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儿童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来源 :开心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多针对双语儿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总是倾向于研究此类儿童的自身发展及其身心学习过程。而在本文中,作者将主要讨论双语儿童所接受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并将重点讨论两者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由语言学者,教育学者,政策制定者,父母以及老师所提出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发现有必要让家长和学校职工一起努力协作,给双语儿童提供更多的额外协助以及关心,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关键词】双语儿童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引言
  “双语现象”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双语现象”的出现直接促使“双语者”的出现。在众多“双语者”中,双语儿童比其他双语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由于语言障碍成为他们适应新生活的最大障碍之一,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在新的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
  就双语儿童的教育而言,其自身、其家庭及其学校都对此抱持不同的态度。然而,这三个主体在对双语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研究背景
  1.“双语者”的定义
  Bloomfield对“双语者”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义:在很多情况下,优秀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同时,并没有遗忘母语,因此双语现象随之产生。而这些外语学习者通常能将第二语言说得像此种语言的本族语者一样好。儿童时期过后,很少有人有足够的精力和机会去学习第二语言,并达到完美的程度。而此类人在外语学习者的比例中却占了大多数,比如移民者、国外旅居者、外语学习者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以“第二语言说得是否如本族语者”的标准来判定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能够被称为“双语者”,因为外语学习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这个“完美”的定义是相对而言的(Bloomfield, 1935:55-56)。
  Bloomfield提及了可能导致“双语者”出现的原因,并且为“双语者”赋予了不同层面的含义。根据他的定义,本篇文章中所谈的双语儿童主要是指相对而言的“双语兼通者”,或者也可以说是“具有优势语言的双语者”。
  2.促成“双语”发展的因素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促成“双语”甚至“多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及信息传递。这些人口流动及信息传递使得不同语言的交流成为必要,因此“双语者”便随之出现。Li Wei给出了一系列可能导致“双语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包括政治、灾难、文化、经济、教育以及科技等(Li, 2000:3-4)。
  “双语儿童”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家庭或学校的原因所促成的。他们可能随父母移居海外,或者他们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或说不同的语言),或者他们的父母为了让他们将来在职场更有竞争力而从小将他们培养成“双语者”,或者教育体制要求他们不得不成为“双语者”。这篇文章中所谈到的双语儿童,是指跟随家庭移居海外的儿童,而他们的母语并不是所移居国家的官方语或本族语。
  3.双语儿童的自身发展情况
  双语儿童的自身发展情况实际上颇令人担忧。有报告指出,双语儿童对他们所接触的两种语言的使用感到迷茫,常因无法区分两种语言而导致两种语言的混乱使用。他们比一般的单语儿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语言问题。另外,研究表明,双语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阶段,会产生诸如焦虑、紧张、失望等不良情绪。而少数族群的移民儿童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如此,双语儿童在交流、文化认知以及语言方面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Li, 2000:22-24)。研究称,双语儿童具有更强的元语言意识,并且比单语儿童具备更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Fromkin, Rodman and Hyams, 2003:378)。
  双语儿童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政策制定者、家长及学校方面都意识到让双语儿童尽快适应新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在美国和瑞典,实行了“双语过渡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的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使用双语儿童的母语教学,来帮助他们尽快从母语环境过渡到第二语言的使用环境中(Bialystok and Cummins, 1991:225)。很多学校也开启老师培训课程,以便老师能够更准确有效地指导双语儿童。而家长对于双语儿童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在指望学校给予孩子正确指导的同时,也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和学校一起,来提高双语儿童的学习表现。
  1.在双语儿童的教育中,儿童自身的作用
  双语儿童自身一直在不断地努力调整自己,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在Drury做的一项研究中,她对三个四岁的双语儿童在家及学校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这三个孩子在初期阶段都表现得十分内向(Drury, 2007:42)。他们在适应初期都经历了一个“沉默阶段”。
  Clarke建议,当双语儿童处在“沉默阶段”的时候,他们需要时间和机会去建立新的语言基础,了解新的语言环境,因此他人不应该强迫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口说话。Clarke针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双语儿童的情况,向家长及老师提出了十点建议:(1)就算孩子不作回应,也不要停止和他们说话;(2)让孩子和其他孩子接触;(3)用各种类型的问题提问;(4)很多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以其他孩子为谈论中心;(5)适时用孩子的母语交流;(6)接受孩子非语言性的回应;(7)就算孩子只付出了小小的努力,也要对此进行表扬;(8)要预料到孩子可能用重复单一的词汇来回应问题;(9)开展活动,鼓励双语儿童之间多接触;(10)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加强新语言的练习(Clarke, 1992:17-18)。
  由此可见,对家长及校方来说,要携手帮助双语儿童克服重重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在双语儿童的教育中,家庭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有部分双语儿童在学校期间很少说话,但回到家,他们会练习所学的新语言,也会用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和家人交流(Drury, 2007:90)。而此时,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学习现象,并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帮助。Kenner对双语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家长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2)以家为单位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例如让年长的孩子帮助年幼的孩子进行学习;(3)新移民家庭应建立起社会学习网络,通过周围其他人的帮助,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习新语言(Kenner, 2004:148-149)。   3.在双语儿童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
  近年,政府和学校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决策会给双语儿童的课业表现带来重要影响。因此,他们开始对双语儿童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以英格兰的“基础阶段课程规划”为例,此课程规划对儿童的初期教育提出了要求。它强调以培养“独立性强,社会性强,意志性强的人”为目标,通过倡导包容性强的校风建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校和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从而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QCA, 2000)。
  事实上,就双语儿童的学校教育而言,整个班级甚至学校应该一起共同合作,为双语儿童创造一个轻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此让他们卸下抵御外界新环境的防备,从而促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在爱丁堡,作者作为访问者到当地的Leith小学进行了学习。由于这所小学拥有人数众多的双语儿童(而他们的母语都非英语),因此校方采用了特别的课程设置。例如,各班级会根据学生的母语来设置各种不同的语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用他们的母语教其他同学一些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简单用语。一位二年级的助教告诉作者:“在这种环境当中,你必须给双语儿童在学校使用母语的机会,并且提供机会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母语。他们很适应这种方式,也很开心能拥有这样的学习模式。”而双语儿童这些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和他们同龄人的互动却是家长所不知的。
  4.双语儿童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
  由于双语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有时不同,家长有时无法知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校方有时亦无法知晓孩子在家庭的学习情况。因此,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学校努力让家长参与更多的学校事务(尤其是双语儿童的家长),从而找出最为有效的方式使得家长和校方可以共同配合,根据双语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及语言学习和心理情况,来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乌特勒支, 实施了名为“每位父母都至关重要”的项目,其目的在于让每位来自少数族群的双语儿童的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孩子的学习状况。在瑞典,校方积极征求家长关于“如何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双语儿童的母语”的意见(Kenner and Hickey, 2008:81)。
  就家长而言,他们很乐意见到双语儿童在新的语言学习方面取得进步。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校方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些以母语进行学习的机会。而学校也意识到了让双语儿童以母语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提高他们双语职工的语言水平,购买多种语言的儿童书籍,将说同种母语的家长和儿童聚集在一起读故事,并让这些儿童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复述故事等(Axelsson, 2005:84)。这些措施填补了双语儿童的母语及第二语言间的缺失,建立起家庭及学校的联系,使得双语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不至感到迷茫,并顺利地度过过渡阶段,成为“双语兼通者”。
  结语
  据上述可得,双语儿童的教育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随着双语儿童在未来将逐渐增加的趋势,有关双语儿童的问题必将越发复杂,对于研究者们的挑战也会越发增大。因此,更多更深更广的研究将在未来逐渐展开。
  参考文献:
  [1]Axelsson, M. (2005) Literacy events and literacy socialization in Stockholm’s multilingual pre-schools. Multilingu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velop Language, Literacy and Knowledge. Stockholm: Rinkeby Institute of Multilingual Research.
  [2]Bialystok, E. (ed.) (1991)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Bloomfield, L. (1935) Languag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4]Clarke, P. (1992) English as a 2nd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 FKA Multicultural Resource Centre. Richimond: Victoria, Australia.
  [5]Drury, R. (2007) Young Bilingual Learners at Home and School: researching multilingual voices. Trent: Trentham Books.
  [6]Fromkin, V., Rodman, R. and Hyams, N.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7th edn. Boston: Thomson Heinle.
  [7]Kenner, C. and Hickey, T. (ed.) (2008) Multilingual Europe: diversity and learning. Trent: Trentham Books.
  [8]Li, W. (ed.) (2000) The Bilingualism Reader.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9]QCA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2000) 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Foundation Stage. London: QCA.
  [10]Webster (1961)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Bell & Sons.
  作者简介:周薇薇,南昌工程学院 ,邮编:330099
其他文献
在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中,广西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广西在东南亚的有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越南国家的边境贸易,边境
本文结合某码头工程,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得到重锤夯实过程中,基床底部的瞬时应力以及沉降值大小。分析探讨重夯锤、大落距对基床深处的应力及沉降值的影响。从瞬时应力以
甜菜班的孩子们已经从幼儿园毕业半年多了,但是他们捧着书本津津有味地翻阅、眉飞色舞地讲述的样子仿佛就在昨天。近日接到他们的电话,汇报小学生活的同时,都有同一个认知:幼儿园时依托“班级图书馆”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真管用!  一、甜菜班的图书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创意来源于理念支撑。“图画书是儿童在读写之路上的重要起点,看书、接触书、与书互動是早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的一部分,如果谨慎对待,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功能和性能的使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对安卓系统进行分析可知,该系统主要由系统内核、后缀简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改革关键之举,也是面对新的发展战略机遇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难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