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后,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我市开展了各种文化对外传播活动,而我市优良文化传统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现状进行归纳及分析。
关键词:石家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出去 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对于人文方面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多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定义的,是指各民族文明和智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们国家传统的精神内涵,是我国人文身分及主权的象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一方面可以增强公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塑造人们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并培养了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因素,陶冶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石家庄有河北梆子、正定中幡、新乐伏羲祭典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加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渗透,我市围绕以“国际教育交流”“大型展览”“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为途径,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比如2018年12月2日,由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石家庄“一带一路”行·走进俄罗斯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图片摄影展、非遗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此活动为石家庄文化向国外宣传的重点项目,精选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风景名胜等内容的摄影佳作60余幅,以及原村土布、无极剪纸、藁城宫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览。目的是在通过文化“软实力”展示的这一途径,增强俄罗斯民众对石家庄的了解和认知,加强石家庄市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石家庄在国际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我市“非遗”文化走出去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市“非遗”文化的传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單一的欢迎外宾来参观逐渐向让“文化”走出去的模式过渡
之前,我市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在我市的博物馆以及“非遗”发生地进行相关的展示活动。因此宣传的主要对象是本市市民。我市市民为之后的“非遗”宣传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外国人直接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目前,我市逐渐拓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利用把展示地点放在国外以及专门组织外宾文化观光等项目,达到了最直接的一种文化传播。但是,在这些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例如“非遗”外语资料稀缺,内容不统一,错误相对比较多等问题。另外翻译材料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译,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渗透,不能使外国人完全体会到我市“非遗”的精神内涵。
我市市民“非遗”文化认识的深度及广度有所提高
作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主要载体及传播者,石家庄市民是确保石家庄“非遗”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正如上文提到,我们一直以各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我市的文化,但目的不太明确,市民只是“肤浅”地了解我市“非遗”文化,但对其精神内涵了解甚少。所以,我市不再仅仅局限于“非遗”的展示活动,我们逐渐开展“非遗”系列相关讲座等环节。而作为“非遗”主力的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非遗”文化。在这些喜人的变化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我市市民对文化的认识逐渐提高,但是因为自身语言限制,不能很好地成为自己所熟悉并且深刻理解的“非遗”的传播者。增加市民的外语水平是伴随着文化深度渗透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非遗”以一种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手段进行传播时,面临着新问题
首先,“非遗”走出去的目标群体是对我国历史上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同时,在向外国人展示我市“非遗”文化时,还要解决因为我方与目标群体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壁垒。而这些都对“非遗”文化的呈现、展示及渗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文化走出去中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分析在“非遗”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石家庄“非遗”文化真正“走出去,走进去”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6-78.
[2]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03):58.
[3]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02):6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3-59.
本文系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JZWJ18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石家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出去 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对于人文方面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多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定义的,是指各民族文明和智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们国家传统的精神内涵,是我国人文身分及主权的象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一方面可以增强公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塑造人们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并培养了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因素,陶冶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石家庄有河北梆子、正定中幡、新乐伏羲祭典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加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渗透,我市围绕以“国际教育交流”“大型展览”“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为途径,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比如2018年12月2日,由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石家庄“一带一路”行·走进俄罗斯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图片摄影展、非遗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此活动为石家庄文化向国外宣传的重点项目,精选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风景名胜等内容的摄影佳作60余幅,以及原村土布、无极剪纸、藁城宫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览。目的是在通过文化“软实力”展示的这一途径,增强俄罗斯民众对石家庄的了解和认知,加强石家庄市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石家庄在国际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我市“非遗”文化走出去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市“非遗”文化的传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單一的欢迎外宾来参观逐渐向让“文化”走出去的模式过渡
之前,我市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在我市的博物馆以及“非遗”发生地进行相关的展示活动。因此宣传的主要对象是本市市民。我市市民为之后的“非遗”宣传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外国人直接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目前,我市逐渐拓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利用把展示地点放在国外以及专门组织外宾文化观光等项目,达到了最直接的一种文化传播。但是,在这些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例如“非遗”外语资料稀缺,内容不统一,错误相对比较多等问题。另外翻译材料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译,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渗透,不能使外国人完全体会到我市“非遗”的精神内涵。
我市市民“非遗”文化认识的深度及广度有所提高
作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主要载体及传播者,石家庄市民是确保石家庄“非遗”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正如上文提到,我们一直以各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我市的文化,但目的不太明确,市民只是“肤浅”地了解我市“非遗”文化,但对其精神内涵了解甚少。所以,我市不再仅仅局限于“非遗”的展示活动,我们逐渐开展“非遗”系列相关讲座等环节。而作为“非遗”主力的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非遗”文化。在这些喜人的变化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我市市民对文化的认识逐渐提高,但是因为自身语言限制,不能很好地成为自己所熟悉并且深刻理解的“非遗”的传播者。增加市民的外语水平是伴随着文化深度渗透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非遗”以一种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手段进行传播时,面临着新问题
首先,“非遗”走出去的目标群体是对我国历史上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同时,在向外国人展示我市“非遗”文化时,还要解决因为我方与目标群体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壁垒。而这些都对“非遗”文化的呈现、展示及渗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文化走出去中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分析在“非遗”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石家庄“非遗”文化真正“走出去,走进去”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6-78.
[2]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03):58.
[3]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02):6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3-59.
本文系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JZWJ18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