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七八年前,学生进入高中后,写信回来向我诉苦:不知道如何学好高中语文,考试内容基本不考课本里的,感觉听不听课都没关系;想自己阅读一些课外的,却不知道选哪些读物来阅读。确实,高中语文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一阶段,面对高中新的生活和学习显得无所适从、茫无头绪,无法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那怎样让高一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呢?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方面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涉及基础知识,抽象程度不高。高中语文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所以,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握,感到无所适从。
2.教师方面
由于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知识比较简单,从而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情况。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造成一些知识性的缺陷。而到高中以后,高中语文教师对知识进行过度深化和延伸,面面俱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学生对语文教师语言、性格等各方面不能很快适应,也是学生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一大原因。
3.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一般环节,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对语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理解不透。
4.考试内容方面
初中的考试内容大多出在课内,学生习惯了课内的学习,复习时也花大量时间读背课内的知识。而高中语文考试,百分之八九十是考课外的,只有古诗文背诵、默写出自课内。所以,到复习考试时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要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能不能学好某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门课程有没有兴趣。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乐于去做,而且积极主动,甚至废寝忘食;对不感兴趣的事,就消极应付,不去完成。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2.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生学习策略,让他们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要上好第一节语文课。我已带两次高一班,上第一节课时,总会鼓励学生,学好语文并不难。并把初中与高中语文的不同要求,知识的重难点的不同,考试结构的不同等与学生讲清楚,让他们对学语文有信心。平时上课时,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3.在讲课时应注意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趣味性方法很多。如说故事、讲笑话、引经典等。只要教师关注学生、关注生活,都会找到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
学生应养成以下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1.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对学习知识前的准备,学生要在教师讲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对教师要讲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2.养成大声诵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记忆。读多了,读久了,自然就可以“出口成章”了。
3.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各类书刊,积累丰富的知识、语言、技法等,以博采众人之长。凡有关语文的书籍都可读。诗词歌赋、中外名著自不必说,语文类报刊也是必读之物。
4.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在读书时,将优美的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分门别类地抄录下来,长期坚持,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
5.养成背诵、记忆的习惯。
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散文,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6.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习中提高的。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天天练笔,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7.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8.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明白的知识。这些问题,不少是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就能够解决的。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有了一位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学生起码应该备有《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
9.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0.养成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
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须主动、认真,集中精力发挥主体作用。上课时注意教师的板书、表情、动作,在思想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认真观察和积极参与,而不是流于形式看热闹。
11.养成认真做好笔记的习惯。
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而不去记笔记,也许这一节课也听懂了,但是下课以后很多东西却不知所踪。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以便查缺补漏。
12.养成归纳总结、提升拓展的习惯。
针对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清理知识结构。要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澄清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13.养成注重积累的习惯。
学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学好高中的语文,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对日常语言的积累、易错字的积累、古文中字词句及相关语法的积累等。
总之,高一学生适应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学习得法,就功到自然成。基础打好了,高二、高三语文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有趣了。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方面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涉及基础知识,抽象程度不高。高中语文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所以,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握,感到无所适从。
2.教师方面
由于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知识比较简单,从而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情况。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造成一些知识性的缺陷。而到高中以后,高中语文教师对知识进行过度深化和延伸,面面俱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学生对语文教师语言、性格等各方面不能很快适应,也是学生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一大原因。
3.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一般环节,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对语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理解不透。
4.考试内容方面
初中的考试内容大多出在课内,学生习惯了课内的学习,复习时也花大量时间读背课内的知识。而高中语文考试,百分之八九十是考课外的,只有古诗文背诵、默写出自课内。所以,到复习考试时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要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能不能学好某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门课程有没有兴趣。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乐于去做,而且积极主动,甚至废寝忘食;对不感兴趣的事,就消极应付,不去完成。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2.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生学习策略,让他们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要上好第一节语文课。我已带两次高一班,上第一节课时,总会鼓励学生,学好语文并不难。并把初中与高中语文的不同要求,知识的重难点的不同,考试结构的不同等与学生讲清楚,让他们对学语文有信心。平时上课时,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3.在讲课时应注意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趣味性方法很多。如说故事、讲笑话、引经典等。只要教师关注学生、关注生活,都会找到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
学生应养成以下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1.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对学习知识前的准备,学生要在教师讲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对教师要讲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2.养成大声诵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记忆。读多了,读久了,自然就可以“出口成章”了。
3.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各类书刊,积累丰富的知识、语言、技法等,以博采众人之长。凡有关语文的书籍都可读。诗词歌赋、中外名著自不必说,语文类报刊也是必读之物。
4.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在读书时,将优美的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分门别类地抄录下来,长期坚持,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
5.养成背诵、记忆的习惯。
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散文,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6.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习中提高的。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天天练笔,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7.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8.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明白的知识。这些问题,不少是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就能够解决的。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有了一位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学生起码应该备有《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
9.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0.养成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
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须主动、认真,集中精力发挥主体作用。上课时注意教师的板书、表情、动作,在思想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认真观察和积极参与,而不是流于形式看热闹。
11.养成认真做好笔记的习惯。
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而不去记笔记,也许这一节课也听懂了,但是下课以后很多东西却不知所踪。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以便查缺补漏。
12.养成归纳总结、提升拓展的习惯。
针对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清理知识结构。要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澄清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13.养成注重积累的习惯。
学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学好高中的语文,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对日常语言的积累、易错字的积累、古文中字词句及相关语法的积累等。
总之,高一学生适应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学习得法,就功到自然成。基础打好了,高二、高三语文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有趣了。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