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十年间,由创造出中国种业第一股的经营奇才、全国劳模张海银,联手著名育种专家李成荃成立的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已经逐步组合发展成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累计育成并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10多个,其中“新两优6号”获国家发明专利,并成为农业部首批超级稻示范推广安徽唯一入选品种。2010年5月,荃银高科成为登陆创业板的首家农业公司。
个人冒点风险算什么
2001年1月,即张海银亲手培育的中国种业第一股上市3年零8个月,公司总资产发展到6.8亿元之际,64岁的张海银离开了为之打拼近30年,正蒸蒸日上的国企丰乐种业,正式退休了。为了表彰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合肥市政府奖励他16万股(当时相当于人民币200多万元)。本来,这足以保障他的后半生衣食无忧了。然而,张海银心中那颗振兴民族种业的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无独有偶,50年如一日奋斗在杂交水稻开发前线,曾任中国杂交水稻国际开发专家组成员、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安徽省农科院院长,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充满激情、年过七旬的著名专家李成荃,同样有一颗无法平静的不已壮心。
“我们可以投资办种业科研。”一天,当李成荃女士前来看望退休后的张海银时,两颗心终于碰撞出火花。经过协商,李成荃牵头联络起国内6省的有关农业专家,张海银拿出政府奖励的近200万元现金,并本着“自愿投资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联系有关自然人入股。就这样,一位种业界有着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人际关系积累的知名企业家,和一位堪称业界权威的农业科学家联合搭起了二次创业的平台。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1年的11月,在合肥高新区,一个有16个股东,包括现金和技术参股总投资120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民营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诞生了。张海银、李成荃和他们的伙伴们,从此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
“二次创业,风险更大,200万元可是您后半生的全部依托,全押上去你就不怕万一?”
“为了振兴民族种业,个人冒点风险算什么?”
破除不合理条条框框
民营科研所成立一年后,由另一家民营种子营销公司控股,联合成立起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这样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正是由于看透了昔日企业科研与经营相脱离的弊端,张海银才宁愿让自己的科研所组合进由别人控股的营销公司。
市场化的运作总会有合有分。又过两年之后,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成为由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控股的集种子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公司了。民营科研所的董事长张海银成为荃银种业的掌舵人。
“科研人员的育种成果通过省级、国家级审定分别给予重奖;科研人员育种成果推广或转让给予提成奖;营销人员当年业绩超过任务目标部分按比例提奖;对公司引进的特殊人才或突出贡献员工给予股权奖励;彻底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执掌荃银种业的张海银,不仅迅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股东大会等各项现代企业制度,还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律,带领领导班子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震撼力的重大举措,使公司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7年引进两名种子国贸特殊人才,公司投资控股、吸纳他们投资入股,注册新的种子国贸专业分公司,当年就获利上百万元!”荃银公司总经理陈金节说起这话显得异常兴奋。
澡盆里的孩子不能丢
“泼洗澡水不能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丢掉了。”张海银在坚决摒弃传统企业弊端的同时,把他亲手创立的种子产销联合体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传承了下来。
“我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以荃银公司‘新两优6号’等优质水稻品种推广为重点,力争5年内建设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1万亩,年产优质杂交稻种250万公斤,大田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5亿公斤。”2008年8月某天,在荃银公司会议室召开的“五周年”专家座谈会上,面对农业部原副部长刘锡庚等一批国内种业界著名专家,来自荃银种业市场网络县——霍邱县副县长李先锋侃侃而谈。当获悉该县实施“1511”工程两年多来,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互利双赢,并已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时,刘锡庚等专家高兴得频频点头。
张海银二次创业建立杂交水稻育、繁、推联合体,没有像首次创业那样肩背种子布袋走四方,而是一方面与一家有实力的种子营销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对方已有的一些销售网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每县选择一个客户作为代理商,进行生产对比试验,然后召开现场会,通过宣传扩大影响,拓展销路。公司还对所有代理商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创荃银种业新形象。短短几年时间,荃银公司便建立起覆盖我国南方16个水稻主产省的育、繁、推联合体。
“2008年,我们的杂交水稻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下一个五年将提高到10%-15%,年推广面积将发展到1000万亩,将为农民年增收10亿元。”张海银平静的话语间透出坚毅和自信。我们坚信他会成功,因为他不仅有一颗振兴民族种业的雄心,更因为他具有经营国企和民企的双重成功经验! (汝 鸣)
个人冒点风险算什么
2001年1月,即张海银亲手培育的中国种业第一股上市3年零8个月,公司总资产发展到6.8亿元之际,64岁的张海银离开了为之打拼近30年,正蒸蒸日上的国企丰乐种业,正式退休了。为了表彰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合肥市政府奖励他16万股(当时相当于人民币200多万元)。本来,这足以保障他的后半生衣食无忧了。然而,张海银心中那颗振兴民族种业的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无独有偶,50年如一日奋斗在杂交水稻开发前线,曾任中国杂交水稻国际开发专家组成员、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安徽省农科院院长,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充满激情、年过七旬的著名专家李成荃,同样有一颗无法平静的不已壮心。
“我们可以投资办种业科研。”一天,当李成荃女士前来看望退休后的张海银时,两颗心终于碰撞出火花。经过协商,李成荃牵头联络起国内6省的有关农业专家,张海银拿出政府奖励的近200万元现金,并本着“自愿投资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联系有关自然人入股。就这样,一位种业界有着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人际关系积累的知名企业家,和一位堪称业界权威的农业科学家联合搭起了二次创业的平台。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1年的11月,在合肥高新区,一个有16个股东,包括现金和技术参股总投资120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民营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诞生了。张海银、李成荃和他们的伙伴们,从此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
“二次创业,风险更大,200万元可是您后半生的全部依托,全押上去你就不怕万一?”
“为了振兴民族种业,个人冒点风险算什么?”
破除不合理条条框框
民营科研所成立一年后,由另一家民营种子营销公司控股,联合成立起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这样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正是由于看透了昔日企业科研与经营相脱离的弊端,张海银才宁愿让自己的科研所组合进由别人控股的营销公司。
市场化的运作总会有合有分。又过两年之后,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成为由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控股的集种子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公司了。民营科研所的董事长张海银成为荃银种业的掌舵人。
“科研人员的育种成果通过省级、国家级审定分别给予重奖;科研人员育种成果推广或转让给予提成奖;营销人员当年业绩超过任务目标部分按比例提奖;对公司引进的特殊人才或突出贡献员工给予股权奖励;彻底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执掌荃银种业的张海银,不仅迅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股东大会等各项现代企业制度,还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律,带领领导班子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震撼力的重大举措,使公司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7年引进两名种子国贸特殊人才,公司投资控股、吸纳他们投资入股,注册新的种子国贸专业分公司,当年就获利上百万元!”荃银公司总经理陈金节说起这话显得异常兴奋。
澡盆里的孩子不能丢
“泼洗澡水不能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丢掉了。”张海银在坚决摒弃传统企业弊端的同时,把他亲手创立的种子产销联合体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传承了下来。
“我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以荃银公司‘新两优6号’等优质水稻品种推广为重点,力争5年内建设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1万亩,年产优质杂交稻种250万公斤,大田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5亿公斤。”2008年8月某天,在荃银公司会议室召开的“五周年”专家座谈会上,面对农业部原副部长刘锡庚等一批国内种业界著名专家,来自荃银种业市场网络县——霍邱县副县长李先锋侃侃而谈。当获悉该县实施“1511”工程两年多来,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互利双赢,并已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时,刘锡庚等专家高兴得频频点头。
张海银二次创业建立杂交水稻育、繁、推联合体,没有像首次创业那样肩背种子布袋走四方,而是一方面与一家有实力的种子营销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对方已有的一些销售网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每县选择一个客户作为代理商,进行生产对比试验,然后召开现场会,通过宣传扩大影响,拓展销路。公司还对所有代理商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创荃银种业新形象。短短几年时间,荃银公司便建立起覆盖我国南方16个水稻主产省的育、繁、推联合体。
“2008年,我们的杂交水稻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下一个五年将提高到10%-15%,年推广面积将发展到1000万亩,将为农民年增收10亿元。”张海银平静的话语间透出坚毅和自信。我们坚信他会成功,因为他不仅有一颗振兴民族种业的雄心,更因为他具有经营国企和民企的双重成功经验! (汝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