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七孔即水,水即小七孔。
——题记
一
我想,必须得为小七孔写些什么了。
小七孔的水,美得是那样柔和婉约又水性凛然,少了小七孔的水,贵州山水怕是会少几分神韵。先是卧龙潭。下车不远,将至未至,便闻如雷轰鸣。但这种声音又不完全如雷,它似乎使人感到万千飞水的无比恢宏;也在心底暗暗撩动你的心弦。本是不太在意的,快走过时,却又被这神奇的声音拉回来了,于是走下石台阶。未料,这一走,倒走出一番惊天动地了。好震撼!我立于卧龙潭边,只见瀑水千千万万,自壁顶以奔马之势跃下,撞在早已被打磨得光影可鉴呈半环状的崖壁上,又重重跌落在崖底。霎时,又见那奔落崖底的飞水击起幕幕水雾,似余怒未减,又愤怒地腾起,为水雾增添一份动力。水汽扬起了一阵,散在空中,模模糊糊慢慢悠悠地幻化出浅浅的彩虹。一奔、一跃、一撞、一化,我们的震撼之情跌宕起伏。细细看来,这飞瀑的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树边、石边,甚至我们的脚下,无处不是水!而最令人惊奇的并不是这里。飞瀑上游的卧龙潭,如一枚翡翠,静静卧在山间,无风无浪,树影云影在水中晕染开来。而这样一个平实无奇、也许根本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潭,为什么经历了这样一个并不很高的崖壁,迸发出这样巨大的力量,令人发自心底的震撼呢?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知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后来看到的所有瀑布。为何几乎所有平静的潭水、山泉,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落差之后,就会激发出大小不同的力量,继而形成震人心魄的瀑布。而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时,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想,这飞瀑的崖壁与落差就是我们人生中的某一个挫折,而卧龙潭就如人,从崖顶飞跃而下的那一刻,就是在直面这个挫折。实话说,我的人生阅历还太浅薄,我也不知道卧龙潭的所思所想。但我想,卧龙潭当初面对这一现实,知晓自己的水途不再平坦,而充满了磕磕绊绊时,也许是愤怒而无奈的。日经月久,它或许习惯了吧,不再为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而是以自己的力量,将这一挫折——即崖壁,磨得光影可鉴、平滑如镜。也正是这一跌,将它或许平凡的命运平浅的生命激荡出了广度与深度,它的命运,便很豁达了。原本令其愤愤不平的挫折,此时成为了它成功历练的重要助推剂。
人生路上的跌倒,有时,并不是坏事。这点,人倒是要学水了。
二
小七孔另一个水性凛然的地方,便是水上森林了。
这里的喀斯特森林河底地貌,使得“树在石中长,水从石上流”成了可能。在这里,近水亲水成了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事。开始,林间还依稀蜿蜒出一条小径,到了后来,路就浸没在清凉的河水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浅河水中类似石阶略经雕琢的石块。于是,我们只得脱去鞋袜,赤足或穿上拖鞋,迈入水中。真是清冽!真是舒心!迈入水中的那一刻,我不禁这样想。清浅的河水从上游慢慢淌下,遇到林中的石块,便分流而行,不争不抢。反正无论如何,是不能失了这份顺畅与柔滑的。这里的水,清澈得如水晶,却又带了点自然所赐予的微绿。而河上泛起的斑斓微光,又使得这河水,远远看起来如一匹光滑的绿色绸缎。如此清浅的河,不乏露出水面的石块。露出水面的岩石,倘是长出了青葱树木,无论是古木还是新树,都是极尽奇观的。树干与藤蔓缠绕掩映,在河心、河边、河岸映出专属于森林的古朴倒影。树影、藤影散在水中,柔和又神秘地在河水上勾画出一道道线条,线条与线条之间,遍布着许多空格。而这一个个空格,并没有闲着。阳光从森林顶部枝叶间的缝孔中渗入,天衣无缝地填满了水中树影勾画出的空格。这些空隙,倒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金子。河水仍轻轻流淌着,这林水之间供人们落脚的石块却是有限的。而游人络绎不绝,丝毫没有减少之势。所以,两人相持无法通过的事便时有发生。这时,当事的双方是尴尬而窘迫的,这边的人,刚想迈出步子跨到对面的石头上;那边的人却不经意地挡着,有些不知所措地迈出了另一只脚。这样僵着,似乎也没个结果。但若其中一人懂得变通,稍微往石块的另一侧一绕,身子一转,轻轻一跳,这问题便迎刃而解。于是两人相视一笑,继续人行旅途。林中也有不少的巨石,本以为河水与巨石的不期而遇,会激起不小的浪花,不料,这水似乎也通了些人情,学与人样,轻巧地在巨石面前择道而行,缓流而过。水没有扰到巨石,石反倒映衬了水。这倒像是水与石一次笑盈盈的会面了。灵巧的水,不变其身姿,依旧如绿色绸缎柔顺而行。这里的水,如涵养颇深的女子,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总是轻盈盈、笑呵呵地走过。
这里的水,似乎从人这儿,学了些灵通来。
三
出了水上森林,乘车不久,大致便可望见在瀑布群掩映之下的一泓绿水。
沿景观步道徐行良久,即看见一座古老的石桥婉然立于这绿水之上。它,就是小七孔古桥。它,就是整个景区的名称由来。此时,它却并不傲气,不急不躁地,静待我们的到来,初绽笑颜。这水,绿彻心扉!这水,绿得人陶陶然,怡情忘我了!抬头看,天,是好天;山,是好山。河的两岸,环绕着许许多多的绿树。它们的倒影,纷纷呈呈投落在了水中。既已至此境界,我们也分不清,这河水的绿,是否融进了树的绿影。不管了,总之是绿成一片了,我们就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欣赏吧,自然的美,想得那么清楚干什么呢?这水并不是很透,无风无浪时,宛如暗些的翡翠;微风轻拂时,水波微皱,又如一件巨大的绿色裙子。绿水婉约,引出了另一个主角——石桥。石桥有七个半圆状的孔,故得名小七孔。如果说这绿水是自然之美,那么这石桥,便具匠心之灵。清清爽爽的石桥,古老得有些神秘了。不知道这神秘感从何而来,但我隐隐约约感觉是自然所赐。你看——桥头、桥尾、桥侧,攀伸出丛丛细藤,葳蕤,绿得神秘;桥下七孔,河水流过,碧影自成,绿得灵巧。而古桥从里到外,都在透出一股绿的生机、绿的活力。满目的绿,很是使人心生希望。人与水,在这里没有了界限,完全融为一体了。
站在天穹下、大地上、绿水边,不禁要呼出一口气了:“美,真美。”
四
小七孔,是中国大地上的一块绿宝石。但这块绿宝石,几近完美地融合了人与水、人与自然。人在其中,与水亲近,几乎抹消了所有与自然的界限。小七孔的美,美在人亲水、近水几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处处展现出了人尊水道、水共人和这亘古不变的道理。
真好。
(指导教师 刘露莹)
——题记
一
我想,必须得为小七孔写些什么了。
小七孔的水,美得是那样柔和婉约又水性凛然,少了小七孔的水,贵州山水怕是会少几分神韵。先是卧龙潭。下车不远,将至未至,便闻如雷轰鸣。但这种声音又不完全如雷,它似乎使人感到万千飞水的无比恢宏;也在心底暗暗撩动你的心弦。本是不太在意的,快走过时,却又被这神奇的声音拉回来了,于是走下石台阶。未料,这一走,倒走出一番惊天动地了。好震撼!我立于卧龙潭边,只见瀑水千千万万,自壁顶以奔马之势跃下,撞在早已被打磨得光影可鉴呈半环状的崖壁上,又重重跌落在崖底。霎时,又见那奔落崖底的飞水击起幕幕水雾,似余怒未减,又愤怒地腾起,为水雾增添一份动力。水汽扬起了一阵,散在空中,模模糊糊慢慢悠悠地幻化出浅浅的彩虹。一奔、一跃、一撞、一化,我们的震撼之情跌宕起伏。细细看来,这飞瀑的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树边、石边,甚至我们的脚下,无处不是水!而最令人惊奇的并不是这里。飞瀑上游的卧龙潭,如一枚翡翠,静静卧在山间,无风无浪,树影云影在水中晕染开来。而这样一个平实无奇、也许根本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潭,为什么经历了这样一个并不很高的崖壁,迸发出这样巨大的力量,令人发自心底的震撼呢?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知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后来看到的所有瀑布。为何几乎所有平静的潭水、山泉,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落差之后,就会激发出大小不同的力量,继而形成震人心魄的瀑布。而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时,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想,这飞瀑的崖壁与落差就是我们人生中的某一个挫折,而卧龙潭就如人,从崖顶飞跃而下的那一刻,就是在直面这个挫折。实话说,我的人生阅历还太浅薄,我也不知道卧龙潭的所思所想。但我想,卧龙潭当初面对这一现实,知晓自己的水途不再平坦,而充满了磕磕绊绊时,也许是愤怒而无奈的。日经月久,它或许习惯了吧,不再为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而是以自己的力量,将这一挫折——即崖壁,磨得光影可鉴、平滑如镜。也正是这一跌,将它或许平凡的命运平浅的生命激荡出了广度与深度,它的命运,便很豁达了。原本令其愤愤不平的挫折,此时成为了它成功历练的重要助推剂。
人生路上的跌倒,有时,并不是坏事。这点,人倒是要学水了。
二
小七孔另一个水性凛然的地方,便是水上森林了。
这里的喀斯特森林河底地貌,使得“树在石中长,水从石上流”成了可能。在这里,近水亲水成了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事。开始,林间还依稀蜿蜒出一条小径,到了后来,路就浸没在清凉的河水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浅河水中类似石阶略经雕琢的石块。于是,我们只得脱去鞋袜,赤足或穿上拖鞋,迈入水中。真是清冽!真是舒心!迈入水中的那一刻,我不禁这样想。清浅的河水从上游慢慢淌下,遇到林中的石块,便分流而行,不争不抢。反正无论如何,是不能失了这份顺畅与柔滑的。这里的水,清澈得如水晶,却又带了点自然所赐予的微绿。而河上泛起的斑斓微光,又使得这河水,远远看起来如一匹光滑的绿色绸缎。如此清浅的河,不乏露出水面的石块。露出水面的岩石,倘是长出了青葱树木,无论是古木还是新树,都是极尽奇观的。树干与藤蔓缠绕掩映,在河心、河边、河岸映出专属于森林的古朴倒影。树影、藤影散在水中,柔和又神秘地在河水上勾画出一道道线条,线条与线条之间,遍布着许多空格。而这一个个空格,并没有闲着。阳光从森林顶部枝叶间的缝孔中渗入,天衣无缝地填满了水中树影勾画出的空格。这些空隙,倒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金子。河水仍轻轻流淌着,这林水之间供人们落脚的石块却是有限的。而游人络绎不绝,丝毫没有减少之势。所以,两人相持无法通过的事便时有发生。这时,当事的双方是尴尬而窘迫的,这边的人,刚想迈出步子跨到对面的石头上;那边的人却不经意地挡着,有些不知所措地迈出了另一只脚。这样僵着,似乎也没个结果。但若其中一人懂得变通,稍微往石块的另一侧一绕,身子一转,轻轻一跳,这问题便迎刃而解。于是两人相视一笑,继续人行旅途。林中也有不少的巨石,本以为河水与巨石的不期而遇,会激起不小的浪花,不料,这水似乎也通了些人情,学与人样,轻巧地在巨石面前择道而行,缓流而过。水没有扰到巨石,石反倒映衬了水。这倒像是水与石一次笑盈盈的会面了。灵巧的水,不变其身姿,依旧如绿色绸缎柔顺而行。这里的水,如涵养颇深的女子,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总是轻盈盈、笑呵呵地走过。
这里的水,似乎从人这儿,学了些灵通来。
三
出了水上森林,乘车不久,大致便可望见在瀑布群掩映之下的一泓绿水。
沿景观步道徐行良久,即看见一座古老的石桥婉然立于这绿水之上。它,就是小七孔古桥。它,就是整个景区的名称由来。此时,它却并不傲气,不急不躁地,静待我们的到来,初绽笑颜。这水,绿彻心扉!这水,绿得人陶陶然,怡情忘我了!抬头看,天,是好天;山,是好山。河的两岸,环绕着许许多多的绿树。它们的倒影,纷纷呈呈投落在了水中。既已至此境界,我们也分不清,这河水的绿,是否融进了树的绿影。不管了,总之是绿成一片了,我们就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欣赏吧,自然的美,想得那么清楚干什么呢?这水并不是很透,无风无浪时,宛如暗些的翡翠;微风轻拂时,水波微皱,又如一件巨大的绿色裙子。绿水婉约,引出了另一个主角——石桥。石桥有七个半圆状的孔,故得名小七孔。如果说这绿水是自然之美,那么这石桥,便具匠心之灵。清清爽爽的石桥,古老得有些神秘了。不知道这神秘感从何而来,但我隐隐约约感觉是自然所赐。你看——桥头、桥尾、桥侧,攀伸出丛丛细藤,葳蕤,绿得神秘;桥下七孔,河水流过,碧影自成,绿得灵巧。而古桥从里到外,都在透出一股绿的生机、绿的活力。满目的绿,很是使人心生希望。人与水,在这里没有了界限,完全融为一体了。
站在天穹下、大地上、绿水边,不禁要呼出一口气了:“美,真美。”
四
小七孔,是中国大地上的一块绿宝石。但这块绿宝石,几近完美地融合了人与水、人与自然。人在其中,与水亲近,几乎抹消了所有与自然的界限。小七孔的美,美在人亲水、近水几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处处展现出了人尊水道、水共人和这亘古不变的道理。
真好。
(指导教师 刘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