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中的“马克思归来”问题

来源 :中国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hong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复与重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强调阶级分析法的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它使得青年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场”的同时也不断疏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和再生产理论却逐渐为人所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这种语境下,在青年研究中讨论“马克思归来”问题,不仅意味着重新激活作为历史遗产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丰富思想资源,更要在青年本位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都有其独特性,那么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让他们亲密接触文本语言,自主感悟,品出韵味,才能发展语言能力。  【案例一】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第三小节时,一个男生突发奇想,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精彩的小高潮。  生:老师,大白天的,有人来拜访,诸葛亮怎么还会睡懒觉,他可能是故意装的。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认为呢?诸葛亮是有意考验刘备
“初显成人期”是指青年在成年之后仍然没有完全履行个人责任,并不断探索自己人生定位的人生历程。本文将青年人获得初职认为其正式结束“初显成人期”开始步人完整意义的成
一、缘起:网络热帖,引发全民讨论  日前,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在微博上被转发3万余次,文章是日本小学生片山悠贵德写的。他3岁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3年后,这个孩子在作文中写下对爸爸的思念。这篇作文获得了朝日学生新闻社举办的第四届作文比赛最优秀奖。很多人在感动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眼里,会是最优秀的作文吗?  二、遭遇质问后的冷思考  (一)执著于深度的“挖井人”  通过近年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老师的逼迫下,他们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感情虚假,语言苍白。其原因在于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才是个性化的习作,自身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别于他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习作方式。  一、关注真实体验,融入实际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不是
时下,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是语文教师热衷的追逐。这样的课堂因为文化因素而显得富有内涵,文化资源的引入也使课堂变得厚重。那么,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呢?  一、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  在执教《七律·长征》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律诗的诗体特点,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青年在网络中的行为是否文明,影响着网络空间是否风清气正;青年的文明网络行为必须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规范和引导,而守法意识、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契约意识、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红红的太阳,鲜艳的花儿,吐着嫩芽的小树,绿绿的小草,还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飞来飞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旁边还配上了一首小诗:“春天到,春天到,树叶绿,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