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自我迷失与自我救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插曲》和胡安·鲍斯的短篇小说《女人》同样描写了女性在苦难之下的生存意识: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与生活达成和解,最终完成自我救赎,还是放弃希望,选择继续迷失自我。对比两篇小说,不难看出,前者的女主人公最终在画家的帮助下,完成了精神的超越,而后者中的女主人公亲自扼杀了生活的希望,继续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
  关键词:女性的自我迷失 自我救赎 蒙娜丽莎 太阳意象
  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插曲》和多米尼加作者胡安·鲍斯的短篇小说《女人》同样描写了女性的生存意识与自我救赎的问题,女主人公不同的选择造就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威廉·福克纳对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胡安·鲍斯则通过令人震撼的悲剧性结局,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一、女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状态
  威廉·福克纳《插曲》中的“她”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每天中午路过“我”的山间小别墅,带着同样六十多岁的盲人丈夫去大教堂乞讨以维持生计,日落时又带他回家。从这些描写可见“她”的生活窘迫,食不果腹,需要讨食才能生存,且丈夫是盲人对于“她”来说似乎又增加了一种更沉重的负担。
  胡安·鲍斯《女人》中的她也是生活在极其贫穷的家庭,丈夫四天前出门时嘱咐“她”卖掉羊奶换钱。丈夫走后,看着饥饿难耐的孩子,“她”不忍心卖掉羊奶,而是拿给孩子喝了,丈夫回来后“她自然是拿不出钱来”,于是,“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的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她”竭力争辩又遭到一阵拳打脚踢。“孩子搂着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最终,“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在烈日下踉跄而行。男人是很残暴的,他不顾孩子的饥饿,不问缘由对“她”实施暴行,进行摧残。
  可以说,极度贫穷、依靠丈夫而无望是两个女主人公面临的相当不如意的一种生活状态,她们需要苦苦挣扎,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带给她们的折磨。
  二、女性的迷失与自我救赎
  (一)“她”勇敢面对现实,与生活达成和解
  《插曲》中的“她”年轻时,丈夫超众,“她”因此而骄傲、虚荣,对丈夫充满了崇拜,“他”带给“她”很多美妙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丈夫老了,瞎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可“她”没有因为虚荣抛弃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大孩子”。他们过得贫困但绝不粗糙,文中对他们的穿着是这样描写的:“他穿着一套刷净的西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从不扣衣领,也不扎领带。她穿着一件雅致的棉织花布上衣,戴一顶阔边太阳帽。”对于“她”的神情描写,威廉·福克纳也是毫不吝啬的。“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用她那多节的手做着手势”,“她的脸是褐色的,永远美丽得像个妖魔”,“眼下在她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东西,那东西不是她的脸。那上面恰好带有一种模棱两可的、不可思议的姿态”。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微笑描写颇多。当他们那天中午路过时,“我”的朋友斯普拉特林招呼“她”想为“她”写生:
  “你很忙吗?”他问道。
  “你有事?”她欢快地答道。
  “我想给你写生。”
  她没有听懂,热切地看着他的脸。
  “我想给你画一幅像。”他解释道。
  “跟我来。”她立刻笑着对和她一起的那个男人说道。
  ......
  “斯普拉特林画完了。她的脸变成了一位六十岁妇女的脸,就像一个妖魔一样没有牙齿,兴高采烈的。”
  以上这些描写体现出了一个女人经历了梦想破灭和生活的苦难之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与生活达成了和解,将生活归于平静普通,但绝不是一潭死水,因为“她”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的、乐观的。
  (二)“她”放弃希望,选择逆来顺受
  《女人》中对“她”和孩子的穿着和神情也有着生动的描写,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心如死灰,连孩子都将其喚不醒的女人。
  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炯炯有光,他趴在母亲身边,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此外,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映射女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在这条近乎僵死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作者用“僵死的公路”和“干涸的河床”“看不见在哪里”比喻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女人的精神已经麻木,人毫无生机,犹如僵死,加上丈夫长期的暴力,使女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幸福和出路,所以看不见家在哪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可怜的女人,却在本可以得到帮助,逃离丈夫毒打和折磨之际,放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举起一块大石头,砸死了试图拯救她的奇克。作者是这样描写结局的。
  女人用双手捂住脸,两只眼睛好像要冒出来似的,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但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死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女人的懦弱和麻木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选择了继续屈服于男权,继续悲惨地生活下去,完全迷失了自我。
  (三)蒙娜丽莎与奇克的特殊意义
  威廉·福克纳在《插曲》的结尾是“我”惊讶地看到斯普拉特林给老妇人“整个脸蛋画得确实同蒙娜丽莎的表情一样”。众所周知,蒙娜丽莎以其微笑闻名,是女性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这也和作者前面频频对老妇人的微笑进行描写相照应。“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这正是生活在激情褪去后归于的恬静,以至于“她”在斯普拉特林画像的时候可以短暂地回忆年轻美貌的时候,回想当新娘子的她又一次穿上了丝织衣服,戴上了首饰、花冠和面罩,或许还有一束鲜花。而“她”在看到自己和丈夫的画像片刻兴奋之后,又准备平静地离开了。“她拍了拍她丈夫,她站了起来。”老妇人的心中或许始终有某种遗憾的,可以说,这副像蒙娜丽莎的画最终帮助“她”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让“她”的精神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女人》中对站在仙人掌尖上的鹫鹰有几次描写,而奇克虽与女人素不相识,但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他试图帮助女人脱离苦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同情人类的困苦,帮助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这惹怒了宙斯。于是普罗米修斯被锁在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宙斯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脏,又让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奇克为了拯救女人,和其丈夫契佩展开了一场激战,可是,当“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的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时,“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块石头朝奇克的脑袋上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了地上”。女人麻木地杀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继续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而奇克,为女性的生存带来希望火种的拯救者,却逃不了和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悲惨命运。
  此外,两篇短篇小说都在开篇对太阳进行描写,预示了故事各自的结局。《插曲》有写到“她”戴着“太阳帽”去乞讨,“日落”时带丈夫回家,展示的是一副温暖祥和,夫妻相濡以沫的画面。这里,太阳代表了温暖、希望和美好。而《女人》中把太阳描写成一个“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使公路变得“灼热”,似乎要把人“烤焦”,结尾也写道:“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太阳在很多作品中,都是男性的標识,这体现了女性难以摆脱的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折射出女性的悲剧性。
  三、结语
  威廉·福克纳和胡安·鲍斯的这两篇故事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身处困境中女性生存的思考,但是,毫无疑问,威廉·福克纳是更加乐观的,他拒绝认为女性已经走到了尽头,相反,他认为女性能够熬过苦难,也终将获胜。当女性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的时候,就是她们开始自我救赎的时候。胡安·鲍斯则用悲剧性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要摆脱自我迷失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自我崛起更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甘春枝.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意识——老舍《月牙儿》与《阳光》又解[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2] 王若聪.论徐坤《厨房》中的太阳意象[J].青年文学家,2013(26).
  [3] 闫吉青. 女性自我的迷失与救赎[J]. 俄罗斯文艺, 2016(4).
  [4] 丁义. 自我的迷失与救赎——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浮现》中的母性主题[J]. 作家, 2010(22).
  [5] 梁秋花, 袁小华, 姜丽. 迷失与救赎——从电影《我是山姆》看现代女性精神生态困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作 者: 尹蓉,讲师,重庆财经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及英语教学法。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浅文”,有“深教”的必要。笔者认为,“浅文深教”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备课。本文以《金岳霖先生》为例,从“教材编辑意图”“作者写作意图”“文中争议处”三处入手,论述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汪曾祺 《金岳霖先生》 深度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总有几篇课文让我在备课时有这样的想法: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
期刊
摘 要:由于自身的经历,老舍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独特的个人意识。而《离婚》作为老舍早期成熟的代表作,呈现出了他别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在《离婚》的创作过程中,他重视文学作品中个人意识的表达,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加以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继承和创新。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为中国市民文化带来了新面貌。他在现代小说的创作中不
期刊
摘 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强烈的女性反抗精神闻名于世,其形象是否具有矛盾性也引来了颇多争议。从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到步入社会后的身份抉择,简·爱不断面临身份困境。作为男权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的一员,简·爱对社会不平等准则的反抗并非以打破现有社会秩序为目的。简反抗的原动力是其身份困境,斗争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身份认同。当简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
期刊
摘 要:莫里森素来以刻画黑人形象、关注黑人境遇闻名。在《爱》中,她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于20世纪三代人的生活,并对他们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描写。本文尝试以黑人教育这一社会学问题为研究中心,以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史为依据,以《爱》为研究文本,对小说中的教育政策或理念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这些政策或理念对黑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出文学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跨学科意义。  关键词:种族隔离 黑人教育 种族融合  虽长期以
期刊
摘 要:“伪中国语”在日本网络的数次流行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化新动态。本文探讨了“伪中国语”流行的原因,认为其流行的原因主要为:汉字的高信息密度对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容量的适应,“伪中国语”具有的交流功能在交际中的应用及中日双方共同使用的二维汉字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选择的羊群效应,年轻人使用社会方言以彰显社团身份和寻求集体认同。  关键词:伪中国语 网络语言 中日交流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作为现当代史上一名优秀的女作家,杨绛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杨绛的语言文字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文字中内含杨绛对人生的独到体悟,看似平平淡淡,实则颇有韵味,呈现出“平实凝情智,朴华讽世态”的特点,极具语言魅力。本文针对这一语言艺术特色,结合杨绛的作品,从质朴而细腻的语言风格、独特机智的黑色幽默、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这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杨绛是怎样通过平实的文字体现情感及
期刊
摘 要:《回到凤凰桥》从女性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在北京务工的安徽农村女孩,展现了她们的生活境遇和生活起伏。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的部分理论、叙事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并从中探讨这部纪录片的深层次内涵。  关键词:《回到凤凰桥》 叙事学 文化 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意识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许多导演开始以女性视角来拍摄纪录片,因此出现了女性纪录片。女性纪录片
期刊
西方戏剧文学专家亢西民教授嘱我为其高足高鲜花博士的专著写个序。我读着这本由博士论文精选提炼的《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研究》异常兴奋与激动。我虽然写过一些戏剧理论和戏剧艺术研究的著述,但涉及西方作家的研究较少。因此,这次写序也是学习高鲜花博士的研究精神与治学方法的机会,同时能够深入窥视到美国新现实主义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极其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其自传性的本色书写和那些鲜为人知的价
期刊
近日老友亢西民教授嘱我为其博士毕业生田菊的大作《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百年回响》一书写一篇序。事出有因,几年前在田菊博士论文以此题目开题论证时,我提出一些易于操作且尚显中肯的意见,现今田菊的论文已顺利完成,并修改、整理成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欣然应允。  当下的学术论文写作,无论是硕博士毕业要完成的论文,还是带有某种功利性而不得不在刊物发表的论文,应该有两个学术准备:一是要掌握充
期刊
摘 要:《水浒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要表达好这些价值,开篇是十分重要的。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意味隽永,笔者结合《水浒传》全篇内容,聚焦第一回,以小说原文、典籍名句和相关文献为佐证,从文字细节、人物命名、相关历史背景和事理逻辑等方面探究《水浒传》开端的深层意蕴。旨在通过讨论开篇的宏观构思,进而发掘其潜在的思想价值。探究的结论是,《水浒传》的开端有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