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及其新兴文化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gp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或者说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兴起、妇女地位的提高、家庭地位的衰落等。这种新兴文化表面看来同传统文化相背离,但实质上同儒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尽管新的价值观目前尚未完全形成体系,但未来中国的社会关系必将受到它们的深刻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将进行概念性、实质性和经验性的评估。首先,在分析欧盟研究中“治理转向”的原因之前,探究治理概念在学术话语和政治科学学科中的来源。然后介绍“欧盟治理”概念的主要特征。第三,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强调欧盟治理的两个中心议题:欧盟治理安排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甚至改变治理的国家特色,反之亦然。第四,阐述与欧盟治理研究密切相关的规范性问题。
文章在分析我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战线是现有政治资源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的内涵、统一战线制度在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就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本文认为,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欧洲地区和平、安全与冲突管理的实践为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为应对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必要对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环总公式提出继承性推论。该推论认为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微生物致病补偿成本也应成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该推论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合法依据,又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及在他们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论证了只有正视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创造出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
使利益博弈健康有序地进行并形成相对和谐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是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治理即“善治”,既契合了“管理民主”的公平的价值取向和公正的政治智慧,又提供了治理乡村的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之为借鉴,从维护“社会正义”和“符合最不利地位的农民的最大利益”的要求出发,规范行政信息公开化,能够使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的政治利益达致“正和博弈”的良好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主义体系内的各子系统都实现和谐。“三农”问题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三农”和谐,才谈得上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新时期农村党群关系所呈现的新特点,指出了在这种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
本文从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现实出发,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顺利推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社会阶层变迁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辽宁社会阶层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全国掀起了深入学习“6·25重要讲话”的理论热潮。《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刊载了一系列的专题文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组织两家单位的理论工作者,于7月5日在中央编译局举办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座谈会。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悖论。然而,中国每天实践的恰恰是这种不稳定和不合乎逻辑的结合。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如何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行得通?它又是如何得到合法化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将拉克劳和莫菲的话语理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我们看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而得到了合法化,市场经济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