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数量日益上升,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问题。长时间以来,国家、社会、学校、有关社会人士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困难。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现在部分学校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实施。为了解决当前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资助管理的一份子,要勇于面对现行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真正把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帮助和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学生 资助现状 权利义务
要注重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工作,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贫困生政治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贫困学生自强不息,摆脱家庭贫困的阴影,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庭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产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99年开始的高职院校大扩招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同样也使贫困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问题的出现大部分是因家庭的贫困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贫困学生占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在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区(以江苏省为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大高校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形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增多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有效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教育、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围绕贫困学生的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国家、社会、学校、有关社会人士等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资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落实。
(一)贫困学生认定标准缺乏理论依据。学校实施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比如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现在的办法是学生回到生源地,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就一张贫困证明本身而言,有多少的可信度?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是想尽一切办法能少报就少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这给我们正确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贫困标准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时间长。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在社会上主要是大学生发发传单、在私人企业里打工、做小时工,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给学生可提供的岗位有限,报酬也非常低,往往根本不能满足现在贫困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学校在不断地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增加,导致在校学生、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竞争的局面。除了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外,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
(三)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有限。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国家、学校财政模式。国家、学校主要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当中,社会团体、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于现有贫困学生队伍的需求。
(四)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保证和监管。目前,由于没有独立的助学贷款部门监管和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政府又借助于当地的银行,对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而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各学校中也存在着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学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五)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开学报到时开通了“绿色通道”。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除了承担经济压力外,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问题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多很多,而且复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构建权利义务的模式
(一)现在的学生已步入了社会,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承担义务。而目前的学生拿到资助以后大多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学生权利义务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改革传统资助模式,设置科学的监管,尽可能多地体现权利义务和付出的观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参加公益性的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也就是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才能获得受资助的资格,得到资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的文明新校园,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有的贫困学生拿着贫困生助学金去购买手机、电脑,大肆浪费请客吃饭却能心安理得,有的学生领着资助款而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毕业后不缴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违约。
(三)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正确认识暂时的经济困难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平易近人,主动参加活动,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让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发扬我们这个民族济贫、扶弱、友善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的温暖和关心,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用他们自己的一份热,为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的制度
学生资助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现在的贫困代表不了以后的贫困,贫困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二)在资助工作中,使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三)要教育和引导好贫困学生,让其懂得国家、社会、学校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现在大学的办学宗旨。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五、加强监管,促进学生在学校顺利成长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管理,建立贫困学生的档案,实时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在资助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实现学生有效的监管,促进学生顺利成长。为了更有效地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学校在管理贫困学生时对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奢侈浪费等现象困难学生,要实行有效的管理。针对贫困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先防范,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建立信息通畅、措施有效、教育得力的学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单是一项资助工作,在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解决学生的能力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资助的教育工作者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既能看清使命和责任,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而真正为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苾雯,林蔚,刘声.中国高职院校:300万贫困学生在苦学[N].中国青年报,2002,3:21.
[2]李从松.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大学生贫困问题[J].领导决策信息,2002,(9).
[3]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职院校贫困助学策略管见.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徐晓军.高职院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4,5.
[5]赵炳起,李永宁.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
[6]王小丽.对构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7]刘建荣,李方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学生 资助现状 权利义务
要注重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工作,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贫困生政治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贫困学生自强不息,摆脱家庭贫困的阴影,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庭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产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99年开始的高职院校大扩招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同样也使贫困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问题的出现大部分是因家庭的贫困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贫困学生占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在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区(以江苏省为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大高校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形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增多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有效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教育、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围绕贫困学生的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国家、社会、学校、有关社会人士等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资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落实。
(一)贫困学生认定标准缺乏理论依据。学校实施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比如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现在的办法是学生回到生源地,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就一张贫困证明本身而言,有多少的可信度?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是想尽一切办法能少报就少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这给我们正确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贫困标准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时间长。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在社会上主要是大学生发发传单、在私人企业里打工、做小时工,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给学生可提供的岗位有限,报酬也非常低,往往根本不能满足现在贫困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学校在不断地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增加,导致在校学生、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竞争的局面。除了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外,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
(三)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有限。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国家、学校财政模式。国家、学校主要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当中,社会团体、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于现有贫困学生队伍的需求。
(四)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保证和监管。目前,由于没有独立的助学贷款部门监管和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政府又借助于当地的银行,对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而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各学校中也存在着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学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五)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开学报到时开通了“绿色通道”。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除了承担经济压力外,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问题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多很多,而且复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构建权利义务的模式
(一)现在的学生已步入了社会,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承担义务。而目前的学生拿到资助以后大多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学生权利义务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改革传统资助模式,设置科学的监管,尽可能多地体现权利义务和付出的观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参加公益性的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也就是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才能获得受资助的资格,得到资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的文明新校园,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有的贫困学生拿着贫困生助学金去购买手机、电脑,大肆浪费请客吃饭却能心安理得,有的学生领着资助款而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毕业后不缴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违约。
(三)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正确认识暂时的经济困难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平易近人,主动参加活动,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让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发扬我们这个民族济贫、扶弱、友善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的温暖和关心,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用他们自己的一份热,为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的制度
学生资助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现在的贫困代表不了以后的贫困,贫困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二)在资助工作中,使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三)要教育和引导好贫困学生,让其懂得国家、社会、学校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现在大学的办学宗旨。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五、加强监管,促进学生在学校顺利成长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管理,建立贫困学生的档案,实时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在资助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实现学生有效的监管,促进学生顺利成长。为了更有效地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学校在管理贫困学生时对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奢侈浪费等现象困难学生,要实行有效的管理。针对贫困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先防范,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建立信息通畅、措施有效、教育得力的学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单是一项资助工作,在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解决学生的能力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资助的教育工作者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既能看清使命和责任,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而真正为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苾雯,林蔚,刘声.中国高职院校:300万贫困学生在苦学[N].中国青年报,2002,3:21.
[2]李从松.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大学生贫困问题[J].领导决策信息,2002,(9).
[3]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职院校贫困助学策略管见.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徐晓军.高职院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4,5.
[5]赵炳起,李永宁.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
[6]王小丽.对构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7]刘建荣,李方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