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销售与市场》创刊伊始,就确立了面向市场的办刊思路,把杂志当作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来运营,把产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作为刊物发展的三大支点。以目标读者群为导向,紧扣中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十多年来,《销售与市场》专注于中国营销,再现一线营销实战的“过程、方法、细节”,提出并创建了“实战营销”的刊物行业标准,确立了“反映市场主流,引领市场潮流”的营销期刊领导品牌地位。
更新观念,市场化运作
思路决定出路 《销售与市场》创刊时期,中国期刊业,乃至整个文化行业,还远远没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大多数刊物都固守一种封闭而不是面向市场的传统办刊思路,而作为传播市场与营销观念的平面媒体,《销售与市场》充分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走一条市场化的路子,则无法承担自己的职责——传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经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大胆探索创新之路,并首先在单位内部进行了先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改造:采取竞争上岗、聘任制、岗位能上能下、每月评刊会等多项措施,在杂志社内营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工资与绩效挂钩、二次分配等激励机制,奖勤罚懒,让每位员工学会创造性地工作;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要与杂志社发展同步前进,并为每个编辑拟定了专业主攻方向,帮助他们尽快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同时,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对各项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加强了管控,通过查漏补洞、旧物重新利用、落实责任人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经营和管理费用。
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新型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快了员工思想的转变,保证了新思路的落实,为杂志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杂志当产品经营 创刊伊始,《销售与市场》就确立了“把杂志当作一个产品来经营”的办刊思路,将营销理论中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与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产品力”的概念,通过各方面努力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
打造一个好的产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产品设计。《销售与市场》顺应营销竞争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确立了“过程、方法、细节”的内容原则,成为“消费者价值导向”的进步营销理念的率先实践者;在编辑中,《销售与市场》坚持文章选题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贴近一线但不媚俗、倡导规范而不刻板”,强化杂志的实战性;《销售与市场》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每期的旗舰栏目——大型封面专题,强化读者对杂志的注意力。高质量的内容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曾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读者在看了一期杂志后,打电话要求购买以前所有期杂志的现象。
有好的产品还不够,还要将产品销售出去。《销售与市场》创业初期,发行工作非常艰难。面对这种情况,杂志社制定了优惠的经销政策:半价提供杂志,并且允许经销商100%退书。这极大地激发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市场迅速打开。刊物热卖后,也从不店大欺客,而是和经销商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在邮发的同时,《销售与市场》已经编织起涵盖全国300多座城市、拥有三四万家销售终端的发行网络——以省会以上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自创渠道的期发量已占全部销量的70%左右。杂志订数一再翻番,最高曾达到单刊月发行20万份。
打造品牌,经营品牌
内容为王,树立权威 创刊伊始,《销售与市场》就很重视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杂志社要求编辑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把作者当作客户来对待,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0年来,《销售与市场》的核心作者网已经超过1000人,并搭建了两个层面的专家队伍——顶级营销研究学者和优秀企业经理人组成的专家队伍,一批在全国营销界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优秀营销管理人员,都被“网罗”到作者和专家队伍中。由此,《销售与市场》逐渐确立了其在业内的权威地位,被誉为“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黄埔军校”。在《销售与市场》的培养和扶助下,一大批具备了营销理论素养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在业内一举成名,成为众多企业市场开拓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开展活动,提升品牌 《销售与市场》致力于探索品牌建设与经营活动的有效结合,努力为目标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为中国营销人阶层代言,为中国营销人鼓与呼。
2000年,《销售与市场》创办了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及中国营销论坛,现已举办4届。活动率先将当时并不为人正确认知的市场经济建设的幕后英雄——营销人推到了前台;并首次将被称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科特勒、整合营销传播创始人舒尔茨、法国营销先驱艾尔菲等世界营销权威人士请到中国颁奖并发表演讲,还特别设立了“科特勒理论贡献奖”。《销售与市场》还将“金鼎奖”活动办到美国市场营销年会上,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销、让中国营销走向世界。
2002年,《销售与市场》参与主办中国国际营销节,率先倡导自律、诚信、规范的营销准则,呼吁营销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3年起,《销售与市场》又开始与中央电视台联手举办中国营销年会,年年隆重推出年度“营销创新奖”。
2004年9月,在《销售与市场》10周年庆典上,隆重推出了10年来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10大企业的评选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刊物在全国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大大提高了《销售与市场》的品牌价值。
产品细分,扩大影响在一本杂志取得了很好发展的基础上,《销售与市场》抓住机遇,理智而果敢地拓展杂志内容领域,在原来优势栏目的基础上细分内容,孵化新刊。2001年9月,《销售与市场》拓展为半月刊,2004年5月,又拓展为旬刊,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统一品牌定位下的三刊强势方阵。目前,这三刊和一个网站——“第一营销网”已形成对读者市场的全面覆盖:以《营销.综合版》为旗舰拉动,关注老读者;以《战略·案例版》为高端推动,创造新读者;以《渠道版》为侧翼互动,巩固老读者。由此,从深度、高度、正面、侧面全方位地影响、推动中国营销业的发展。
品牌影响的扩大,产品线的拓展,以及各项活动对读者的吸引,都为广告经营打造了很好的平台。在创办新刊时,《销售与市场》对杂志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有意识地将杂志读者群和相应广告目标受众相结合,打造极具优势的广告平台形象,广泛引导广告客户。现在《销售与市场》已基本确立了营销版的高价位招商广告、案例版的产品品牌广告、渠道版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低价招商和连锁加盟广告的广告市场细分定位。目前,《销售与市场》每期广告客户已达一百五六十家,而且广告效果非常好。《销售与市场》已成为全国报刊类招商广告三大品牌之一。
作者系《销售与市场》总编、社长
责任编辑 黄逸秋
更新观念,市场化运作
思路决定出路 《销售与市场》创刊时期,中国期刊业,乃至整个文化行业,还远远没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大多数刊物都固守一种封闭而不是面向市场的传统办刊思路,而作为传播市场与营销观念的平面媒体,《销售与市场》充分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走一条市场化的路子,则无法承担自己的职责——传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经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大胆探索创新之路,并首先在单位内部进行了先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改造:采取竞争上岗、聘任制、岗位能上能下、每月评刊会等多项措施,在杂志社内营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工资与绩效挂钩、二次分配等激励机制,奖勤罚懒,让每位员工学会创造性地工作;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要与杂志社发展同步前进,并为每个编辑拟定了专业主攻方向,帮助他们尽快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同时,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对各项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加强了管控,通过查漏补洞、旧物重新利用、落实责任人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经营和管理费用。
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新型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快了员工思想的转变,保证了新思路的落实,为杂志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杂志当产品经营 创刊伊始,《销售与市场》就确立了“把杂志当作一个产品来经营”的办刊思路,将营销理论中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与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产品力”的概念,通过各方面努力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
打造一个好的产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产品设计。《销售与市场》顺应营销竞争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确立了“过程、方法、细节”的内容原则,成为“消费者价值导向”的进步营销理念的率先实践者;在编辑中,《销售与市场》坚持文章选题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贴近一线但不媚俗、倡导规范而不刻板”,强化杂志的实战性;《销售与市场》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每期的旗舰栏目——大型封面专题,强化读者对杂志的注意力。高质量的内容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曾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读者在看了一期杂志后,打电话要求购买以前所有期杂志的现象。
有好的产品还不够,还要将产品销售出去。《销售与市场》创业初期,发行工作非常艰难。面对这种情况,杂志社制定了优惠的经销政策:半价提供杂志,并且允许经销商100%退书。这极大地激发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市场迅速打开。刊物热卖后,也从不店大欺客,而是和经销商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在邮发的同时,《销售与市场》已经编织起涵盖全国300多座城市、拥有三四万家销售终端的发行网络——以省会以上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自创渠道的期发量已占全部销量的70%左右。杂志订数一再翻番,最高曾达到单刊月发行20万份。
打造品牌,经营品牌
内容为王,树立权威 创刊伊始,《销售与市场》就很重视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杂志社要求编辑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把作者当作客户来对待,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0年来,《销售与市场》的核心作者网已经超过1000人,并搭建了两个层面的专家队伍——顶级营销研究学者和优秀企业经理人组成的专家队伍,一批在全国营销界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优秀营销管理人员,都被“网罗”到作者和专家队伍中。由此,《销售与市场》逐渐确立了其在业内的权威地位,被誉为“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黄埔军校”。在《销售与市场》的培养和扶助下,一大批具备了营销理论素养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在业内一举成名,成为众多企业市场开拓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开展活动,提升品牌 《销售与市场》致力于探索品牌建设与经营活动的有效结合,努力为目标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为中国营销人阶层代言,为中国营销人鼓与呼。
2000年,《销售与市场》创办了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及中国营销论坛,现已举办4届。活动率先将当时并不为人正确认知的市场经济建设的幕后英雄——营销人推到了前台;并首次将被称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科特勒、整合营销传播创始人舒尔茨、法国营销先驱艾尔菲等世界营销权威人士请到中国颁奖并发表演讲,还特别设立了“科特勒理论贡献奖”。《销售与市场》还将“金鼎奖”活动办到美国市场营销年会上,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销、让中国营销走向世界。
2002年,《销售与市场》参与主办中国国际营销节,率先倡导自律、诚信、规范的营销准则,呼吁营销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3年起,《销售与市场》又开始与中央电视台联手举办中国营销年会,年年隆重推出年度“营销创新奖”。
2004年9月,在《销售与市场》10周年庆典上,隆重推出了10年来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10大企业的评选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刊物在全国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大大提高了《销售与市场》的品牌价值。
产品细分,扩大影响在一本杂志取得了很好发展的基础上,《销售与市场》抓住机遇,理智而果敢地拓展杂志内容领域,在原来优势栏目的基础上细分内容,孵化新刊。2001年9月,《销售与市场》拓展为半月刊,2004年5月,又拓展为旬刊,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统一品牌定位下的三刊强势方阵。目前,这三刊和一个网站——“第一营销网”已形成对读者市场的全面覆盖:以《营销.综合版》为旗舰拉动,关注老读者;以《战略·案例版》为高端推动,创造新读者;以《渠道版》为侧翼互动,巩固老读者。由此,从深度、高度、正面、侧面全方位地影响、推动中国营销业的发展。
品牌影响的扩大,产品线的拓展,以及各项活动对读者的吸引,都为广告经营打造了很好的平台。在创办新刊时,《销售与市场》对杂志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有意识地将杂志读者群和相应广告目标受众相结合,打造极具优势的广告平台形象,广泛引导广告客户。现在《销售与市场》已基本确立了营销版的高价位招商广告、案例版的产品品牌广告、渠道版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低价招商和连锁加盟广告的广告市场细分定位。目前,《销售与市场》每期广告客户已达一百五六十家,而且广告效果非常好。《销售与市场》已成为全国报刊类招商广告三大品牌之一。
作者系《销售与市场》总编、社长
责任编辑 黄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