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现代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它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充分展现出其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同步性不足和不利于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等不利因素。
1.同步性不足
多媒体教学因为是事先做好的课件,但为了突出教学内容,只能逐页显示,新的一页出现后,旧的一页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这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记笔记,而且信息量过大,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特别是理科知识的解题思路,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其灵活性和同步性显然要差一些。
2.不利于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容易受所用课件的束缚,会影响教师的临场发挥。在制作多媒体时教师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课件做得过于简单,讲不清楚,如果不借助于粉笔黑板补充, 学生难以理解;课件做得过于详细,教师只是照着宣读,容易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学生失去听课的乐趣。而且如果过多使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略教师的讲解。
3.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学生从头至尾只能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却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师生间的目光交流减少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淡化了。学生就不能真正地融入课堂,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
怎样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良好作用,笔者总结出四点:
1.时间分配上做到“舍长取短”
我们坚决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今天我们同样有理由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一堂课中每一分钟都是不可浪费的施教资源,与其让它在多媒体手中葬送,还不如不用之。笔者认为45分钟的教学,多媒体占的比例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即15分钟。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何保障。永远都不要忘记它只是辅助手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时间分配上真正做到舍长取短,短而有力。
2.内容取材上力求“去粗取精”
在多媒体教学中,内容取材上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因为它不仅占有学生的时间、你的精力,更大程度上我们把它当作“宝物”解剖了,结果却是“废物”,遗害是无穷的。我们暂时不用的统统把它当作废物处理掉,别于心不忍、左右徘徊而下不了手。要不然你的课堂难以发挥到极致,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精神的二次伤害。
3.主体位置上摆正“以生为本”
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让教学主体的地位重新回归,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尊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中为师者一不小心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任何多媒体的材料如声音、文字、画面,都要围绕学生立意。离开学生的资源是无用的资源,离开学生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亲近学生,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合作者、探究者、创新者,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充满蓬勃朝气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句富有鼓动性的祝愿,或给学生一个期冀的眼神,往往给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收到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4.细节处理上注意“因时而用”
这里的因时而用即见机行事,两手准备。一是充分准备课件,备好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万一”,万一出现故障用不上多媒体,得有备无患,设计好不用它时的上课思路。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不管是否用上多媒体我们都要对学生负责,切不可临战乱了手脚。两手准备意味着对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放收自如,真正做到不因多媒体而遮盖住自己的英雄本色。
总之,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注入更加健全、完美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现代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它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充分展现出其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同步性不足和不利于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等不利因素。
1.同步性不足
多媒体教学因为是事先做好的课件,但为了突出教学内容,只能逐页显示,新的一页出现后,旧的一页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这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记笔记,而且信息量过大,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特别是理科知识的解题思路,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其灵活性和同步性显然要差一些。
2.不利于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容易受所用课件的束缚,会影响教师的临场发挥。在制作多媒体时教师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课件做得过于简单,讲不清楚,如果不借助于粉笔黑板补充, 学生难以理解;课件做得过于详细,教师只是照着宣读,容易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学生失去听课的乐趣。而且如果过多使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略教师的讲解。
3.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学生从头至尾只能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却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师生间的目光交流减少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淡化了。学生就不能真正地融入课堂,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
怎样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良好作用,笔者总结出四点:
1.时间分配上做到“舍长取短”
我们坚决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今天我们同样有理由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一堂课中每一分钟都是不可浪费的施教资源,与其让它在多媒体手中葬送,还不如不用之。笔者认为45分钟的教学,多媒体占的比例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即15分钟。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何保障。永远都不要忘记它只是辅助手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时间分配上真正做到舍长取短,短而有力。
2.内容取材上力求“去粗取精”
在多媒体教学中,内容取材上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因为它不仅占有学生的时间、你的精力,更大程度上我们把它当作“宝物”解剖了,结果却是“废物”,遗害是无穷的。我们暂时不用的统统把它当作废物处理掉,别于心不忍、左右徘徊而下不了手。要不然你的课堂难以发挥到极致,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精神的二次伤害。
3.主体位置上摆正“以生为本”
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让教学主体的地位重新回归,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尊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中为师者一不小心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任何多媒体的材料如声音、文字、画面,都要围绕学生立意。离开学生的资源是无用的资源,离开学生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亲近学生,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合作者、探究者、创新者,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充满蓬勃朝气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句富有鼓动性的祝愿,或给学生一个期冀的眼神,往往给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收到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4.细节处理上注意“因时而用”
这里的因时而用即见机行事,两手准备。一是充分准备课件,备好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万一”,万一出现故障用不上多媒体,得有备无患,设计好不用它时的上课思路。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不管是否用上多媒体我们都要对学生负责,切不可临战乱了手脚。两手准备意味着对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放收自如,真正做到不因多媒体而遮盖住自己的英雄本色。
总之,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注入更加健全、完美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