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参加学校教学能手讲课中,我讲的课题是:沪科版8年级教材《分子动理论》,讲完后感觉良好,我就向前来听课的老教师王老师征求意见,王老师肯定了我的优点,笑着说:“老师问得很好.” 我不好意思地问:“那缺点呢?”王老师笑着说:“你设计的每个问题都特别好,不仅老师问地很好,学生的回答也相当漂亮.但整节课的问题都是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是不是在老师的问题下被动地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试着老师少问些,多给学生问的机会,不要和学生争抢‘发问’的机会”.
回想教学的十几年中,所教的班级中学生总体成绩可以,但尖子生少,这与我长期剥夺学生“问”的机会是很有关系的,学生已经养成“老师问,学生答”的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学的被动,思维打不开,很难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后来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王老师的这句话,怎样才能不和学生争抢“发问”的机会呢?一段时间我时常翻阅资料学习、常常向老教师请教、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从我自身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认清“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养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坏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往往由于没有兴趣,基础差,不想问;或是有兴趣但怕问不好、怕同学笑话,老师会责备,不敢问;或是由于有兴趣又敢问,但缺乏提出问题的方法,不会问或不善于问.
找到这些原因后,我开始寻找对策:一是学生不敢问我就给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物理课堂,让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学生不会提问题,我就通过设问、发问做示范,采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如学习“速度”的概念时,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三是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可发现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对“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演示实验,教师把两块铅块放在一起,铅块并不吸引,学生开始讨论,不由自主的提出“为什么不吸引”、“怎样才能吸引到一起?”等问题,并不断提出“用力挤压”、“换用铅块”、“把表面磨平”等解决办法.然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最后找到“把表面磨平”的想法是可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训练,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课堂上甚至提出一些老师预料不到的有思维量的好问题,物理课堂变成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班内学生的优秀率,尖子生等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现在学生更加喜欢物理课,同学之间都为“课上谁提出了精彩的物理问题”为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许多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规律或解题方法,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讲,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下牵着走,不如老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把发现和研究的乐趣还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师具体的评课细节早就忘记,或许王老师也早就忘记曾给我说过这句指导的话,但“不要和学生争抢‘发问’的机会”,我会永远落实到课堂中,这句话会让我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和进步.
回想教学的十几年中,所教的班级中学生总体成绩可以,但尖子生少,这与我长期剥夺学生“问”的机会是很有关系的,学生已经养成“老师问,学生答”的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学的被动,思维打不开,很难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后来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王老师的这句话,怎样才能不和学生争抢“发问”的机会呢?一段时间我时常翻阅资料学习、常常向老教师请教、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从我自身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认清“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养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坏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往往由于没有兴趣,基础差,不想问;或是有兴趣但怕问不好、怕同学笑话,老师会责备,不敢问;或是由于有兴趣又敢问,但缺乏提出问题的方法,不会问或不善于问.
找到这些原因后,我开始寻找对策:一是学生不敢问我就给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物理课堂,让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学生不会提问题,我就通过设问、发问做示范,采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如学习“速度”的概念时,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三是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可发现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对“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演示实验,教师把两块铅块放在一起,铅块并不吸引,学生开始讨论,不由自主的提出“为什么不吸引”、“怎样才能吸引到一起?”等问题,并不断提出“用力挤压”、“换用铅块”、“把表面磨平”等解决办法.然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最后找到“把表面磨平”的想法是可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训练,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课堂上甚至提出一些老师预料不到的有思维量的好问题,物理课堂变成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班内学生的优秀率,尖子生等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现在学生更加喜欢物理课,同学之间都为“课上谁提出了精彩的物理问题”为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许多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规律或解题方法,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讲,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下牵着走,不如老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把发现和研究的乐趣还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师具体的评课细节早就忘记,或许王老师也早就忘记曾给我说过这句指导的话,但“不要和学生争抢‘发问’的机会”,我会永远落实到课堂中,这句话会让我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