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最早做《老男孩》,播放量突破了7000万的一部微电影,大家都说运气好。我们真的运气那么好吗?后来我们又做出了《万万没想到》(后称《万万》),这部迷你喜剧在播出四个月之后,单季播放次数便突破了4亿,被网友称为“2013年网络第一神剧”。
还有《小苹果》,这是《老男孩》主创筷子兄弟为2014年的《老男孩》大电影创作的插曲,这首歌在网络上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0亿次,音乐播放量超过9亿次。最后《老男孩》大电影在没有任何明星的情况下,卖了2.2亿元的票房。
——我们的文化“爆款”是如何炼成的?可以先关注另一个问题——Under 25(25岁以下)年轻一代消费的是什么?
不再是内容,而是对内容的一种认同感和参与感。
“女神”在哪里
所谓视频新文化,其实源于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我们面对的新一代是网生一代,他们也是独生一代,孤独但富裕地成长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消费观。
他们会寻求社群,看重共鸣,只要是认同的,“我喜欢”,就会为之消费金钱、消费时间。他们不完全认同那种单向的、灌输的文化,要有参与感。
爸爸说买这个东西性价比很高,跟他没关系;老师说这本书很值得读,跟他没关系。但他喜欢的鹿晗(新生代演员)演了第一部电影,他可以提前半年开始组织,到上映的时候和一帮粉丝一起去帮鹿晗刷票房。
——因为他愿意,他高兴,他要有自己的存在感,要找到他认同的人。
那么他们具体是怎么消费视频文化的呢?除了视频本身,还有视频所连接的内容、评论、吐槽、弹幕、分享、同人、衍生……这些新生代玩法才是网生一代的口碑传播方式,转发和评论的场地才是网生一代的社群集散地。这些玩法当前仍是“非主流”文化现象,我们相信这进而会成为新的主流文化。
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IP(知识产权)时,会看VV(Video View,视频播放次数)、播放完成率、播放时长,看评论、站外转发、收藏……这些指标,并在评论里找意见。
每一集的“顶踩比”和评论关键词能判断观众是不是认同。比如我们捧出来的“女神”孔连顺,他的反串使得互动率特别高,我们就让孔老师多尝试各种女性角色。
但后来又发现,“孔女神”在某一集里面表现得物质、拜金,那一集会有大量的“踩”,而短短5分钟的剧,还有很多时长被拖拽过去了。我们就去看评论,那一集出现了多达1764次包含“恶心”的评论。我们就明白了,对“女神”的定位错了,孔老师能够成功地反串,是因为他的慈眉善目,很讨喜,不能把他做成物质的、拜金的。
——我们打造出来的“女神”,观众认同。但女神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女神变成了那样,对不起,他就会抗议、会离开。
我们最新上的网剧《天才J》,IP的打造不做任何预热,直接让网友来决定生死:如果喜欢就在评论写个“燃”字。当时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次上三集,十天之内如果超过10000个“燃”评论,就上第四集。如果没有,那么就跟导演说再见了。
结果周五上线,到周日晚上,两天时间就出了十万个“燃”评论。没有任何宣传,订阅达到12.6万。
——所以现代用户的“女神”在哪里?在转发里,在评论里,在弹幕里。而这个“女神”,就是我们做产品的方向。
“爆款”五步秘籍
新视频很怕孤独和不被认可,这就是落后的感觉。所以制造“爆款”,其实也是从传播上、从渠道上制造认同感,激发参与感。
今天我们讲IP,什么才是IP?007可以不断换演员,007就是IP,这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我们想打造的是迷你剧IP,所以在传播上会集中强化一个传播点。
比如《万万》就只能有“万万没想到”这一个传播点。《万万》里有很多段子,“安静的美男子”、“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等等,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大家喜欢用,却很少去想到,这句话是从《万万》里出来的。对“万万没想到”这个IP来说,这样的传播都是无效的。
所以《万万》的剧情会不断强调“万万没想到”,包括主题曲、台词……所有都依托在这五个字上,我们的宣传力量都集中打这一个点。要迅速地打造爆点,就必须在传播中找到一个痛点,反复去直达它。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流行段子都是跟在“万万没想到”这个整体标签之后的。
《老男孩》大电影要造势,我们也先寻找一个爆点。2010年我们推出微电影《老男孩》时,已经有了一批粉丝。我们就在优酷的评论和新浪微博的关键词搜索,粉丝们对《老男孩》关注度排名第一的是“音乐”这个关键词,出现了1495530次,比排名第二的“梦想”多了40多万次。而筷子兄弟当时为《老男孩》大电影创作了四首歌,我和身边的人都认为《小苹果》最具有病毒性和可传播性,所以最后选中这首歌作为爆点。
传播上,我们先做了48条各种翻唱《小苹果》的病毒视频,有方言版、跑调版、老太广场舞版、日韩明星版……从正片上线之后,每天发布两条,持续了两周。
而渠道上,我们也会选择多渠道品牌合作。比如我们为滴滴打车做了一个病毒视频:一群司机聚在一起,用喇叭按出《小苹果》的音调,玩得很开心。这时突然一个声音“啊,有客户从中关村到国贸”,他们就哗一下散了去抢单。我们与滴滴说好,20万次播放之后就在出租车上贴《小苹果》的车标。最后效果特别好,那条视频播放了180多万次。然后我们就可以借助出租车这个平台给上百万的乘客“魔音贯耳”。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范围地制造认同感。网友一看,大家都在看,或是都在唱,有很多有意思的视频。他就会去搜索,去找。我们在互动性很强的微博、AB站(弹幕视频网站Acfun和BiliBili)安排大量关于《小苹果》的话题,大家找到了自己认同的,就会玩起来,通过弹幕、吐槽、评论…… 然后他就会主动传播,也就是分享,通过社交媒体,带着情感地去传播。比如同事朋友之间问:“你难道不知道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带炫耀性质的口碑传播。
最后就是让观众参与,让他们拍出自己的版本。我们做那么多视频,其实也是做的一个“示范”。就在病毒视频持续发布了两周之后,我们就发现大量的观众自发翻拍视频开始跟上了。A站上面的热门视频60%都是《小苹果》的翻拍版,B站上《小苹果》相关视频6000个,Top10榜中占到了5个位置,这5个视频的弹幕量都超过了10万条。
所以说“爆款”的秘籍就是:看、找、玩、传、拍。这五个的执行顺序可能是随机打乱的,比如《万万》先做的是看,而《小苹果》先做的是找。但只要做到三个基本上就能“爆”了。
视频+可以连接什么
最后来讲讲视频新文化如何与钱有关。
任何一个行业、产业大概会有四个阶段: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的出现,现象开始产生;然后蔓延,只要有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基本就意味着其已经蔓延了。最重要的是,行业之外的力量加入了进来;接下来是聚合,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业巨头;江山已定,最后大家就开始赚钱了,进入幸福时代。
——而视频新文化已经到了蔓延的阶段,聚合阶段可能还没到。距离赚钱好像还很遥远。
为什么说视频赚不到钱?因为视频是一个内容。内容产业天生具备高关注度、高黏性,但却在GDP中占不到很大的比例,这在国内国外都一样。
但内容的特质很适合做连接,我们提了视频+的概念,以视频新内容为入口,通过持续运营聚集粉丝,延长变现的链条。
视频+怎么玩呢?可以连接游戏,《万万》就在游戏里面做过一些授权收入;优势内容还可以连接社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在微信有400万粉丝,他可以卖音乐、卖书;脱口秀可以连接出版、小说,接着还可以连接演艺经纪、电影,再连接到大IP。《万万》的大电影就已经即将开机了……视频+可以连接到各个行业,包括我们想不到的医疗、体育。
做视频,我们培养的应该是IP,要的是粉丝型用户,而不是简单的廉价的用户。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节目,是教人怎么谈恋爱、怎么泡妞,播放量并不高,但号召大家报线下的恋爱培训班,转化率有多高?15%的人去线下报名了。
还有一个节目,是测试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印象,比如中国人的某某明星你认不认识?这是两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做的,播放量只有二三十万。他们在线上招募教美国文化口语的班,所有的成本都挣回来了。还有做好节目在淘宝开店卖服装、日用品、美容品的人,有过百万元的月收入。
优酷亏损,但视频领域养活了很多链条,这个生态已经很野蛮地在主动生长了。视频不仅是内容,也可以成为平台。短视频的社交性、媒体交互性和强黏性,会打造一条很长很长的链条,再连接无数的收入。
视频+时代会全面来临,但是,带来的绝不是精英主义,而是全民皆可。新文化讲究个性、讲究认同和参与,不是只靠大资本投入才能做成。精英和大佬的占比可能只有5%,剩下的95%都是新人类和新文化的创造。
还有《小苹果》,这是《老男孩》主创筷子兄弟为2014年的《老男孩》大电影创作的插曲,这首歌在网络上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0亿次,音乐播放量超过9亿次。最后《老男孩》大电影在没有任何明星的情况下,卖了2.2亿元的票房。
——我们的文化“爆款”是如何炼成的?可以先关注另一个问题——Under 25(25岁以下)年轻一代消费的是什么?
不再是内容,而是对内容的一种认同感和参与感。
“女神”在哪里
所谓视频新文化,其实源于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我们面对的新一代是网生一代,他们也是独生一代,孤独但富裕地成长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消费观。
他们会寻求社群,看重共鸣,只要是认同的,“我喜欢”,就会为之消费金钱、消费时间。他们不完全认同那种单向的、灌输的文化,要有参与感。
爸爸说买这个东西性价比很高,跟他没关系;老师说这本书很值得读,跟他没关系。但他喜欢的鹿晗(新生代演员)演了第一部电影,他可以提前半年开始组织,到上映的时候和一帮粉丝一起去帮鹿晗刷票房。
——因为他愿意,他高兴,他要有自己的存在感,要找到他认同的人。
那么他们具体是怎么消费视频文化的呢?除了视频本身,还有视频所连接的内容、评论、吐槽、弹幕、分享、同人、衍生……这些新生代玩法才是网生一代的口碑传播方式,转发和评论的场地才是网生一代的社群集散地。这些玩法当前仍是“非主流”文化现象,我们相信这进而会成为新的主流文化。
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IP(知识产权)时,会看VV(Video View,视频播放次数)、播放完成率、播放时长,看评论、站外转发、收藏……这些指标,并在评论里找意见。
每一集的“顶踩比”和评论关键词能判断观众是不是认同。比如我们捧出来的“女神”孔连顺,他的反串使得互动率特别高,我们就让孔老师多尝试各种女性角色。
但后来又发现,“孔女神”在某一集里面表现得物质、拜金,那一集会有大量的“踩”,而短短5分钟的剧,还有很多时长被拖拽过去了。我们就去看评论,那一集出现了多达1764次包含“恶心”的评论。我们就明白了,对“女神”的定位错了,孔老师能够成功地反串,是因为他的慈眉善目,很讨喜,不能把他做成物质的、拜金的。
——我们打造出来的“女神”,观众认同。但女神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女神变成了那样,对不起,他就会抗议、会离开。
我们最新上的网剧《天才J》,IP的打造不做任何预热,直接让网友来决定生死:如果喜欢就在评论写个“燃”字。当时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次上三集,十天之内如果超过10000个“燃”评论,就上第四集。如果没有,那么就跟导演说再见了。
结果周五上线,到周日晚上,两天时间就出了十万个“燃”评论。没有任何宣传,订阅达到12.6万。
——所以现代用户的“女神”在哪里?在转发里,在评论里,在弹幕里。而这个“女神”,就是我们做产品的方向。
“爆款”五步秘籍
新视频很怕孤独和不被认可,这就是落后的感觉。所以制造“爆款”,其实也是从传播上、从渠道上制造认同感,激发参与感。
今天我们讲IP,什么才是IP?007可以不断换演员,007就是IP,这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我们想打造的是迷你剧IP,所以在传播上会集中强化一个传播点。
比如《万万》就只能有“万万没想到”这一个传播点。《万万》里有很多段子,“安静的美男子”、“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等等,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大家喜欢用,却很少去想到,这句话是从《万万》里出来的。对“万万没想到”这个IP来说,这样的传播都是无效的。
所以《万万》的剧情会不断强调“万万没想到”,包括主题曲、台词……所有都依托在这五个字上,我们的宣传力量都集中打这一个点。要迅速地打造爆点,就必须在传播中找到一个痛点,反复去直达它。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流行段子都是跟在“万万没想到”这个整体标签之后的。
《老男孩》大电影要造势,我们也先寻找一个爆点。2010年我们推出微电影《老男孩》时,已经有了一批粉丝。我们就在优酷的评论和新浪微博的关键词搜索,粉丝们对《老男孩》关注度排名第一的是“音乐”这个关键词,出现了1495530次,比排名第二的“梦想”多了40多万次。而筷子兄弟当时为《老男孩》大电影创作了四首歌,我和身边的人都认为《小苹果》最具有病毒性和可传播性,所以最后选中这首歌作为爆点。
传播上,我们先做了48条各种翻唱《小苹果》的病毒视频,有方言版、跑调版、老太广场舞版、日韩明星版……从正片上线之后,每天发布两条,持续了两周。
而渠道上,我们也会选择多渠道品牌合作。比如我们为滴滴打车做了一个病毒视频:一群司机聚在一起,用喇叭按出《小苹果》的音调,玩得很开心。这时突然一个声音“啊,有客户从中关村到国贸”,他们就哗一下散了去抢单。我们与滴滴说好,20万次播放之后就在出租车上贴《小苹果》的车标。最后效果特别好,那条视频播放了180多万次。然后我们就可以借助出租车这个平台给上百万的乘客“魔音贯耳”。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范围地制造认同感。网友一看,大家都在看,或是都在唱,有很多有意思的视频。他就会去搜索,去找。我们在互动性很强的微博、AB站(弹幕视频网站Acfun和BiliBili)安排大量关于《小苹果》的话题,大家找到了自己认同的,就会玩起来,通过弹幕、吐槽、评论…… 然后他就会主动传播,也就是分享,通过社交媒体,带着情感地去传播。比如同事朋友之间问:“你难道不知道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带炫耀性质的口碑传播。
最后就是让观众参与,让他们拍出自己的版本。我们做那么多视频,其实也是做的一个“示范”。就在病毒视频持续发布了两周之后,我们就发现大量的观众自发翻拍视频开始跟上了。A站上面的热门视频60%都是《小苹果》的翻拍版,B站上《小苹果》相关视频6000个,Top10榜中占到了5个位置,这5个视频的弹幕量都超过了10万条。
所以说“爆款”的秘籍就是:看、找、玩、传、拍。这五个的执行顺序可能是随机打乱的,比如《万万》先做的是看,而《小苹果》先做的是找。但只要做到三个基本上就能“爆”了。
视频+可以连接什么
最后来讲讲视频新文化如何与钱有关。
任何一个行业、产业大概会有四个阶段: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的出现,现象开始产生;然后蔓延,只要有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基本就意味着其已经蔓延了。最重要的是,行业之外的力量加入了进来;接下来是聚合,会产生一个新的行业巨头;江山已定,最后大家就开始赚钱了,进入幸福时代。
——而视频新文化已经到了蔓延的阶段,聚合阶段可能还没到。距离赚钱好像还很遥远。
为什么说视频赚不到钱?因为视频是一个内容。内容产业天生具备高关注度、高黏性,但却在GDP中占不到很大的比例,这在国内国外都一样。
但内容的特质很适合做连接,我们提了视频+的概念,以视频新内容为入口,通过持续运营聚集粉丝,延长变现的链条。
视频+怎么玩呢?可以连接游戏,《万万》就在游戏里面做过一些授权收入;优势内容还可以连接社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在微信有400万粉丝,他可以卖音乐、卖书;脱口秀可以连接出版、小说,接着还可以连接演艺经纪、电影,再连接到大IP。《万万》的大电影就已经即将开机了……视频+可以连接到各个行业,包括我们想不到的医疗、体育。
做视频,我们培养的应该是IP,要的是粉丝型用户,而不是简单的廉价的用户。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节目,是教人怎么谈恋爱、怎么泡妞,播放量并不高,但号召大家报线下的恋爱培训班,转化率有多高?15%的人去线下报名了。
还有一个节目,是测试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印象,比如中国人的某某明星你认不认识?这是两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做的,播放量只有二三十万。他们在线上招募教美国文化口语的班,所有的成本都挣回来了。还有做好节目在淘宝开店卖服装、日用品、美容品的人,有过百万元的月收入。
优酷亏损,但视频领域养活了很多链条,这个生态已经很野蛮地在主动生长了。视频不仅是内容,也可以成为平台。短视频的社交性、媒体交互性和强黏性,会打造一条很长很长的链条,再连接无数的收入。
视频+时代会全面来临,但是,带来的绝不是精英主义,而是全民皆可。新文化讲究个性、讲究认同和参与,不是只靠大资本投入才能做成。精英和大佬的占比可能只有5%,剩下的95%都是新人类和新文化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