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然而为数众多的企业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满足于几条新颖的口号,一份声明或者什么宣言等等。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看得过于简单。企业文化不是一杯随时可以解渴的水,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公司风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中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不是纸上的行为规范,它随着建设自然步入更高的层次。
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要依靠企业领导,更要依靠广大职工。我们要看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到职工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作为企业文化灵魂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主要是职工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企业领导者和有关部门只是对其进行总结加工、升华提炼和倡导传播。人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为了人、塑造人。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自从被人们所认识就为企业带来各方面的利益,其作用为人们认知。首先,企业文化能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至企业的统一目标,因此它具有导向的作用;其次,它能形成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公司规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还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再次,能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最后,还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是无形的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强其活力、延长其生命周期。根据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由此看出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以及在成功企业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
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不是一杯可以随时解渴的水,它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建设。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必须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由于企业文化本身的无形性,因此即使建立起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它也是相当脆弱的,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经不起一丝考验,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还会使企业内部员工形成混乱、外部企业形象受到损害。这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个考验,必须抓住企业文化的无形性,不断地提升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自然地步入更高的层次,形成一种自发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不是被动的。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設才会成功,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其作用。另外,当企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现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自己的发展战略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并通过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有阶段性,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目标明确,收到斐然的效果。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竞争、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要使企业具有行之有效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败、企业文化将发挥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操胜券,取得成功,除了靠产品质量优良、品种多样、价格适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靠人才的竞争、形象竞争。而人才和形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举足轻重,怎样估量其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人为本
(一)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
企业文化从被人们认知到成为一种新型管理哲学并非偶然,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在西方,它起源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经过梅奥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的“管理科学”阶段,如今进入它的第四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阶段。企业文化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登上历史舞台其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要重视人,强调人,把人真正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建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所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科学涵义。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1、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在传统意义上是被分割开来的。而作为新型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则不然,它对待企业中的人不仅是从经济角度,从经营目的和经营手段及其主次关系上去考察,而且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等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考察。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的高级思维动物。他们既要衣食住行、要生活,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实践和创造,同时他们还是血肉之躯富于情感的人,因而他们自然就要求并希望能在一种和谐愉快而又富有朝气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经营。只有重视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并尽力使之得到满足,才能实现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文化管理
2、人本与人力的统一。传统管理理论重物不重人,将人视为能为其带来利润和财富的“工具人”、“经济人”和“社会人”。人在那里没有也不可能被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而仅仅被看成是“劳动力”或“人力”。而作为新型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不是把人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待,也不是不承认“人力”在企业中的作用,而是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体和主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张重人又重物,实现人本与人力的内在统一。
3、赢利与奉献的统一。如前所述,建设企业文化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本文化开发为其主线。但这里的“人”,是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人”。因而作为企业主体的人就不再是单纯为企业追求赢利和物质财富而工作,同时还有比之更高的追求目的,即还要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因此,企业既要抓赢利,同时又要抓对社会的奉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赢利与奉献的科学统一。
(二)“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哲学具有多个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人本性,即“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它构成企业文化的最本质特征。这从以下三点即可表现出来:
1、从体系结构的内容来看。企业文化中既有硬件因素、又有软件因素,既有硬文化、又有软文化。企业的硬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形式,即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效益水平,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机器、厂房、设备、产品及其质量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主体是物。企业的软文化则是指企业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形式等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其主体是人。而企业的硬文化与软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则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外显形式和物化形式,是后者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精髓与核心,并构成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而这却是由企业的主体人来表现的,人是企业的根本。
2、从管理模式的转变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多半从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硬件因素来探讨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仅仅是从物的因素来着眼的。而作为新型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则不但强调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更注重軟件建设,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才是理想的现代管理模式。而这种现代管理模式则势必要求管理的中心从物转变到人,从“以物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3、从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本质,就在于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唤起企业人员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向心凝聚的企业价值和企业目标,以达到管理和被管理的科学统一。享誉全球的美国IBM公司所以能领导世界潮流,最根本的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三大基本信念——尊重个人,顾客至上,追求卓越。由此可见,人的作用和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三、企业文化的主体性原则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引进和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然而它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却是极其重要的。一家企业的最大财富、力量和优势是什么?不是有形资产,也不是无形资产,而是人。现代经济是激烈的竞争经济,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运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科技和管理渗透到生产资料中,也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论断。这就是说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
1、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中国系属东方文化体系,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产生形成的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征。文化治国古已有之,对企业经营管理亦复如此。而片面强调硬性管理、忽视软性管理则不符合我国的优良管理传统。硬性管理往往只能得人的服从而不能赢得人心,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大忌。因而如何将企业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嫁接起来,这已不能不构成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发扬五、六十年代所形成的鞍钢“孟泰精神“和大庆“铁人精神”,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科学有效地统一起来。
2、企业文化的人本性特征对我国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现实可行性。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具有现实可行性。毫无疑问,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将企业由生产型逐渐而彻底地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并把企业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旧思想和旧观念,用新型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文化)来调节和充实企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使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样既可以使企业员工作为经营主体有效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也可以使企业领导或企业家作为经营者而有效地行使其自身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从而既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做企业主人翁”仅仅挂在口头上的形式主义,也可以使企业领导与企业员工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行为,并从传统的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型,以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持续成功。
3、企业文化的主体性原则对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当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哲学最成功地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当首推日本和美国。日本企业文化以塑造家族式群体协作精神为核心特点。美国企业文化则以鼓励个人奋斗精神为突出特征。二者虽鲜明对照,然大有异曲同功之妙,即都注重人和关心人,都把人看作是企业当仁不让的主体。正如美国泰利弗来克斯公司哲学思想所述:企业最关键之处就是突出人的作用。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更应把人放在首位。因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构成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内容,而且也构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不错,我国企业人员素质还不高,文化科学水准和现代意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这样的人员素质非但不能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也有碍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各行业的企业已深深地认识到这点,并正在下大气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增强其现代意识,从而使其逐步适应并走向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轨道。
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要依靠企业领导,更要依靠广大职工。我们要看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到职工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作为企业文化灵魂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主要是职工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企业领导者和有关部门只是对其进行总结加工、升华提炼和倡导传播。人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为了人、塑造人。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自从被人们所认识就为企业带来各方面的利益,其作用为人们认知。首先,企业文化能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至企业的统一目标,因此它具有导向的作用;其次,它能形成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公司规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还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再次,能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最后,还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是无形的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强其活力、延长其生命周期。根据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由此看出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以及在成功企业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
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不是一杯可以随时解渴的水,它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建设。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必须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由于企业文化本身的无形性,因此即使建立起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它也是相当脆弱的,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经不起一丝考验,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还会使企业内部员工形成混乱、外部企业形象受到损害。这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个考验,必须抓住企业文化的无形性,不断地提升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自然地步入更高的层次,形成一种自发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不是被动的。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設才会成功,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其作用。另外,当企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现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自己的发展战略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并通过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有阶段性,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目标明确,收到斐然的效果。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竞争、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要使企业具有行之有效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败、企业文化将发挥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操胜券,取得成功,除了靠产品质量优良、品种多样、价格适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靠人才的竞争、形象竞争。而人才和形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举足轻重,怎样估量其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人为本
(一)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
企业文化从被人们认知到成为一种新型管理哲学并非偶然,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在西方,它起源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经过梅奥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的“管理科学”阶段,如今进入它的第四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阶段。企业文化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登上历史舞台其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要重视人,强调人,把人真正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建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所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科学涵义。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1、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在传统意义上是被分割开来的。而作为新型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则不然,它对待企业中的人不仅是从经济角度,从经营目的和经营手段及其主次关系上去考察,而且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等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考察。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的高级思维动物。他们既要衣食住行、要生活,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实践和创造,同时他们还是血肉之躯富于情感的人,因而他们自然就要求并希望能在一种和谐愉快而又富有朝气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经营。只有重视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并尽力使之得到满足,才能实现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文化管理
2、人本与人力的统一。传统管理理论重物不重人,将人视为能为其带来利润和财富的“工具人”、“经济人”和“社会人”。人在那里没有也不可能被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而仅仅被看成是“劳动力”或“人力”。而作为新型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不是把人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待,也不是不承认“人力”在企业中的作用,而是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体和主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张重人又重物,实现人本与人力的内在统一。
3、赢利与奉献的统一。如前所述,建设企业文化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本文化开发为其主线。但这里的“人”,是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人”。因而作为企业主体的人就不再是单纯为企业追求赢利和物质财富而工作,同时还有比之更高的追求目的,即还要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因此,企业既要抓赢利,同时又要抓对社会的奉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赢利与奉献的科学统一。
(二)“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哲学具有多个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人本性,即“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它构成企业文化的最本质特征。这从以下三点即可表现出来:
1、从体系结构的内容来看。企业文化中既有硬件因素、又有软件因素,既有硬文化、又有软文化。企业的硬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形式,即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效益水平,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机器、厂房、设备、产品及其质量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主体是物。企业的软文化则是指企业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形式等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其主体是人。而企业的硬文化与软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则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外显形式和物化形式,是后者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精髓与核心,并构成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而这却是由企业的主体人来表现的,人是企业的根本。
2、从管理模式的转变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多半从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硬件因素来探讨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仅仅是从物的因素来着眼的。而作为新型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则不但强调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更注重軟件建设,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才是理想的现代管理模式。而这种现代管理模式则势必要求管理的中心从物转变到人,从“以物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3、从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本质,就在于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唤起企业人员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向心凝聚的企业价值和企业目标,以达到管理和被管理的科学统一。享誉全球的美国IBM公司所以能领导世界潮流,最根本的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三大基本信念——尊重个人,顾客至上,追求卓越。由此可见,人的作用和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三、企业文化的主体性原则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引进和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然而它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却是极其重要的。一家企业的最大财富、力量和优势是什么?不是有形资产,也不是无形资产,而是人。现代经济是激烈的竞争经济,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运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科技和管理渗透到生产资料中,也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论断。这就是说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
1、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中国系属东方文化体系,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产生形成的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征。文化治国古已有之,对企业经营管理亦复如此。而片面强调硬性管理、忽视软性管理则不符合我国的优良管理传统。硬性管理往往只能得人的服从而不能赢得人心,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大忌。因而如何将企业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嫁接起来,这已不能不构成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发扬五、六十年代所形成的鞍钢“孟泰精神“和大庆“铁人精神”,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科学有效地统一起来。
2、企业文化的人本性特征对我国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现实可行性。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具有现实可行性。毫无疑问,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将企业由生产型逐渐而彻底地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并把企业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旧思想和旧观念,用新型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文化)来调节和充实企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使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样既可以使企业员工作为经营主体有效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也可以使企业领导或企业家作为经营者而有效地行使其自身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从而既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做企业主人翁”仅仅挂在口头上的形式主义,也可以使企业领导与企业员工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行为,并从传统的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型,以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持续成功。
3、企业文化的主体性原则对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当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哲学最成功地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当首推日本和美国。日本企业文化以塑造家族式群体协作精神为核心特点。美国企业文化则以鼓励个人奋斗精神为突出特征。二者虽鲜明对照,然大有异曲同功之妙,即都注重人和关心人,都把人看作是企业当仁不让的主体。正如美国泰利弗来克斯公司哲学思想所述:企业最关键之处就是突出人的作用。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更应把人放在首位。因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构成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内容,而且也构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不错,我国企业人员素质还不高,文化科学水准和现代意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这样的人员素质非但不能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也有碍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各行业的企业已深深地认识到这点,并正在下大气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增强其现代意识,从而使其逐步适应并走向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