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关键词】了解学生 开发资源 评价准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1.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2.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而"意外"的动态生成,要让其顺理成章,才能锦上添花。
3.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例如: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我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①864÷4 ②5580÷9 ③6054÷6 ④7200÷3
⑤3018÷6 ⑥1464÷8 ⑦7503÷3 ⑧708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8道算式分类。学生们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0来分类的……由此可见,当学生互查矫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
总之,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关键词】了解学生 开发资源 评价准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1.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2.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而"意外"的动态生成,要让其顺理成章,才能锦上添花。
3.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例如: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我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①864÷4 ②5580÷9 ③6054÷6 ④7200÷3
⑤3018÷6 ⑥1464÷8 ⑦7503÷3 ⑧708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8道算式分类。学生们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0来分类的……由此可见,当学生互查矫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
总之,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