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应该主要在人格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两个领域上开展工作,并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操作层面上应该注意相关原则。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必要的
初中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此,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历史教育列为德育任务第一条,是很有深意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德育在很多情况下被解释成为“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是一种明显的误读。德育不包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指德育的过程中不允许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在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与道德教育并列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评判性等特点。
(1)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是非功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
(2)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
三、人格与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主要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是人格教育,第二是传统美德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行为,必定植根于其健康完善的人格。
首先,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于培养初中生自尊自强自立自信。其中自信又是人格健全的基石。自信心态的培养,从大处着眼,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德育并不是不需要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从初中生个体本身出发,则应注重从中外古今的历史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加强情感教育、及意志毅力教育。
在情感教育方面,应该将生命价值推到新的高度。不少历史教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时,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画面往往引起的不是深切的悲痛,而是哄堂大笑。学生看到这种血腥的场面会大笑,原因很多,但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对生命本身的漠视。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初中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为我们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历史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之时,永远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注意历史功绩之反面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意志与毅力培养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讲述吴越之争;讲述西楚霸王旷世壮举。还有诸如司马迁受宫刑后,在狱中写出伟大著作《史记》;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其次,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使初中生的言行举止合乎于“礼”,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国人在国内外的公共场合“失礼”的报道不绝于耳。在初中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顶撞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现象屡见不鲜,很难想象这一代人按这种情形成长下去,能够与他们未来强大中国的主人翁身份相符。
在历史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言行举止、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志。
四、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失于空泛。在操作层面上,也缺乏系统深刻的总结。德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却又无从下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也必须注重客观性原则。不少老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习惯性的从祖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开始讲起。对于祖国的感情不应该只是来源于对祖国的辉煌和灿烂,还要告诉他们祖国不足的地方,若不然,当学生们发现历史老师所渗透的历史思想与事实并不相符。他们觉得上当受骗了,进而就会全盘否定他们认为的骗子教给他们的所有一切,包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必要的
初中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此,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历史教育列为德育任务第一条,是很有深意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德育在很多情况下被解释成为“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是一种明显的误读。德育不包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指德育的过程中不允许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在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与道德教育并列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评判性等特点。
(1)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是非功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
(2)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
三、人格与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主要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是人格教育,第二是传统美德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行为,必定植根于其健康完善的人格。
首先,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于培养初中生自尊自强自立自信。其中自信又是人格健全的基石。自信心态的培养,从大处着眼,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德育并不是不需要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从初中生个体本身出发,则应注重从中外古今的历史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加强情感教育、及意志毅力教育。
在情感教育方面,应该将生命价值推到新的高度。不少历史教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时,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画面往往引起的不是深切的悲痛,而是哄堂大笑。学生看到这种血腥的场面会大笑,原因很多,但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对生命本身的漠视。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初中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为我们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历史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之时,永远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注意历史功绩之反面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意志与毅力培养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讲述吴越之争;讲述西楚霸王旷世壮举。还有诸如司马迁受宫刑后,在狱中写出伟大著作《史记》;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其次,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使初中生的言行举止合乎于“礼”,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国人在国内外的公共场合“失礼”的报道不绝于耳。在初中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顶撞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现象屡见不鲜,很难想象这一代人按这种情形成长下去,能够与他们未来强大中国的主人翁身份相符。
在历史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言行举止、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志。
四、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失于空泛。在操作层面上,也缺乏系统深刻的总结。德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却又无从下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也必须注重客观性原则。不少老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习惯性的从祖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开始讲起。对于祖国的感情不应该只是来源于对祖国的辉煌和灿烂,还要告诉他们祖国不足的地方,若不然,当学生们发现历史老师所渗透的历史思想与事实并不相符。他们觉得上当受骗了,进而就会全盘否定他们认为的骗子教给他们的所有一切,包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