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别让课堂变“客堂”、迁就过分的“表扬”要不得、“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不做“面子工程”四个方面谈有效教学拒绝四种误区。
关键词:有效教学 拒绝 误区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
“有效教学”落实到位,使师生关系得到蜕变,新型学习方式得到构建,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学生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因素呢?
“新”的课堂中,学生“活”了,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教师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被视为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客客气气、忍气吞声”了。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它們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学生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致使有的学生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素,正相反,它们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有效教学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千万别让课堂变“客堂”。
二、迁就、过分的“表扬”要不得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但是,表扬、鼓励是不是多多益善?
不能为了表扬、鼓励而去表扬、鼓励。遗憾的是,这样的表扬、鼓励,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我们看到,在不同地区的小学课堂上。上演着同样一种表扬的情景:某一学生回答问题了,其他同学齐声拍掌若干下,做出整齐的手势,同时高呼“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到底有多少作用?我们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为主”不只这样。不能“动辄表扬”,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
真正有效的表扬和鼓励,用不着把表扬、鼓励的话语时刻挂在嘴边,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关爱动作。所蕴含的表扬和鼓励常常更加充满感情。表扬、鼓励是一种评价,有效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廉价的、笼统的、不着边际的表扬、鼓励尽管比动辄批评、训斥好。但仍然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三、“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
在搜集和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课文里有恐龙。学生就要搜集恐龙的材料,课文中涉及机器人,学生就要搜集关于机器人的材料。这节语文课提出一个搜集的任务,下节地理课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做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又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四、不做“面子工程”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要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质量。
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可是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不难发现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有效教学了。于是,公开课教学是“有效教学”,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平时上课就不“有效教学”了,就“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了,学生就不“乱说乱动”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有的学校,今天有人来参观听课就提供一节“有效教学的课”。明天有人来听课还是提供同样内容的课,总有几个经得起“推敲”的保留节目供人观赏。我们知道,新教材的叙述方式有很大变化,试图摒弃那种学科压缩饼干式的编写方式,着力体现一定的探究、发现、实验内容,这样,系统性、逻辑性似乎不那么强了,于是,有教师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在新课本的空处写下密密麻麻的补充材料——都是过去课本或教参上的东西,一节课不让学生明确地记住个“一、二、三”来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就觉得对不起学生。
总之,有效教学的过程、方法、活动,教师不能“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不能“形而上学”式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像“贴标签”一样。附着在学生脸上,不能为追求“有效”而“百无禁忌”。
关键词:有效教学 拒绝 误区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
“有效教学”落实到位,使师生关系得到蜕变,新型学习方式得到构建,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学生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因素呢?
“新”的课堂中,学生“活”了,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教师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被视为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客客气气、忍气吞声”了。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它們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学生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致使有的学生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素,正相反,它们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有效教学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千万别让课堂变“客堂”。
二、迁就、过分的“表扬”要不得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但是,表扬、鼓励是不是多多益善?
不能为了表扬、鼓励而去表扬、鼓励。遗憾的是,这样的表扬、鼓励,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我们看到,在不同地区的小学课堂上。上演着同样一种表扬的情景:某一学生回答问题了,其他同学齐声拍掌若干下,做出整齐的手势,同时高呼“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到底有多少作用?我们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为主”不只这样。不能“动辄表扬”,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
真正有效的表扬和鼓励,用不着把表扬、鼓励的话语时刻挂在嘴边,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关爱动作。所蕴含的表扬和鼓励常常更加充满感情。表扬、鼓励是一种评价,有效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廉价的、笼统的、不着边际的表扬、鼓励尽管比动辄批评、训斥好。但仍然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三、“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
在搜集和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课文里有恐龙。学生就要搜集恐龙的材料,课文中涉及机器人,学生就要搜集关于机器人的材料。这节语文课提出一个搜集的任务,下节地理课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做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又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四、不做“面子工程”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要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质量。
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可是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不难发现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有效教学了。于是,公开课教学是“有效教学”,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平时上课就不“有效教学”了,就“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了,学生就不“乱说乱动”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有的学校,今天有人来参观听课就提供一节“有效教学的课”。明天有人来听课还是提供同样内容的课,总有几个经得起“推敲”的保留节目供人观赏。我们知道,新教材的叙述方式有很大变化,试图摒弃那种学科压缩饼干式的编写方式,着力体现一定的探究、发现、实验内容,这样,系统性、逻辑性似乎不那么强了,于是,有教师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在新课本的空处写下密密麻麻的补充材料——都是过去课本或教参上的东西,一节课不让学生明确地记住个“一、二、三”来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就觉得对不起学生。
总之,有效教学的过程、方法、活动,教师不能“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不能“形而上学”式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像“贴标签”一样。附着在学生脸上,不能为追求“有效”而“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