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1937年8月12日,创建于延安,著名作家丁玲为主任,作家吴奚如等为副主任,以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部分学员为骨干组成。西战团主要任务是开赴抗日前线,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是我党第一个派到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文艺工作的文艺团体 ,曾于1937年9月至1938年7月到太原、西安做抗日宣传、演出。同年7月底回延安,8月1日向党中央和和延安人民作了汇报演出。毛泽东、朱德、陈云、李富春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1938年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延安,延安进行紧急疏散 ,中共中央任命周巍峙为副主任,带领西战团连夜出发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西战团第二次奔赴抗日前线。西战团主要成员有:田间、邵子南、史轮、方冰、凌子风、李劫夫、徐灵、曼晴、叶频、洛江、贾克、吴坚等。
1939年1月3日,西战团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河北平山县。1939年4月,西战团开赴晋察冀军区和三分区驻地的唐县境内,驻水峪口村,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半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水峪口村紧傍通天河,距晋察冀军区驻地和家庄10公里,距三分区司令部驻地娘子神村2公里。距离古北岳恒山(大茂山)10公里,处于交通要冲。西战团在这个山村经历了不平凡的战斗、工作和生活。
西战团进唐县驻水峪口村之后,抗大二分校文工团、120师战斗剧社、华北联大、联大文工团等也先后来到唐县驻扎。加上先期到达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和三分区冲锋剧社、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等各路文艺精英一起驻扎唐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抗日文艺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晋察冀边区的腹地唐县作为边区的核心根据地,各路文艺战士一起云集,唐县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战文艺大建设、大发展的沃土。西战团的成员分散活动时,他们每到一村,吃住在老乡家里,到每家每户吃派饭,为了接近群众,他们都穿便衣。
大型文艺活动
1939年2月26日,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召开了创作问题座谈会,各文艺团体代表几十人参加,邓拓、田间、邵子南等同志出席。聂荣臻、彭真同志亲临会议并讲了话。
1939年7月,为纪念抗战二周年,西战团从晋察冀军区驻地唐县出发,到平山抗大二分校举办的运动会演出三幕大型话剧《祖国三部曲》,行军途中天降大雨,西战团的战士们冒雨跋涉了大沙河。
1939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南关村的阅兵场,召开“晋察冀军区成立二周年纪念大会”。军区政治部举行汇演。二分区七月剧社演出了《小放哨》、三分区冲锋剧社演出了《回到祖国的怀抱》、120师战斗剧社演出了《警惕》、抗敌剧社演出了《我们的乡村》、西战团演出了《菱姑》。
1940年11月7日,晋察冀边区为庆祝晋察冀军区成立三周年暨首届艺术节,联大文艺学院、联大文工团、西战团、抗敌剧社,在军区所在地和家庄联合演出了大型话剧《母亲》,由胡朋扮演母亲,工人伯惠尔由丁里扮演。参加演出的还有:崔嵬、韩塞、陈强、牧虹、郑红羽、凌子风、吴坚、张铮、刘佳、郭维、李劫夫、胡丹沸等几十位同志。由崔嵬、丁里任导演。动员了参加演出团体的全部舞美力量,是边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联合演出,影响深远。
1941年初,晋察冀边区为庆祝边区政府成立三周年,西战团、联大文艺学院、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又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唐县和家庄联合演出了《母亲》,抗敌剧社演出了《日出》(曹禺作),联大文工团和联大文艺学院联合演出了《婚事》(俄果戈里作)。三个大型中外名剧公演后,边区戏剧界举行座谈会,到会的有:丁里、崔嵬、田间、汪洋、李牧、牧虹、周巍峙、胡苏、王文晨、洪涛、张金辉、侯金镜、廖行光、贾克、罗东等。沙可夫在发言中说这些戏的演出不仅在边区,而且在全国抗日文化运动史上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1942年3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联在唐县葛公村召开女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由余素奇、罗东、田间、赵洵等讲话。5月4日,晋察冀边区举办第三届艺术节,聂荣臻司令员讲话,他着重强调了今后文化艺术工作的任务,指出要武装宣传队,到游击区去宣传。西战团为大会公演了《李秀成之死》,该剧由阳翰笙编剧,凌子风导演,主要演员有王犁等。同年6月21日至25日边区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各协会同时在唐县葛公村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各协会分别通过新章程,并改选理事会。西战团的周巍峙、田间、邵子南等分别作为负责人参会,周巍峙作文《大众歌曲中的“党八股”与一些克服办法》在《晋察冀艺术》第39期发表。
1943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参议会上,西战团和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活报剧《团结在晋察冀的旗帜下》 、话剧《日出》、歌剧《不死的人》(邵子南编剧)、京剧《法门寺》和《空城计》等。
1943年晋察冀边区开始文艺整风 ,6月28日,边区文艺界整风委员会成立,沙可夫任主任,成仿吾、邓拓、周巍峙、田间、崔嵬、张春桥、沃渣、丁里为委员。出版了整风刊物《文风》。
街头诗运动
街头诗也叫墙头诗,它不拘格式条件,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有墙就有诗。多采用民歌民谣的风格来创作,内容短小精悍、直接明了,讀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西战团到达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后,诗歌运动便随着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等的到来而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开展起来。各村的街头贴满街头诗,街头诗写在大街的墙壁上,写在路边的岩石上,写在传单上贴在墙上。每逢集市日便在群众中散发接头诗传单。练习写诗歌成了当时唐县的一种风气。 墙头诗运动加强了对敌斗争,团结鼓舞了人民。当时最出名的墙头诗当属田间的《坚壁》:
狗强盗 ,你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统埋在我心里!”
唐县受其影响不仅诗人写诗,连战士、农民、少年儿童都动手写诗。唐县著名的墙头诗是《当兵》: 好铁必打钉,
好男要当兵。
参加八路军,
抗日当英雄。
开办乡训班
为了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晋察冀边区文艺落后的状况,西战团在进行大量创作和不停的演出,直接为边区的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周巍峙把目光盯在了乡村,他决心开办“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简称乡训班。利用这种形式为边区培养能够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文艺工作的最基层文艺干部。训练对象主要是农村剧团骨干和区领导文化娱乐工作的干部,只要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忠于抗战,稍有艺术条件和兴趣者可报名参加,每期两周、四周、一个半月不等。以专区或县为单位,每期达到30人即开班培训。训练内容包括政治、艺术和课外活动。其中艺术包括戏剧、音乐、美术和文艺写作。主要教授演戏、编剧、唱歌、指挥和作曲。实习部分主要是包括排练新旧戏剧、试填民谣小调、练习新歌和指挥等。 西战团戏剧组的同志,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确定办训练班的宗旨 ,然后对教员、教材、教学方法、课程和设置等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1940年,在边区各级政府的协助下,西战团于同年5月,先后在唐县和完县(今顺平)神北村、繁峙县开办了三期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一队由叶频带队在完县与唐县葛公村一河之隔的神北村,招收完县、望都、定县的学员。另一队由凌子风带队在唐县柏江村举办训练班,招收唐县、曲阳、阜平三县的学员。唐县4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河北大学副校长的贾泉河。培训班的学员分住在老乡家里,没有固定教室,打谷场、树林、河滩就是课堂,随时可讲课。训练班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有敌情,马上转移。训练班的教学方法灵活,定期组织学员汇演,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乡村训练班,西战团先后为边区培养了700多名文艺宣传骨干,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学员不仅学会了许多新歌,还学会了指挥、识谱、个别的还能作曲,大多数掌握了写诗,写美术字和写通讯等基本要领,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此外,他们还深入唐县农村,帮助建了100多个农村剧团。当时唐县的河暖、唐河西、黄石口、鹤峪口、花盆、石门、水峪口、杨家庵、中迷城、西大洋、西雹水、马庄、都亭、庄头、留久庄、东下素、拔茄等剧团比较活跃,能做到经常演出。杨家庵的大秧歌在晋察冀边区有名。1944年6月11日的《晋察冀日报》曾报道该剧团生产中坚持演出的事迹。西雹水河北梆子剧团、中迷城老调剧团、杨家庵秧歌剧团是唐县闻名的模范剧团。西战团开办乡训班的实践,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基层艺术干部,建立了数百个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真正实现了共产党“把艺术交给群众”“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发动政治攻势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疯狂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瓦解敌人,鼓舞人民的斗志,晋察冀军区决定成立武装宣传队,以牙还牙,瓦解敌伪军,惩治汉奸,对敌人发起政治攻势。1942年春,西战团选拔了20多人,组成了政治攻势宣传队。在武装工作队的护卫下,开赴平山县日军侵占的据点开展对敌宣传。另外有两名日本反战同盟成员与武装宣传队一起行动。在敌炮楼下高唱《伪军小唱》:
月儿照着东墙,背枪去站岗,蹲在那炮楼上,心里暗思量!当了伪军实在太窝囊 ,活着挨人骂, 死后还要臭名扬。汉奸走狗没有好下场……
西战团政治攻势宣传队在日军据点周围村庄街头宣传演出,有时还邀伪保长观看。有时政治攻势宣传队还编成童谣,让儿童传唱。如《炮楼谣》:
炮楼好比一座坟,
蹲在里边阴森森,
勾命鬼就是小日本,
警备队是那陪葬的人。
伪军家属听到这首民谣后心里打鼓,纷纷劝亲人投诚;伪军个个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西站团这些行动令日伪胆战心惊,鼓舞了敌占区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战胜日寇的信心。
1942年,晋察冀军区共发动了三次政治攻势,发挥了巨大威力。西战团和抗敌剧社等七个剧团。先后在敌战区演出 315场,展览109次,写大小标语224件,街头宣传215次,吸引观众125000余人,编写大小剧本188个,创作歌曲91首,写通讯诗传单154篇首。在震慑敌人鼓舞群众的同时,西战团等剧团的战士也受到了锻炼和教育。
西战团的小妞
王昆出生于唐县南关,她天生一副好嗓子。西战团主任周巍峙听别人说王昆的歌唱得好听。在南下苇村的一个大会上,王昆站在台上高歌《松花江上》,那委婉动听的歌声使艺术家周巍峙如获至宝,当下拍板,接受王昆。诗人田间用他那写诗的笔在《西战团大事记》上记下了:“1939年4月14日,河北唐县通天河水峪口村,王昆来团工作。”这天是王昆的14岁生日。因为西战团是部队编制,三天后王昆领到了羡慕已久的新军装,从此王昆在西战团逐渐成长。王昆在西战团最爱唱根据涞源县王二小的事迹由西战团成员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每次演出,這首歌是必唱的,她把全部感情倾注于对边区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中。邵子南将从晋察冀边区搜集到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编成了歌剧《白毛女》,后经贺敬之、丁毅进一步加工,音乐家马可、张鲁等进行了音乐创作。1945年4月28日,西战团为“七大”首场演出歌剧《白毛女》,王昆首演喜儿,一举成名,奠定了王昆在中国歌剧中的地位。西战团的小妞,终于成了天鹅。周巍峙是伯乐,他发现了王昆这匹千里马。后来周巍峙成了王昆的终身伴侣。
1944年4月,西战团奉调告别晋察冀边区,告别生活战斗的唐县大地,告别生死与共的唐县人民,告别生活了五年半的通天河 ,5月回到延安。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我国文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1938年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延安,延安进行紧急疏散 ,中共中央任命周巍峙为副主任,带领西战团连夜出发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西战团第二次奔赴抗日前线。西战团主要成员有:田间、邵子南、史轮、方冰、凌子风、李劫夫、徐灵、曼晴、叶频、洛江、贾克、吴坚等。
1939年1月3日,西战团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河北平山县。1939年4月,西战团开赴晋察冀军区和三分区驻地的唐县境内,驻水峪口村,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半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水峪口村紧傍通天河,距晋察冀军区驻地和家庄10公里,距三分区司令部驻地娘子神村2公里。距离古北岳恒山(大茂山)10公里,处于交通要冲。西战团在这个山村经历了不平凡的战斗、工作和生活。
西战团进唐县驻水峪口村之后,抗大二分校文工团、120师战斗剧社、华北联大、联大文工团等也先后来到唐县驻扎。加上先期到达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和三分区冲锋剧社、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等各路文艺精英一起驻扎唐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抗日文艺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晋察冀边区的腹地唐县作为边区的核心根据地,各路文艺战士一起云集,唐县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战文艺大建设、大发展的沃土。西战团的成员分散活动时,他们每到一村,吃住在老乡家里,到每家每户吃派饭,为了接近群众,他们都穿便衣。
大型文艺活动
1939年2月26日,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召开了创作问题座谈会,各文艺团体代表几十人参加,邓拓、田间、邵子南等同志出席。聂荣臻、彭真同志亲临会议并讲了话。
1939年7月,为纪念抗战二周年,西战团从晋察冀军区驻地唐县出发,到平山抗大二分校举办的运动会演出三幕大型话剧《祖国三部曲》,行军途中天降大雨,西战团的战士们冒雨跋涉了大沙河。
1939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南关村的阅兵场,召开“晋察冀军区成立二周年纪念大会”。军区政治部举行汇演。二分区七月剧社演出了《小放哨》、三分区冲锋剧社演出了《回到祖国的怀抱》、120师战斗剧社演出了《警惕》、抗敌剧社演出了《我们的乡村》、西战团演出了《菱姑》。
1940年11月7日,晋察冀边区为庆祝晋察冀军区成立三周年暨首届艺术节,联大文艺学院、联大文工团、西战团、抗敌剧社,在军区所在地和家庄联合演出了大型话剧《母亲》,由胡朋扮演母亲,工人伯惠尔由丁里扮演。参加演出的还有:崔嵬、韩塞、陈强、牧虹、郑红羽、凌子风、吴坚、张铮、刘佳、郭维、李劫夫、胡丹沸等几十位同志。由崔嵬、丁里任导演。动员了参加演出团体的全部舞美力量,是边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联合演出,影响深远。
1941年初,晋察冀边区为庆祝边区政府成立三周年,西战团、联大文艺学院、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又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唐县和家庄联合演出了《母亲》,抗敌剧社演出了《日出》(曹禺作),联大文工团和联大文艺学院联合演出了《婚事》(俄果戈里作)。三个大型中外名剧公演后,边区戏剧界举行座谈会,到会的有:丁里、崔嵬、田间、汪洋、李牧、牧虹、周巍峙、胡苏、王文晨、洪涛、张金辉、侯金镜、廖行光、贾克、罗东等。沙可夫在发言中说这些戏的演出不仅在边区,而且在全国抗日文化运动史上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1942年3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联在唐县葛公村召开女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由余素奇、罗东、田间、赵洵等讲话。5月4日,晋察冀边区举办第三届艺术节,聂荣臻司令员讲话,他着重强调了今后文化艺术工作的任务,指出要武装宣传队,到游击区去宣传。西战团为大会公演了《李秀成之死》,该剧由阳翰笙编剧,凌子风导演,主要演员有王犁等。同年6月21日至25日边区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各协会同时在唐县葛公村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各协会分别通过新章程,并改选理事会。西战团的周巍峙、田间、邵子南等分别作为负责人参会,周巍峙作文《大众歌曲中的“党八股”与一些克服办法》在《晋察冀艺术》第39期发表。
1943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参议会上,西战团和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活报剧《团结在晋察冀的旗帜下》 、话剧《日出》、歌剧《不死的人》(邵子南编剧)、京剧《法门寺》和《空城计》等。
1943年晋察冀边区开始文艺整风 ,6月28日,边区文艺界整风委员会成立,沙可夫任主任,成仿吾、邓拓、周巍峙、田间、崔嵬、张春桥、沃渣、丁里为委员。出版了整风刊物《文风》。
街头诗运动
街头诗也叫墙头诗,它不拘格式条件,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有墙就有诗。多采用民歌民谣的风格来创作,内容短小精悍、直接明了,讀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西战团到达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后,诗歌运动便随着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等的到来而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开展起来。各村的街头贴满街头诗,街头诗写在大街的墙壁上,写在路边的岩石上,写在传单上贴在墙上。每逢集市日便在群众中散发接头诗传单。练习写诗歌成了当时唐县的一种风气。 墙头诗运动加强了对敌斗争,团结鼓舞了人民。当时最出名的墙头诗当属田间的《坚壁》:
狗强盗 ,你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统埋在我心里!”
唐县受其影响不仅诗人写诗,连战士、农民、少年儿童都动手写诗。唐县著名的墙头诗是《当兵》: 好铁必打钉,
好男要当兵。
参加八路军,
抗日当英雄。
开办乡训班
为了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晋察冀边区文艺落后的状况,西战团在进行大量创作和不停的演出,直接为边区的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周巍峙把目光盯在了乡村,他决心开办“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简称乡训班。利用这种形式为边区培养能够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文艺工作的最基层文艺干部。训练对象主要是农村剧团骨干和区领导文化娱乐工作的干部,只要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忠于抗战,稍有艺术条件和兴趣者可报名参加,每期两周、四周、一个半月不等。以专区或县为单位,每期达到30人即开班培训。训练内容包括政治、艺术和课外活动。其中艺术包括戏剧、音乐、美术和文艺写作。主要教授演戏、编剧、唱歌、指挥和作曲。实习部分主要是包括排练新旧戏剧、试填民谣小调、练习新歌和指挥等。 西战团戏剧组的同志,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确定办训练班的宗旨 ,然后对教员、教材、教学方法、课程和设置等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1940年,在边区各级政府的协助下,西战团于同年5月,先后在唐县和完县(今顺平)神北村、繁峙县开办了三期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一队由叶频带队在完县与唐县葛公村一河之隔的神北村,招收完县、望都、定县的学员。另一队由凌子风带队在唐县柏江村举办训练班,招收唐县、曲阳、阜平三县的学员。唐县4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河北大学副校长的贾泉河。培训班的学员分住在老乡家里,没有固定教室,打谷场、树林、河滩就是课堂,随时可讲课。训练班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有敌情,马上转移。训练班的教学方法灵活,定期组织学员汇演,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乡村训练班,西战团先后为边区培养了700多名文艺宣传骨干,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学员不仅学会了许多新歌,还学会了指挥、识谱、个别的还能作曲,大多数掌握了写诗,写美术字和写通讯等基本要领,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此外,他们还深入唐县农村,帮助建了100多个农村剧团。当时唐县的河暖、唐河西、黄石口、鹤峪口、花盆、石门、水峪口、杨家庵、中迷城、西大洋、西雹水、马庄、都亭、庄头、留久庄、东下素、拔茄等剧团比较活跃,能做到经常演出。杨家庵的大秧歌在晋察冀边区有名。1944年6月11日的《晋察冀日报》曾报道该剧团生产中坚持演出的事迹。西雹水河北梆子剧团、中迷城老调剧团、杨家庵秧歌剧团是唐县闻名的模范剧团。西战团开办乡训班的实践,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基层艺术干部,建立了数百个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真正实现了共产党“把艺术交给群众”“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发动政治攻势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疯狂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瓦解敌人,鼓舞人民的斗志,晋察冀军区决定成立武装宣传队,以牙还牙,瓦解敌伪军,惩治汉奸,对敌人发起政治攻势。1942年春,西战团选拔了20多人,组成了政治攻势宣传队。在武装工作队的护卫下,开赴平山县日军侵占的据点开展对敌宣传。另外有两名日本反战同盟成员与武装宣传队一起行动。在敌炮楼下高唱《伪军小唱》:
月儿照着东墙,背枪去站岗,蹲在那炮楼上,心里暗思量!当了伪军实在太窝囊 ,活着挨人骂, 死后还要臭名扬。汉奸走狗没有好下场……
西战团政治攻势宣传队在日军据点周围村庄街头宣传演出,有时还邀伪保长观看。有时政治攻势宣传队还编成童谣,让儿童传唱。如《炮楼谣》:
炮楼好比一座坟,
蹲在里边阴森森,
勾命鬼就是小日本,
警备队是那陪葬的人。
伪军家属听到这首民谣后心里打鼓,纷纷劝亲人投诚;伪军个个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西站团这些行动令日伪胆战心惊,鼓舞了敌占区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战胜日寇的信心。
1942年,晋察冀军区共发动了三次政治攻势,发挥了巨大威力。西战团和抗敌剧社等七个剧团。先后在敌战区演出 315场,展览109次,写大小标语224件,街头宣传215次,吸引观众125000余人,编写大小剧本188个,创作歌曲91首,写通讯诗传单154篇首。在震慑敌人鼓舞群众的同时,西战团等剧团的战士也受到了锻炼和教育。
西战团的小妞
王昆出生于唐县南关,她天生一副好嗓子。西战团主任周巍峙听别人说王昆的歌唱得好听。在南下苇村的一个大会上,王昆站在台上高歌《松花江上》,那委婉动听的歌声使艺术家周巍峙如获至宝,当下拍板,接受王昆。诗人田间用他那写诗的笔在《西战团大事记》上记下了:“1939年4月14日,河北唐县通天河水峪口村,王昆来团工作。”这天是王昆的14岁生日。因为西战团是部队编制,三天后王昆领到了羡慕已久的新军装,从此王昆在西战团逐渐成长。王昆在西战团最爱唱根据涞源县王二小的事迹由西战团成员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每次演出,這首歌是必唱的,她把全部感情倾注于对边区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中。邵子南将从晋察冀边区搜集到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编成了歌剧《白毛女》,后经贺敬之、丁毅进一步加工,音乐家马可、张鲁等进行了音乐创作。1945年4月28日,西战团为“七大”首场演出歌剧《白毛女》,王昆首演喜儿,一举成名,奠定了王昆在中国歌剧中的地位。西战团的小妞,终于成了天鹅。周巍峙是伯乐,他发现了王昆这匹千里马。后来周巍峙成了王昆的终身伴侣。
1944年4月,西战团奉调告别晋察冀边区,告别生活战斗的唐县大地,告别生死与共的唐县人民,告别生活了五年半的通天河 ,5月回到延安。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我国文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