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骈文名称看清人骈文观念的嬗变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骈文创作自元明中衰之后,到了清代又呈现出复兴之势.自清初以至清末,骈文创作日渐繁荣,即使到了民国时代,仍然不衰,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清代骈文之所以能超越元明,直追两宋三唐,固然与清代骈文创作人数众,热情高,流派多,作品数量大有关,同时,也与清人的骈文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人的骈文观念反映在多个方面,而他们的骈文话语中,在不同时期对骈文称谓的变化,尤能体现其对骈文认识的深入.可以说,清人对骈文称谓的前后不同,在反映他们的骈文观念上最具表征意义.因此,分析清人在不同时期对骈文的不同称谓,无疑能促进我们对其骈文观念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期刊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唱响青春的赞歌,送给最美好的我们。  质朴而唯美的岁月  这些日子是平淡无奇的,是简单纯粹的,也是苦乐交织的。这些日子排列组合成了我们的学生岁月,这是质朴而唯美的岁月,是我们最好的时光。  干净整洁的校园,少男少女年青富有朝气的面孔,蓝白相间的校服,嘈杂的走廊,干净明亮的教室,热闹非凡的操场,拥挤的食堂……这些平凡却生动的一幕幕构成了一幅明亮生动的画卷。在时光轴的缓慢转动下,
期刊
<正>《南齐书·文学传论》是南朝文学批评的名文,其中关于文学继承和发展的见解,在当时和以后都影响甚大,得到古今学者的重视和肯定。但是,翻检相关研究,觉得对此文的一些诠
会议
六朝以降,“奇”被广泛运用在诗、文、小说、戏曲等文体批评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至清代,“奇”范畴进入全面总结期.清代文论通过对“气”、“神”、“性灵”
中国有句古话“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就是良马在别人的鼓掌下不知休止地前进,最终把自己累死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止”的重要性,“知止”才能更好地前进。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以为暂时的“止”可以让我们明白前行的方向,重整旗鼓,重拾心情,更好地前进。  “知止”是暂时的休整,而决非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远航的船只回到静谧的港湾,奔驰的汽车驶入加油站一般,“止”抚慰你精神上的创痛,激励你再次启航。著名
期刊
一小时前,我们几乎同时喝了口刚上桌的冷饮,冰水混合物成功驱散了年轻人在暮夏初秋的燥热,沉淀了久别重逢的激动。长腿的小圆桌“端着”两杯冰茶,外加两份介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少女心思。  坐我对面的阿茕说:“我不太会讲故事,你可别嫌我啰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站到了学生会竞选的舞台上。为了这次机会,我熬了好几个通宵修改演讲稿,对着镜子自己练习,向学长请教意见,我努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有人说,青春
期刊
2007年出版的《历代文话》(王水照先生主编)被学界认为与《历代诗话》、《词话丛编》“鼎足”而立的著作.①这一认识不仅是对王水照先生等学者工作的肯定,也给人这样的理解:
《猫和老鼠》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rn《猫和老鼠》讲的是一只猫和一只老鼠的故事.他们既是朋友,又是敌人.那只猫想捉住老鼠,可老鼠非常机灵,几乎每次都躲过了猫的进攻,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