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课前预习环节的基本方法,但是如何通过预习环节的指导,让其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仍然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高效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和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
一、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语文课前预习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预习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提前熟知课文内容,对第二天要进行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准备,能够了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自己的难点。这样一来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顺利的跟上老师的思路,听课有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疑难点。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课堂设计。
2.语文课前预习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教师强调的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主动的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新内容面前自己查找出了难点、重点、疑点,对整体内容形成一个自我独特的见解,这一学习任务非常有利于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3.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年级的语文预习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生字、词组和单纯课文内容的预习了,很多高年级的课前预习都是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高年级的语文课前预习让学生从课文出发把眼界放宽、四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高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布置预习任务
语文的预习作业是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但是学生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他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之前低年级的方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开始向形象思维过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遵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喜好,为他们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增强语文预习的趣味性
预习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任务布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法和形式的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前预习的乐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便于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这都会大大提高预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预习;除此之外班级的黑板报、墙报也是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展览板。可以把黑板报、墙报的内容设定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预习时遇到的疑点、难点,便于同学们共同讨论。
3.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内容已经开始有不同题材的文章了,有散文、诗歌、古诗等。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千篇一律,作统一的要求,而是要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而布置形式不同、重点不同的课前预习任务。例如预习古诗时,就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作者所处的朝代背景、朝代的重大事件、作者的际遇等;预习散文时,可以让学生重点了解散文主体描述实体或抒发情感事、物的相关延伸知识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课前预习任务,还很好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课前高效预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让预习内容代替课堂任务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为第二天课堂的高效运行做准备,整个预习的过程只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它只是对课堂教学任务起一个辅助作用,切不能把预习任务布置的过于重、过于复杂,甚至代替课堂上的新教学任务。预习工作布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次关系,时刻注意它只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
2.注重预习之后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预习的作用能否完好的发挥出它的功效,不仅和预习的方法有紧密的联系也和教师对学生预习工作的事后评价息息相关。学生的预习工作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有效的评价检查环节,这样一来教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起到了一个督促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否难易适中,为下次的预习任务的布置提供依据。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引导方法,让预习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效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指导的过程中提高方法的趣味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预习与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并作好预习任务的事后评价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5.16
[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52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
一、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语文课前预习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预习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提前熟知课文内容,对第二天要进行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准备,能够了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自己的难点。这样一来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顺利的跟上老师的思路,听课有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疑难点。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课堂设计。
2.语文课前预习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教师强调的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主动的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新内容面前自己查找出了难点、重点、疑点,对整体内容形成一个自我独特的见解,这一学习任务非常有利于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3.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年级的语文预习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生字、词组和单纯课文内容的预习了,很多高年级的课前预习都是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高年级的语文课前预习让学生从课文出发把眼界放宽、四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高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布置预习任务
语文的预习作业是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但是学生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他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之前低年级的方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开始向形象思维过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遵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喜好,为他们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增强语文预习的趣味性
预习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任务布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法和形式的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前预习的乐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便于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这都会大大提高预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预习;除此之外班级的黑板报、墙报也是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展览板。可以把黑板报、墙报的内容设定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预习时遇到的疑点、难点,便于同学们共同讨论。
3.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内容已经开始有不同题材的文章了,有散文、诗歌、古诗等。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千篇一律,作统一的要求,而是要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而布置形式不同、重点不同的课前预习任务。例如预习古诗时,就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作者所处的朝代背景、朝代的重大事件、作者的际遇等;预习散文时,可以让学生重点了解散文主体描述实体或抒发情感事、物的相关延伸知识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课前预习任务,还很好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课前高效预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让预习内容代替课堂任务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为第二天课堂的高效运行做准备,整个预习的过程只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它只是对课堂教学任务起一个辅助作用,切不能把预习任务布置的过于重、过于复杂,甚至代替课堂上的新教学任务。预习工作布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次关系,时刻注意它只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
2.注重预习之后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预习的作用能否完好的发挥出它的功效,不仅和预习的方法有紧密的联系也和教师对学生预习工作的事后评价息息相关。学生的预习工作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有效的评价检查环节,这样一来教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起到了一个督促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否难易适中,为下次的预习任务的布置提供依据。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引导方法,让预习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效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指导的过程中提高方法的趣味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预习与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并作好预习任务的事后评价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5.16
[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