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民族主义的浪潮再度兴起,在国内国外民族主义的催生下,不同民族对其自身族群的认同感得到了强化,而相应地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认同感,这样使得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国家认同对于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就成为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主要论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过程中,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造成冲突的内容,并构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国家认同的形成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传播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家,其中汉族多居住在国土的中央,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是在祖国的边疆偏远地区。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的家园就是国家的边疆,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承担着守家卫国的双重使命。纵观历史,当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时,国家稳定,边疆安全;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离时,就会产生民族冲突,边疆分裂,国家陷入混乱的状态。
一、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学者较少,而且较其他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民族新闻传播日益被推崇,其研究价值也日渐被学者所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域外学者也逐渐介入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中,如美国学者李侦(virginia.c.li)的《图像表达:超越的视觉人类学》就是关于我国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论述。
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史论方面,但这种研究是注重于既得或已存的史料,对于现实生活中可得的和应得的材料并未注重。正如白润生先生所言,“从宏观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实,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进行综合概括、深入开掘的鸿篇巨制”[1]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大都是理论性强而指导性弱,且这两大研究领域大多是纵向研究、区域研究、碎片化研究,而宏观研究、理论思辨,诸如媒介文化研究的并不多。因此,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特别是特色研究、思辨研究、综合研究、跨界研究,尤其是能向国家提供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研究似乎还需加强。其主要表现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中还存在实用信息柔弱化、枝节问题扩大化、习俗问题娱乐化、婚配伦理妖魔化、思想引导模糊化的倾向,导致研究有边缘化的倾向,缺少宏大叙事,入主流不够。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有关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和本体的其它学科。其主要问题是研究的问题既解答不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急切欲知的问题,又不能为国家提供解决民族问题的智力支持和对新闻媒体提供舆论导向的良策,如小到新闻报道少数民族考试加分、西气东输具体事实,大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区域社会发展中民族心理、信息认知差异,新闻媒体舆论引导是朝民族认同,还是向文化认同抑或是国家认同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过程中,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造成冲突的内容,并构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国家认同的形成体系。
二、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界定
1.民族认同概念分析。“民族认同”一词中的“认同”原本属于哲学范畴,表示“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问题”[2]。之后,“认同”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后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将其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他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4]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的概念是“认同”含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5]。Carla认为民族认同(ethnical identity或national identity)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6]。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7]。我国学者庄锡昌将民族认同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民族认同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是族群认同[8]。
2.国家认同的界定。国家认同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学科领域。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引发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使得传统的国家认同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国家认同的重要性随之日益彰显。国家认同是随着人出生时被赋予的公民身份而具备认同前提的,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国家政治主权等的认同[9]。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身份的确认,自觉地将自己或自己民族的利益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整体国家利益的主体意识。因此,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个体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的利益,主动地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挺身而出,自愿地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的时候为国家的发展承担起责任。
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无论从概念的角度,还是从内涵出发,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既包含着一致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冲突性。因此,我们要在正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矛盾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得少数民族成员在其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这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寻求统一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1.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即由大众传媒提供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满足精神生活所需的日常信息的消费。虽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提供的信息实用性较强,但其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阶段相对而言较为重要,而人际关系渠道在说服阶段重要;广泛的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阶段相对而言较为重要,而地域性的渠道在说服阶段较为重要。”[10]因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再生性”、“共享性”、“扩散性”、“普适性”等特点,使实用信息传播超越人际传播的作用和范围,具有更加强大的扩散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11]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中的实用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当地媒体的重视和开发、利用。例如新疆电视台的《社会全接触》、广西电视台的《八桂新风采》、内蒙古电视台的《蔚蓝的故乡》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已逐渐形成实用信息传播的供需链,但还未形成一种实用信息媒体供给与受众需求相适应的良性的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这在中国的大部分区域信息传播中都普遍存在,因为我国传媒实用信息传播市场化运作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实用信息传播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信息传播中国家认同的缺失。民族地区地处祖国的偏远之地,而且通常是多个民族聚居在一起。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践行的是计划经济,这时期国内大肆开展的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理论,把国家的权力摆在至高无上之位,人民群众难以过上幸福生活,自然将这一刚性需求放在难以吃饱饭的偏失边沿。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开始勃兴,人民群众一改过去短缺经济,仅用十多年时间就迎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且精神生活也不断的提高。然而西方消费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过度膨胀又使国家认同的软实力浸淫、迷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又未能站在高起点、大视野、国际化背景中成为国家认同的宣传机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民族问题日益受改革利益制衡形成的不和谐发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由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受到现代化、外国列强侵略、内战、民族问题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国家认同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国家统一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台独”、“藏独”、“疆独”等各地分裂国家的势力仍然很活跃。正如马得勇指出,我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未能提供可信、确切的证据,论战多而分析少。
国外研究者如斯密斯(TomW. Smith)和金(Seokho Kim)根据IPP在2003—2004年的调查结果,国家自豪感处于增长趋势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菲律宾、西班牙和斯洛伐克,而处于下降趋势的有奥地利、日本、爱尔兰、挪威、瑞典和拉脱维亚。[12]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今天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功效,越来越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平发展,实际上是强调个人以主动身份来参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13]其中公民身份与国家发展在新的国家语境中有重要意义,公民公平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范式。正如丹尼尔·勒纳所说“现代化进程始于新的公众传播——思想与新信息的传播可以激励人们想要按新的方式行事”[14]。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来说,国家理念和国家认同的模糊认识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问题,可以说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关于国家认同的概念仍处于次级位置。
三、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全球化发展中,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媒介新技术发展的原因,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呈现有着更为复杂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与原因,其解决路径也是多途径的。
(一)构建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包容性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要从民族的包容性中吸取力量,要形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首先就是要使国家民族这个政治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主要涵盖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民族精神,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精神和理念,也是建立在各个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出的一种能够为所有民族都认可的民族精神、民族理念和民族意识。二是国家意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任何形式的个体民族的自我认同心里和诉求都将给现代民族分裂主义倾向提供精神上的理论和依据。如果说民族认同,那也只能说是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因此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要特别地谨慎,既要防止地方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时提起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血浓于水”等口号,还是应该谨慎地使用。[15]
(二)构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共同利益和平等分配
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各个民族之间围绕着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就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较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差距逐渐拉大。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由于结构型社会关系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把每一个民族的个体利益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导框架中,是引导和培养人们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成员形成国家认同意识的关键所在。二是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矛盾。这主要涉及有关资源的开发权、利用权以及资源开发后的利益分配等。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开发不至于造成或者最小程度地减少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破坏等,这既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大事,也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关系的大事,必须认真对待。
(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期,为了避免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因为利益差异而造成的国家认同危机,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充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成员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保持少数民族成员高度的政治参与的热情,促进各个民族对国家政权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从而增强全国各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为此,作为国家舆论宣传的主导机构——新闻媒体来说,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一下工作:一是建构公民身份认同及其对国家的归属感的从属。公民认同是建立在公民承认国家的合法地位并确定自己有归属感的心理认知,它包涵了对国家的同一、承认、认可并付诸于行动的一系列过程。既来自于公民身份民族血缘关系的继承,又必须依靠国家对公民的国家认同培育和建构。因此,学校、家庭和大众传媒的教育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获知信息绝大部分是靠媒体提供的。这样看来,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就尤为重要。二是培育和提升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国家认同其实质是一种政治认同,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是衡量国家认同的标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检验是否承认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已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可。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体民族媒体和少数民族媒体在国家制度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形成了倚重倚轻的现象,国家认同有所弱化。三是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不仅是目的,而且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所最需要的国家建设的根本动力。一般说来,公民对国家认同只是一个心理认同过程,若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主人翁精神,就会变成一种爱国行动,甚至会献身国家。
四、结 语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中国被国际社会认为遭遇“光荣独立”已远远超过美国、印度、日本在崛起时的程度,虽有过虞之嫌,但也反映出我国确实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趋于娱乐消费和国家认同趋于柔弱的矛盾,形成、制约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健康发展。消弭、克服并使其朝向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白润生《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第13页.
[2] Jean..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1990, 108 (3).
[3]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择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4] [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5]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Cara J, 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26(2):98-108.
[7] [美]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著.《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周伟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6-93.
[8] 庄锡昌著.《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8.
[9]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 埃弗雷特·M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85页.
[11] 冯建伟.《信息新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0页.
[12]Tom W. Smith and Seokho Kim National Pride in Comarative:1995/96and2003/04, Interational joural of public opinon Research,vol, 18,no 12006,pp. 127-136.
[13] 陈卫星.《关于发展传播理论的范式转換》,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09页。
[14]Daniel Lener,Toward 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Modernization:A Set of Considerations,The press and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ised Edition,By Wilhur Schramn and Donald F.Rober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s,Fourth Printing, 1977,P864.
[15]宋友权.《新闻传媒应慎用“炎黄子孙”的提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2).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传播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家,其中汉族多居住在国土的中央,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是在祖国的边疆偏远地区。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的家园就是国家的边疆,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承担着守家卫国的双重使命。纵观历史,当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时,国家稳定,边疆安全;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离时,就会产生民族冲突,边疆分裂,国家陷入混乱的状态。
一、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学者较少,而且较其他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民族新闻传播日益被推崇,其研究价值也日渐被学者所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域外学者也逐渐介入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中,如美国学者李侦(virginia.c.li)的《图像表达:超越的视觉人类学》就是关于我国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论述。
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史论方面,但这种研究是注重于既得或已存的史料,对于现实生活中可得的和应得的材料并未注重。正如白润生先生所言,“从宏观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实,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进行综合概括、深入开掘的鸿篇巨制”[1]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大都是理论性强而指导性弱,且这两大研究领域大多是纵向研究、区域研究、碎片化研究,而宏观研究、理论思辨,诸如媒介文化研究的并不多。因此,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特别是特色研究、思辨研究、综合研究、跨界研究,尤其是能向国家提供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研究似乎还需加强。其主要表现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中还存在实用信息柔弱化、枝节问题扩大化、习俗问题娱乐化、婚配伦理妖魔化、思想引导模糊化的倾向,导致研究有边缘化的倾向,缺少宏大叙事,入主流不够。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有关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和本体的其它学科。其主要问题是研究的问题既解答不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急切欲知的问题,又不能为国家提供解决民族问题的智力支持和对新闻媒体提供舆论导向的良策,如小到新闻报道少数民族考试加分、西气东输具体事实,大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区域社会发展中民族心理、信息认知差异,新闻媒体舆论引导是朝民族认同,还是向文化认同抑或是国家认同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过程中,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造成冲突的内容,并构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国家认同的形成体系。
二、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界定
1.民族认同概念分析。“民族认同”一词中的“认同”原本属于哲学范畴,表示“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问题”[2]。之后,“认同”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后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将其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他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4]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的概念是“认同”含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5]。Carla认为民族认同(ethnical identity或national identity)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6]。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7]。我国学者庄锡昌将民族认同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民族认同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是族群认同[8]。
2.国家认同的界定。国家认同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学科领域。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引发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使得传统的国家认同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国家认同的重要性随之日益彰显。国家认同是随着人出生时被赋予的公民身份而具备认同前提的,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国家政治主权等的认同[9]。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身份的确认,自觉地将自己或自己民族的利益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整体国家利益的主体意识。因此,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个体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的利益,主动地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挺身而出,自愿地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的时候为国家的发展承担起责任。
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无论从概念的角度,还是从内涵出发,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既包含着一致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冲突性。因此,我们要在正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矛盾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得少数民族成员在其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这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寻求统一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1.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即由大众传媒提供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满足精神生活所需的日常信息的消费。虽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提供的信息实用性较强,但其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阶段相对而言较为重要,而人际关系渠道在说服阶段重要;广泛的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阶段相对而言较为重要,而地域性的渠道在说服阶段较为重要。”[10]因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再生性”、“共享性”、“扩散性”、“普适性”等特点,使实用信息传播超越人际传播的作用和范围,具有更加强大的扩散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11]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中的实用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当地媒体的重视和开发、利用。例如新疆电视台的《社会全接触》、广西电视台的《八桂新风采》、内蒙古电视台的《蔚蓝的故乡》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已逐渐形成实用信息传播的供需链,但还未形成一种实用信息媒体供给与受众需求相适应的良性的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这在中国的大部分区域信息传播中都普遍存在,因为我国传媒实用信息传播市场化运作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实用信息传播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信息传播中国家认同的缺失。民族地区地处祖国的偏远之地,而且通常是多个民族聚居在一起。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践行的是计划经济,这时期国内大肆开展的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理论,把国家的权力摆在至高无上之位,人民群众难以过上幸福生活,自然将这一刚性需求放在难以吃饱饭的偏失边沿。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开始勃兴,人民群众一改过去短缺经济,仅用十多年时间就迎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且精神生活也不断的提高。然而西方消费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过度膨胀又使国家认同的软实力浸淫、迷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又未能站在高起点、大视野、国际化背景中成为国家认同的宣传机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民族问题日益受改革利益制衡形成的不和谐发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由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受到现代化、外国列强侵略、内战、民族问题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国家认同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国家统一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台独”、“藏独”、“疆独”等各地分裂国家的势力仍然很活跃。正如马得勇指出,我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未能提供可信、确切的证据,论战多而分析少。
国外研究者如斯密斯(TomW. Smith)和金(Seokho Kim)根据IPP在2003—2004年的调查结果,国家自豪感处于增长趋势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菲律宾、西班牙和斯洛伐克,而处于下降趋势的有奥地利、日本、爱尔兰、挪威、瑞典和拉脱维亚。[12]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今天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功效,越来越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平发展,实际上是强调个人以主动身份来参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13]其中公民身份与国家发展在新的国家语境中有重要意义,公民公平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范式。正如丹尼尔·勒纳所说“现代化进程始于新的公众传播——思想与新信息的传播可以激励人们想要按新的方式行事”[14]。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来说,国家理念和国家认同的模糊认识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问题,可以说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关于国家认同的概念仍处于次级位置。
三、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全球化发展中,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媒介新技术发展的原因,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呈现有着更为复杂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与原因,其解决路径也是多途径的。
(一)构建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包容性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要从民族的包容性中吸取力量,要形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首先就是要使国家民族这个政治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主要涵盖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民族精神,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精神和理念,也是建立在各个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出的一种能够为所有民族都认可的民族精神、民族理念和民族意识。二是国家意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任何形式的个体民族的自我认同心里和诉求都将给现代民族分裂主义倾向提供精神上的理论和依据。如果说民族认同,那也只能说是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因此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要特别地谨慎,既要防止地方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时提起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血浓于水”等口号,还是应该谨慎地使用。[15]
(二)构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共同利益和平等分配
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各个民族之间围绕着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就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较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差距逐渐拉大。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由于结构型社会关系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把每一个民族的个体利益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导框架中,是引导和培养人们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成员形成国家认同意识的关键所在。二是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矛盾。这主要涉及有关资源的开发权、利用权以及资源开发后的利益分配等。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开发不至于造成或者最小程度地减少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破坏等,这既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大事,也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关系的大事,必须认真对待。
(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期,为了避免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因为利益差异而造成的国家认同危机,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充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成员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保持少数民族成员高度的政治参与的热情,促进各个民族对国家政权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从而增强全国各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为此,作为国家舆论宣传的主导机构——新闻媒体来说,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一下工作:一是建构公民身份认同及其对国家的归属感的从属。公民认同是建立在公民承认国家的合法地位并确定自己有归属感的心理认知,它包涵了对国家的同一、承认、认可并付诸于行动的一系列过程。既来自于公民身份民族血缘关系的继承,又必须依靠国家对公民的国家认同培育和建构。因此,学校、家庭和大众传媒的教育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获知信息绝大部分是靠媒体提供的。这样看来,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就尤为重要。二是培育和提升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国家认同其实质是一种政治认同,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是衡量国家认同的标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检验是否承认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已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可。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体民族媒体和少数民族媒体在国家制度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形成了倚重倚轻的现象,国家认同有所弱化。三是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不仅是目的,而且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所最需要的国家建设的根本动力。一般说来,公民对国家认同只是一个心理认同过程,若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主人翁精神,就会变成一种爱国行动,甚至会献身国家。
四、结 语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中国被国际社会认为遭遇“光荣独立”已远远超过美国、印度、日本在崛起时的程度,虽有过虞之嫌,但也反映出我国确实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趋于娱乐消费和国家认同趋于柔弱的矛盾,形成、制约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健康发展。消弭、克服并使其朝向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白润生《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第13页.
[2] Jean..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1990, 108 (3).
[3]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择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4] [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5]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Cara J, 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26(2):98-108.
[7] [美]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著.《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周伟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6-93.
[8] 庄锡昌著.《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8.
[9]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 埃弗雷特·M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85页.
[11] 冯建伟.《信息新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0页.
[12]Tom W. Smith and Seokho Kim National Pride in Comarative:1995/96and2003/04, Interational joural of public opinon Research,vol, 18,no 12006,pp. 127-136.
[13] 陈卫星.《关于发展传播理论的范式转換》,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09页。
[14]Daniel Lener,Toward 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Modernization:A Set of Considerations,The press and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ised Edition,By Wilhur Schramn and Donald F.Rober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s,Fourth Printing, 1977,P864.
[15]宋友权.《新闻传媒应慎用“炎黄子孙”的提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2).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