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游戏 儿童教育 放飞梦想 快乐童年 健康成长 创造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参与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做准备。作为幼教的管理者,要“尊重幼儿的愿望,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因此,“满足与发展”成为大家在幼儿游戏观摩中经常探讨和交流的关注点。幼儿是否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中得到了“满足与发展”?下面,我就在儿童教育及教学管理问题上,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一、儿童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的学习品质
对于儿童观其实我也一直有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认为孩子是古灵精怪的,是需要多彩世界的,不应该一成不变的,而且孩子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当今家长们的热门词语,等待孩子们的既是学这学那,又要不停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测试等等,没有多少玩耍的时光,其实这些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却把孩子的童年扔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是从幼儿时代过来的,应该最清楚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学前教育,但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身心成长的教育、快乐的教育,绝不应是把孩子小学化。对幼儿强化知识灌输、强制学习,不仅容易压制幼儿的学习兴趣,过早产生厌学的情绪;更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育。其实孩子本来就是应该胡闹的,爱打爱闹的,如果不是这样就证明孩子应该成人化了,也就等于已经没有童年了。
正如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心理教育专家陈凯华教授所说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样的,爱孩子就是来捍卫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又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要将儿童看作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让儿童享有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童年生活;并为日后的发展坚定基础,让他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而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二、不管教给孩子什么,孩子必须是快乐的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师应该把孩子在活动中是否获得快乐的体验放在首要的位置。活动内容再有意义,但如果孩子在活动中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就不是好活动。快乐的体验能让孩子积极地面对一切,能让孩子对一切活动感兴趣,孩子做得怎么样,学到什么,画得怎样,唱得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快乐的感觉最重要! 记得上学期去听大二班孩子们的手工课——孩子们专注地做着纸花。一会儿,一些孩子拿着做好的纸花来向我“邀功请赏”,我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和鼓励,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微笑。一会儿莉莉也兴高采烈地来了,可是她做得不怎么好,我给她指出来让她修改,过了一会儿,她又走了过来,我一看,还是老样子,又让她回去修改,孩子有些沮丧。没过多久她又来了,还是没有多大改善,我又让她回去再做。后来看见她的纸花做好了,没给她评价,也没太在意她。第二天莉莉的妈妈在园门口告诉了我,莉莉早晨一直吵着说不想上幼儿园,说什么做手工讨厌。想一想:纸花是做成功了,可孩子却没有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快乐,反而让她对手工活动产生了厌倦情绪,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上面的事例引起我的深思,“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育,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精神粮食”,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幼儿的成果,打击幼儿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轻易扼杀幼儿的创新与发展潜能。
三、回归幼儿生活的本质是幼儿园课程教育的根本特征
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真正的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笨鸟先飞”的想法深深影响着孩子,形形色色的幼教课程辅导班层出不穷,速算、识字、国学等许多并不是幼儿真正生活的内容也进入到课程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是远离幼儿真正生活的。就像华南师范大学马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淳朴的、真实的、善良的人,这是教育最底线的东西。幼儿园课程要积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让幼儿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发展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游戏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游戏的生活,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生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抑或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或心态。在根本上,这是因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因此,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就是使教育向儿童有灵性的生活回归,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实现孩子心中的梦想。
童年,怎么可以没有游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过家家;和孩子“自然寻宝”等等。游戏中,还自己一点童真,给孩子几分快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由幼儿身心发展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园教学对幼儿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幼儿园教学以游戏而不应以上课为基本活动,又是由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学前期正是积累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是幼儿认识和积累生活经验的主要过程。因此,幼儿园应当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以游戏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世界打下基础。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一)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创造性的活动,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假想的情境中活动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既要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更要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开启幼儿创造“心门”。教师不能强制幼儿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玩,限制太多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记得有一次在观摩区域活动中,班级美工区的橡皮泥,既有创造性又有挑战性,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那里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他们可以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区域活动一开始,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到美工区,玩起五彩的有水果香味的橡皮泥。在观摩活动中,我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这时铭铭走过来:“园长,我想捏个小蜗牛,你帮帮我好吗?”铭铭拿着橡皮泥在小手上翻来转去,不知从何处下手。“园长,你帮我做一个吧!”这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的习惯用语。面对孩子的求助,我没有立刻帮助,而是放慢了“帮助”的速度问他:“你告诉我,想捏的小蜗牛长得是什么样子?”铭铭:“长长的身体,背上有个圆圆的壳。”我:“那你把长长的身体捏给园长看看。”铭铭:“长长的身体我会捏。”铭铭拿着一块黄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身体。铭铭:“圆圆的壳,我也会捏。”铭铭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红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然后把它卷了起来,变成了圆圆的壳,然后把它放在长长的身体上面。我:“那小蜗牛的头上还有什么呢?”在我的启发下,铭铭在辅助材料里找到了四根火柴棒,分别插在身体上。这时,碰到了问题:小蜗牛总是倒向前面。铭铭又用一双大眼睛望着我,想寻求帮助。“蜗牛的眼睛有这么长吗?”我笑着说了一句。铭铭领会了我的提示,立刻在材料盒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二根短一点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蜗牛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铭铭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他别提有多高兴啦!就这样,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在铭铭手里诞生了。虽然小蜗牛身体外表有些粗糙,但毕竟是孩子自己探索、制作成功的,我马上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幼儿行为的鼓励者、支持者、研究者、记录者。在这个案例中,作为教师,只要找准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制作的技能,而是不断地抛出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去一步步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尝试、创造。让铭铭获得:抓住蜗牛的主要外形特征进行塑造以及如何利用辅助材料的学习经验。在游戏指导中,教师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启发幼儿进行活动;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顺利开展幼儿的活动
孩子的智慧之火是要靠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去点燃的。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幼儿,协调能力较差,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适度让他们尝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游戏的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才能获得快乐而喜欢游戏。
比如在娃娃家里炒菜、煮饭、摆弄刀具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模仿家长烹制各种食物。在一次区域游戏刚开始,一群孩子冲向了娃娃家。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玲玲已经捷足先登,拿起了围裙准备当妈妈;乐乐从小床上抱起了小娃娃;欢欢、政政、苏苏和杰杰这时也挤了进来。看来要热闹了,一个娃娃家出现了这么多人,他们争执了起来。我边观察边考虑自己该不该介入?又该如何介入?这时,几位孩子跑向我:“园长,我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园长,我也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他们不让我进去。”……看来我得介入了。我抑制自己想直接“分配”的冲动,没有马上帮助解决,而是问他们:“那你们告诉我一个家应该有几个爸爸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现在果果家已经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了,现在你们看该怎么办?”欢欢和政政看看我,撅撅嘴巴,甩甩头走了。还剩下苏苏和杰杰仍站在那儿没有离开的意思。两个孩子同时睁大眼睛看着我,在请求帮助、定夺。我笑笑说:“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呢?”苏苏立刻叫了起来:“我来当奶奶,你当爷爷。”杰杰跟着说:“好,我当爷爷,我们都可以去玩喽!”就这样在教师的及时而到位的“出手”下,“果果家”显得是那样的热闹而快乐。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原因:一方面是小班幼儿好模仿,区域环境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接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对家长模仿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形象逼真的娃娃和操作材料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因而使娃娃家成为大家的宠爱、争相选择的对象。矛盾也由此产生,教师没有放任不管,在估计到孩子解决矛盾的现有水平后,及时到位的“出手”给孩子们游戏提供了帮助,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一是娃娃家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孩子们都靠争、挤,进入游戏区活动,老师还要不断去做许多协调工作,让孩子互相谦让着玩。从一些孩子的表情中能感受到:很多孩子为了当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味谦让,总是玩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在小班要适当增加娃娃家区域设置数量,满足更多孩子想参与到游戏中的欲望,不要让孩子一次次的失望。二是娃娃家内部设计空间太小,一家三口人在其中显得很拥挤,孩子在游戏时不时碰倒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区域游戏时,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环境的创设,使其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参与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做准备。作为幼教的管理者,要“尊重幼儿的愿望,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因此,“满足与发展”成为大家在幼儿游戏观摩中经常探讨和交流的关注点。幼儿是否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中得到了“满足与发展”?下面,我就在儿童教育及教学管理问题上,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一、儿童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的学习品质
对于儿童观其实我也一直有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认为孩子是古灵精怪的,是需要多彩世界的,不应该一成不变的,而且孩子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当今家长们的热门词语,等待孩子们的既是学这学那,又要不停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测试等等,没有多少玩耍的时光,其实这些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却把孩子的童年扔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是从幼儿时代过来的,应该最清楚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学前教育,但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身心成长的教育、快乐的教育,绝不应是把孩子小学化。对幼儿强化知识灌输、强制学习,不仅容易压制幼儿的学习兴趣,过早产生厌学的情绪;更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育。其实孩子本来就是应该胡闹的,爱打爱闹的,如果不是这样就证明孩子应该成人化了,也就等于已经没有童年了。
正如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心理教育专家陈凯华教授所说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样的,爱孩子就是来捍卫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又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要将儿童看作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让儿童享有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童年生活;并为日后的发展坚定基础,让他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而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二、不管教给孩子什么,孩子必须是快乐的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师应该把孩子在活动中是否获得快乐的体验放在首要的位置。活动内容再有意义,但如果孩子在活动中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就不是好活动。快乐的体验能让孩子积极地面对一切,能让孩子对一切活动感兴趣,孩子做得怎么样,学到什么,画得怎样,唱得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快乐的感觉最重要! 记得上学期去听大二班孩子们的手工课——孩子们专注地做着纸花。一会儿,一些孩子拿着做好的纸花来向我“邀功请赏”,我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和鼓励,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微笑。一会儿莉莉也兴高采烈地来了,可是她做得不怎么好,我给她指出来让她修改,过了一会儿,她又走了过来,我一看,还是老样子,又让她回去修改,孩子有些沮丧。没过多久她又来了,还是没有多大改善,我又让她回去再做。后来看见她的纸花做好了,没给她评价,也没太在意她。第二天莉莉的妈妈在园门口告诉了我,莉莉早晨一直吵着说不想上幼儿园,说什么做手工讨厌。想一想:纸花是做成功了,可孩子却没有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快乐,反而让她对手工活动产生了厌倦情绪,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上面的事例引起我的深思,“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育,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精神粮食”,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幼儿的成果,打击幼儿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轻易扼杀幼儿的创新与发展潜能。
三、回归幼儿生活的本质是幼儿园课程教育的根本特征
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真正的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笨鸟先飞”的想法深深影响着孩子,形形色色的幼教课程辅导班层出不穷,速算、识字、国学等许多并不是幼儿真正生活的内容也进入到课程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是远离幼儿真正生活的。就像华南师范大学马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淳朴的、真实的、善良的人,这是教育最底线的东西。幼儿园课程要积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让幼儿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发展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游戏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游戏的生活,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生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抑或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或心态。在根本上,这是因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因此,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就是使教育向儿童有灵性的生活回归,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实现孩子心中的梦想。
童年,怎么可以没有游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过家家;和孩子“自然寻宝”等等。游戏中,还自己一点童真,给孩子几分快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由幼儿身心发展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园教学对幼儿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幼儿园教学以游戏而不应以上课为基本活动,又是由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学前期正是积累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是幼儿认识和积累生活经验的主要过程。因此,幼儿园应当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以游戏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世界打下基础。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一)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创造性的活动,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假想的情境中活动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既要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更要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开启幼儿创造“心门”。教师不能强制幼儿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玩,限制太多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记得有一次在观摩区域活动中,班级美工区的橡皮泥,既有创造性又有挑战性,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那里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他们可以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区域活动一开始,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到美工区,玩起五彩的有水果香味的橡皮泥。在观摩活动中,我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这时铭铭走过来:“园长,我想捏个小蜗牛,你帮帮我好吗?”铭铭拿着橡皮泥在小手上翻来转去,不知从何处下手。“园长,你帮我做一个吧!”这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的习惯用语。面对孩子的求助,我没有立刻帮助,而是放慢了“帮助”的速度问他:“你告诉我,想捏的小蜗牛长得是什么样子?”铭铭:“长长的身体,背上有个圆圆的壳。”我:“那你把长长的身体捏给园长看看。”铭铭:“长长的身体我会捏。”铭铭拿着一块黄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身体。铭铭:“圆圆的壳,我也会捏。”铭铭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红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然后把它卷了起来,变成了圆圆的壳,然后把它放在长长的身体上面。我:“那小蜗牛的头上还有什么呢?”在我的启发下,铭铭在辅助材料里找到了四根火柴棒,分别插在身体上。这时,碰到了问题:小蜗牛总是倒向前面。铭铭又用一双大眼睛望着我,想寻求帮助。“蜗牛的眼睛有这么长吗?”我笑着说了一句。铭铭领会了我的提示,立刻在材料盒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二根短一点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蜗牛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铭铭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他别提有多高兴啦!就这样,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在铭铭手里诞生了。虽然小蜗牛身体外表有些粗糙,但毕竟是孩子自己探索、制作成功的,我马上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幼儿行为的鼓励者、支持者、研究者、记录者。在这个案例中,作为教师,只要找准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制作的技能,而是不断地抛出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去一步步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尝试、创造。让铭铭获得:抓住蜗牛的主要外形特征进行塑造以及如何利用辅助材料的学习经验。在游戏指导中,教师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启发幼儿进行活动;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顺利开展幼儿的活动
孩子的智慧之火是要靠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去点燃的。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幼儿,协调能力较差,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适度让他们尝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游戏的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才能获得快乐而喜欢游戏。
比如在娃娃家里炒菜、煮饭、摆弄刀具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模仿家长烹制各种食物。在一次区域游戏刚开始,一群孩子冲向了娃娃家。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玲玲已经捷足先登,拿起了围裙准备当妈妈;乐乐从小床上抱起了小娃娃;欢欢、政政、苏苏和杰杰这时也挤了进来。看来要热闹了,一个娃娃家出现了这么多人,他们争执了起来。我边观察边考虑自己该不该介入?又该如何介入?这时,几位孩子跑向我:“园长,我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园长,我也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他们不让我进去。”……看来我得介入了。我抑制自己想直接“分配”的冲动,没有马上帮助解决,而是问他们:“那你们告诉我一个家应该有几个爸爸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现在果果家已经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了,现在你们看该怎么办?”欢欢和政政看看我,撅撅嘴巴,甩甩头走了。还剩下苏苏和杰杰仍站在那儿没有离开的意思。两个孩子同时睁大眼睛看着我,在请求帮助、定夺。我笑笑说:“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呢?”苏苏立刻叫了起来:“我来当奶奶,你当爷爷。”杰杰跟着说:“好,我当爷爷,我们都可以去玩喽!”就这样在教师的及时而到位的“出手”下,“果果家”显得是那样的热闹而快乐。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原因:一方面是小班幼儿好模仿,区域环境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接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对家长模仿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形象逼真的娃娃和操作材料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因而使娃娃家成为大家的宠爱、争相选择的对象。矛盾也由此产生,教师没有放任不管,在估计到孩子解决矛盾的现有水平后,及时到位的“出手”给孩子们游戏提供了帮助,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一是娃娃家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孩子们都靠争、挤,进入游戏区活动,老师还要不断去做许多协调工作,让孩子互相谦让着玩。从一些孩子的表情中能感受到:很多孩子为了当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味谦让,总是玩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在小班要适当增加娃娃家区域设置数量,满足更多孩子想参与到游戏中的欲望,不要让孩子一次次的失望。二是娃娃家内部设计空间太小,一家三口人在其中显得很拥挤,孩子在游戏时不时碰倒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区域游戏时,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环境的创设,使其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