区,旱灾肆虐河南全境。据河南省政府的调查,受灾特重县份,计有六十七个。[28]1942年河南国统区96个县中,受灾总面积计50 917 644亩,秋灾总面积54 630 640亩,两季平均约占各县耕地总面积的82%,而收获成数合起来不过4成左右,因此在96个县一年通常的总食用量中,至少有75%的粮食短缺。[29]豫北沦陷区的干旱程度也十分严重,“据豫北敌占区人来谈,豫北敌占区今夏旱灾严重,赤地千里,大部土地均没种上。……半珠薪植,已使一般中等人家无法过活,贫苦之家,则成千上万,流离失所,鬻儿卖女的事情,现已不断在各地发现。”[30]巨灾一直持续到1943年春。
  连年灾荒使灾民大批饿死,据《解放日报》报道:“全河南110县,3 000万灾民,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从河南洛阳最近寄来的一篇一个青年记者多方调查之后,写成的灾情报告,这里只抄录其中令人不忍卒读的数字:广武县,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饥饿致死者有8 372人,逃亡外出者33 188人,全县各村落,只剩2万多饥民。……灾荒期间,新郑全县逃出者凡47 633人,死亡者1 385人,合计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荥阳逃亡人数,要占三分之一强,还有10万多人口,伸着待救的手。远在去年11月上旬,汜水汜济乡一个乡,弃婴的总数是144名,饿死283名。……郑州,这河南大都会,最近3月间两周内饿死人口1700名,……3月1日郑州警察局捕获一个杀子而食的‘凶狠的’老婆婆”[31]。在1942-1943年连续旱灾的沉重打击下,河南省3 000万同胞中,“受灾1 500万以上,饿死300万,流落他省的200万,另外的1000万也都奄奄一息。”[32]
  参考文献:
  [1]《晨报》,1921年12月26日。
  [2]《晨报》,1921年8月27日。
  [3]《晨报》,1921年8月24日。
  [4]《申报》,1921年7月16日。
  [5]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75页。
  [6]《晨报》,1923年8月3日。
  [7]《晨报》,1924年4月5日。
  [8]《大公报》,1924年8月11日。
  [9]《中华民国统计提要》之河南省水灾损失统计表,第450页。
  [10]《大公报》,1933年9月9日。
  [11]《民国二十二年度赈务报告书》,《丛刊》(甲种,第四十一号),第15页。
  [12]《申報》,1935年9月27日。
  [13]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1935年收郑州分会《河南水灾情形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四七六(2),卷宗号98(2)。
  [14]《大公报》,1935年7月11日,9月6日。
  [15]南钟万、韩启桐:《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 1948年,第4、19、7、32、33页。
  [16]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53页。
  [17]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第135页。
  [18]《大公报》,1920年10月9日。
  [19]《晨报》,1920年9月14日。
  [20]《赈务报告》,民国十年四月十五日,第十二期,《公牍》,第8、9页。
  [21]河南旧志整理丛书(民国18年)《河南新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56页。
  [22]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第179页。
  [23]以上资料引自河南省赈务会印:《河南省各县災情状况》,上海图书馆,第1~59页。
  [24]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475页。
  [25]《河南省二十五年旱情报告》,第一页;《民国二十五年度赈务报告书》,《丛刊》(甲种51号),第50页。
  [26]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477页。
  [27]天津《益世报》,1937年6月8日。
  [28]《河南政治月刊》,1942年9月号,第70页。
  [29]《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8月3日。
  [30]《解放日报》,1942年10月31日。
  [31]《解放日报》,1942年7月17日。
  [32]《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4月4日。
其他文献
【摘要】: 林近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觉醒、高涨以及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古代女性教育缺失的中国来说,古代女性教育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对象。19世纪是我国从传统封闭走向近代开放的时代,鸦片战争无疑便是其转折点,随着国门的打开,女性逐渐挣脱男权社会的枷锁,女性教育也逐步走向体系化。有关本时期女性教育的研究也成果丰硕,本论文以鸦片战争作为传统女性教育和新型女性教育的
期刊
【摘要】: 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从人民与政府的角度看腐败与贫富差距尤其突出,针对腐败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制度与技术层面的保障,更需要对思想约束的认识,而面对贫富差距的矛盾,更多的思想是患不均,这样的思想不是进步的思想,不是科学的思想,而是应当有患不公的自觉性。  【关键词】:腐败;思想约束;宗教;贫富差距;患不均;患不公  现阶段的中国存在著诸多问题,从人民与政府之间矛盾的角度看,人民深恶痛绝
期刊
【摘要】: 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政策源头可追溯到幕末日本的“侵华”思想。本文拟通过重点阐述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说、吉田松阴的“补偿论”,说明早在幕末日本思想界就有十分清晰的、野心勃勃的对华侵略主张,尽管当时无力实施,但却为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规划了“蓝图”。  【关键词】:幕末日本;佐藤信渊;吉田松阴;对华侵略  一、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说  佐藤信渊(1767—1850)幕末经世家、思想家。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教育投资逐年增加,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在新旧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并没有专门的教育理论研究或著作,但是我们在其哲学方面的论述,经济学方面的论述以及共产主义学说中的论述中都能找到其教育思想。通透了解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
期刊
【摘要】: 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其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并且明确强调,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而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本文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过程、逻辑关系及重大意义进行了阐析。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市场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高速腾飞阶段,21世纪的经济模式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高速發展,网络不断普及的新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市场的发展。在传统的4ps、4cs营销理论之后,产生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关键词】:营销传播视角;加多宝;传播策略  一、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  在《整合营销传播探析》一文中,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期刊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哲学与音乐密不可分,因为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和声是欧洲古典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和声的产生、发展及运用过程中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和声的产生、发展与运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辩证法;西方功能
期刊
【摘要】: 与年俗密切相关的年画,是我国古代先民的艺术创造,是传统民间艺术。它是人类原始宗教信仰外化形式——年画最初是辟邪镇宅的,后又承载了人们“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的美好吉愿,发展到现在,它又是传播文化信息、表达民众纯朴情感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所有这一切都猛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下,年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面临消亡的危机。如何保护与传承年画这一
期刊
【摘要】: 近年来,美丽乡村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词,逐渐走入中国各大农村。这股发展之风席卷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在新農村建设的背景下,走进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以该村经济、生态、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发展为核心展开调研。此次调研立足何斯路村,深度探究影响新农村发展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出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建议和措施,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关键词】:美丽乡村; 经济;生态;精神
期刊
【摘要】: 重庆在抗战之前只是内陆的三线城市,因抗战成为陪都。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虽还都南京,仍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  【关键词】:重庆;陪都;抗战  一、引言  重庆在古时是被称为惊云鸟道的山国,物产丰富。只因交通不便,常令行者裹足,叹蜀道之难。因此,与省外一度隔绝。近代以来,西南交通日渐发达,由于商旅往来,开始被省外注意,天府之国也为他省认识。但由于政治未趋轨道,政教文化进步迟缓,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