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在互动中建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xfj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观念交流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以“压强”一节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钉板上坐人
  师:今天老师拿了张有点特别的凳子,想不想上来坐坐?
  生:不敢。
  师:老师敢,(示范坐下)现在有无同学上来试试。
  一学生上来小心翼翼地坐下。
  师:感觉怎样?
  生:看上去很恐怖,坐上去还行。
  师:若凳面只有三个钉,还敢吗?(环视四周,无声)老师也不敢了。
  师:这个实验太危险了,我们找个替代品,(拿出气球)我们用气球代替人来做这个实验。
  师:气球会被扎破吗?(2个不同钉床,一个很多钉子,另一个三个钉子)
  演示1:把气球轻轻地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床上。
  结果:气球不破。
  师:我们进一步考验它,提高难度,加块砖。
  演示2:把气球轻轻地放在有多个钉子的钉床上,再放上砖头。
  结果气球还是不破。
  师:这个气球好像是金刚不坏之身。
  演示3:把气球轻轻地放在只有三个钉子的钉床上。
  结果气球破了。
  师:这只气球原来是只普通的气球啊!
  师:为什么第一次实验气球是金刚不坏之身,第二次实验气球又是不堪一击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的情境创设,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造成学生已有知识与现实情境的矛盾,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平台,诱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案例2 两个体验
  体验1 压气球:一只手平压气球,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
  思考:1.你发现什么现象?
  2.怎样可以让现象更明显?
  生:在用力的位置,气球凹陷进去。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气球凹陷程度来表示。
  生:用的力越大,凹陷程度越明显。
  生:气球两侧的凹陷程度是不一样的,用食指顶住气球的那侧的凹陷程度明显。
  ……
  体验2 顶铅笔:铅笔一端削尖,左右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
  思考:1.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改变力的大小,多体验几次,感觉又如何?
  生:顶住笔尖那侧的食指痛,形变明显,用的力越大,手指形变越明显。
  请同学体验后,回答体验感受,并作出合理猜想。
  设计意图: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前,教师首先设计了“压气球”和“顶铅笔”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交流互动,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
  案例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片断)
  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如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师给出器材。
  师: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思考:1.怎样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如何改变压力大小(或受力面积)?
  3.在改变压力大小时,受力面积能改变吗?反之呢?
  师生交流。
  生:我们组用沙坑、小桌、砝码,把小桌放在沙坑上,通过沙坑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我们组用海绵、木板、砝码,把木板放在海绵上,上面再放不同的砝码,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用海绵、木板做不行,它的凹陷程度不明显。
  师生交流,觉得用这个方法现象不够明显。
  生:用海绵、砝码,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把大、小砝码分别放在海绵上,大砝码凹陷程度明显,得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生交流,对这个方案进行评估。
  生:这个探究实验没有保持受力面积不变。
  师:能否进行改进?
  生:我们用沙坑、砝码(大、小两个),把砝码叠放起来,就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讲解实验步骤,探究方法,如何控制变量,控制了哪个变量,通过什么现象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三者的关系怎样通过实验来确定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设计,使得学生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互动中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借助生成资源形成生长的课堂。
  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案例4 站在生鸡蛋上,鸡蛋完好的秘密
  师:在电视节目里,我们看到踩鸡蛋的魔术,人踩在鸡蛋上,而鸡蛋不碎,知道原因吗?
  生:这是气功吧!
  生:这个鸡蛋是特制的……
  师:我们今天来揭开这其中的奥秘,有哪个同学上来尝试一下。
  师生交流,想办法使得人踩在鸡蛋上鸡蛋不碎。
  生:用底软一点的鞋子,地面也要软一点。
  生:人轻些。
  师:老师拿出一块薄的泡沫塑料板,请同学上来试试。
  实验失败了,分析原因。
  生:可能是人不够轻,泡沫塑料板太硬……
  尝试用厚的泡沫塑料板。
  实验成功了,学生踩在鸡蛋上。
  师:这位同学有气功吗?
  学生大笑。
  师:能分析鸡蛋不碎的原因吗?
  师生交流互动,找到原因:压力没变,增大了受力面积,就减小了压强。
  设计意图: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也应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物理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述的案例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踩鸡蛋不碎”现象,也是师生互动、设计实验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面对新环境,他们在激动与好奇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本文在再现教育实例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师、教材、家庭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找到了导致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事半功倍之法:有教无类、大教无痕、止于至善。  【关键词】衔接 有教无类 大教无痕 止于至善  一、问题由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
期刊
在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江苏名城丹阳市,有一所我青睐的学校,她就是云阳学校。学校以其质量优秀而闻名遐迩,以其精细化的管理而让人赞不绝口,更以其自然分材教学改革而流光溢彩。  展现了教育的大视野。眼光博大,胸怀开阔,立意高远,方能把自己的学校置身于大背景下立足、举步、发展,与时俱进。改革了课堂就是改革了教育,解放了课堂就是解放了学生。云阳人有着教育的大视野,在云阳中学、云阳第一中心小学两校合并成九年一
期刊
“在通读了《最后一课》的课文后,大家思考一下,该怎样划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各小组自主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虞丽敏老师抛出问题后,按马蹄形排列座次的各学习小组成员热烈讨论起来,每小组中心课桌上的信息牌,都翻到了黄色的一页,上面写着:“不要打扰,心情平静,答案未定,正在作业”;遇到疑难的小组,将信息牌翻到红色的一页,上面写着:“请求帮助,心情欠佳,答案出错,作业未完”,虞老师见状便上
期刊
【摘 要】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中小衔接问题值得学校管理者重视。文章以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的做法为例,从“文化先行”“课程创新”“教学融通”“评价一体”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小衔接 新常态  2013年9月,随着南京市河西新城区的发展,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促使原来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和双闸小学整合为莲花实验学校,这是河西新
期刊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是在《初中生世界》编辑部的牵头下,由苏南、苏北两个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省内许多大市都有语文名师代表参加的一次以语文“同课异构”为研究主题的聚会。活动中,吕龙老师代表“奚志宏名师工作室”,何皓老师代表“蔡明生态团队”,围绕同一篇课文——朱自清的《绿》,分别给与会者演绎了一堂独有风味的语文课,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异构”的活动主题。  这两堂课给大家的启发是相当丰富的,留下的思考更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超出”课标要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然生成,我们的教学是回避还是面对?为了能兼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以下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数学 初高中 衔接  一、课堂教学情境再现  笔者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不等式、方程和函数三者
期刊
“制取氧气”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催化剂”“分解反应”和“实验活动1”。如何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即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理解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呢?笔者现介绍如下具体做法。  一、创设系列问题  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取
期刊
【摘 要】教师不能忽视“内容少、难度小”这一类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物理问题、体验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在丰富、有序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自主构建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的教师越来越重视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是有时
期刊
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既不只在“森林”,也不只在“树木”,而在于树木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即要关注更多的数学知识彼此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一种洞察力,既有全局观,通盘认识,又能看到数学中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联系。本文以“因式分解”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应把唤醒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先呈现一组判断题,通过判断题的争论与探讨,让学生回忆出因式分解概
期刊
面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怎样磨砺他们的人格意志?怎样使他们“负重”前行?结合多年的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可以在“砥砺”文化的引领下,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思维品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重视榜样引领,磨砺学生意志  我们作了一定的调查,当代中学生敢说、敢为,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