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许许多多的发明都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的。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也是如此。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实事证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方法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一、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敢于提问
1、课堂上多鼓励少说不
传统的教学中,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否则被斥之为“插嘴”不听话,违反课堂纪律。过多的“规矩”使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渐渐的对知识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动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由于学生具有了心理优势,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如果我们地理课堂上能“少一些不,多一些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谈谈自己的见解,就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
为什么人们敢于在20厘米的跑道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出错被人耻笑,或者挨老师的批评,因此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怕出错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个十几岁年龄阶段的个体,正在成长时期,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想问问题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学习《西北地区》时,先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的前面是沙漠连绵,而远方又有一片绿洲,最远方还有雪山。让学生说这可能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图片?这张图片是真的吗?请同学鉴别一下,然后要求大家通过看文字材料和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了以下问题:西北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沙漠?沙漠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绿洲呢?沙漠绿洲应发展什么样的农作物?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人类该怎么办?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予解答,而是先请同学讨论回答,引导他们讨论、争辩、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怎么问。教师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应当教会学生怎样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也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如: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后果?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是先把机会留给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了的,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才给予解答,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提的好,为什么提的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明、创造就不远了。
四、提供时间让学生有提问机会
学生能不能提出来问题,还取决学生有没有提问的机会。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傳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提问。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因此教师宁可课堂上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许许多多的发明都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的。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也是如此。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实事证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方法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一、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敢于提问
1、课堂上多鼓励少说不
传统的教学中,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否则被斥之为“插嘴”不听话,违反课堂纪律。过多的“规矩”使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渐渐的对知识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动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由于学生具有了心理优势,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如果我们地理课堂上能“少一些不,多一些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谈谈自己的见解,就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
为什么人们敢于在20厘米的跑道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出错被人耻笑,或者挨老师的批评,因此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怕出错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个十几岁年龄阶段的个体,正在成长时期,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想问问题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学习《西北地区》时,先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的前面是沙漠连绵,而远方又有一片绿洲,最远方还有雪山。让学生说这可能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图片?这张图片是真的吗?请同学鉴别一下,然后要求大家通过看文字材料和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了以下问题:西北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沙漠?沙漠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绿洲呢?沙漠绿洲应发展什么样的农作物?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人类该怎么办?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予解答,而是先请同学讨论回答,引导他们讨论、争辩、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怎么问。教师这就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应当教会学生怎样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也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如: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后果?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是先把机会留给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了的,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才给予解答,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提的好,为什么提的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明、创造就不远了。
四、提供时间让学生有提问机会
学生能不能提出来问题,还取决学生有没有提问的机会。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傳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提问。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因此教师宁可课堂上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