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国学院和政府提倡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提出来,提出来也办不起来
6月9日上午,一度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已悄然有序地运转了10天。熟悉人大国学教育情况的人大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政府同意成立国学院,并且同意今年就可以招收本科生,这本身就是支持。
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正式宣布在人民大学组建国学院,引起广泛关注。从各方讨论来看,关注点集中在“是否需要复兴国学”,以及“人大国学院能否复兴国学”等问题上。
有关专家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事实上,人大国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近年来中国各界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党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
“没有背景不会提出来”
与其他大学相比,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向有“第二党校”之称,素为执政党培养优秀理论人才的基地。而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由它来组建国内当前第一个国学院一事,具有比“能否复兴国学”更深层的意义。
事实上,此次成立国学院,只是人民大学近年来高调提倡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之一。
2001年9月,人民大学竖立一座巨大的孔子像,这是国内第一个这样做的高校。举行揭幕仪式的时候,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参加,并发表讲话给予肯定。
2002年11月,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此举在中国的大学也是开先例的。教育部相关司长参加了成立大会。同时,人大还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倡议修清史,这个建议后来被国家采纳。
张立文参加了人大对传统文化倡导的整个过程,他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訪时表示,开始成立孔子研究院是纪宝成校长首先向大家提出的,然后大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而现在人大成立国学院,正是“那时的思想延续”,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
为什么人民大学会成为国学倡导的前锋呢?张立文认为,人民大学本来是人文社会综合性大学,而人文科学本来就应该包括国学,在国内大学首倡国学,表现了人民大学的高瞻远瞩。
据张立文介绍,国学院内将包括国际儒学院,孔子研究院届时也会归并到国学院内,但目前人员怎么配置还没有定。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肯定和现在政府提倡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提出来,提出来也办不起来。
“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
近两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非常明显的加大。按照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的说法,在“2004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4年7月,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其中“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这一内容,尤为引人注目。
2004年9月的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汉办”)主任严美华在传达国汉办及教育部领导对孔子学院建设的指示时表示,孔子学院的建设应“结合当前国家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从国家事业的高度,按照‘抢抓机遇、迅速突破’的指导方针加快推进建设”。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这些海外孔子学院基本是建在当地的繁华地段,并有外交部门出面协调,反映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立文告诉记者,前些天他和教育部长周济谈话时,周济表示,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热烈响应,世界各国都欢迎同我们开办,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受到普遍尊重。
另一事件同样与孔子相关。200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的祭祀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与往年祭祀大典不同的是,此次祭孔活动首次由政府举办,公祭由曲阜市长主持,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球直播。
也是在这次庆典上传出消息,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中华文化标志城”将在孔子故里济宁市规划建设,首期工程可望在2009年竣工。据了解,这一工程投入将以亿计。
《曲阜晚报》报道称,这一工程最终得以进行,与中央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2004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一批高层专家,联名向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呈送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3月下旬对此报告作出了批示,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与三大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成为中国着力推行的建设目标。
张立文表示,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在国际共运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传统马列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在加强
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加大在青少年中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钱逊教授对一本书的印象特别深。2003年2月,一本看似普通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出版了。这本书是由教育部组织众多专家学者编写,由江泽民同志题词,李岚清同志作序,出版后,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主要领导人专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要求发放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作为重要的课外读物。
长期参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中,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古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新闻出版界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据《中国出版年鉴2003》介绍,仅列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年)重点规划》的图书就有200种。
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
康晓光认为,最近几年的趋势是,在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出现了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进。
中央党校一位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执政党来看,高层的文化意识是越来越强的,这从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有明显表现,“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对古典诗词的经常引用中,我们可以感受新一届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陈冬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的思想文化主要受三大块的影响:一是马列主义;二是西方文化;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三块东西互不相属,如何把这三块东西结合起来,目前还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
“中华文明本身在东方文明中有很大地位,自己的东西不能丢,美国人提出文明冲突的概念,说你有文化能力与他竞争,别人都提出来了。你自己都不要?”陈冬升说。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学专家胡星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重建价值观的过程中恢复传统是重要的方法,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有非常现实的功用性。
6月9日上午,一度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已悄然有序地运转了10天。熟悉人大国学教育情况的人大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政府同意成立国学院,并且同意今年就可以招收本科生,这本身就是支持。
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正式宣布在人民大学组建国学院,引起广泛关注。从各方讨论来看,关注点集中在“是否需要复兴国学”,以及“人大国学院能否复兴国学”等问题上。
有关专家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事实上,人大国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近年来中国各界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党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
“没有背景不会提出来”
与其他大学相比,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向有“第二党校”之称,素为执政党培养优秀理论人才的基地。而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由它来组建国内当前第一个国学院一事,具有比“能否复兴国学”更深层的意义。
事实上,此次成立国学院,只是人民大学近年来高调提倡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之一。
2001年9月,人民大学竖立一座巨大的孔子像,这是国内第一个这样做的高校。举行揭幕仪式的时候,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参加,并发表讲话给予肯定。
2002年11月,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此举在中国的大学也是开先例的。教育部相关司长参加了成立大会。同时,人大还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倡议修清史,这个建议后来被国家采纳。
张立文参加了人大对传统文化倡导的整个过程,他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訪时表示,开始成立孔子研究院是纪宝成校长首先向大家提出的,然后大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而现在人大成立国学院,正是“那时的思想延续”,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
为什么人民大学会成为国学倡导的前锋呢?张立文认为,人民大学本来是人文社会综合性大学,而人文科学本来就应该包括国学,在国内大学首倡国学,表现了人民大学的高瞻远瞩。
据张立文介绍,国学院内将包括国际儒学院,孔子研究院届时也会归并到国学院内,但目前人员怎么配置还没有定。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肯定和现在政府提倡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提出来,提出来也办不起来。
“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
近两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非常明显的加大。按照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的说法,在“2004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4年7月,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其中“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这一内容,尤为引人注目。
2004年9月的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汉办”)主任严美华在传达国汉办及教育部领导对孔子学院建设的指示时表示,孔子学院的建设应“结合当前国家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从国家事业的高度,按照‘抢抓机遇、迅速突破’的指导方针加快推进建设”。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这些海外孔子学院基本是建在当地的繁华地段,并有外交部门出面协调,反映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立文告诉记者,前些天他和教育部长周济谈话时,周济表示,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热烈响应,世界各国都欢迎同我们开办,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受到普遍尊重。
另一事件同样与孔子相关。200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的祭祀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与往年祭祀大典不同的是,此次祭孔活动首次由政府举办,公祭由曲阜市长主持,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球直播。
也是在这次庆典上传出消息,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中华文化标志城”将在孔子故里济宁市规划建设,首期工程可望在2009年竣工。据了解,这一工程投入将以亿计。
《曲阜晚报》报道称,这一工程最终得以进行,与中央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2004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一批高层专家,联名向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呈送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3月下旬对此报告作出了批示,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与三大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成为中国着力推行的建设目标。
张立文表示,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在国际共运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传统马列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在加强
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加大在青少年中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钱逊教授对一本书的印象特别深。2003年2月,一本看似普通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出版了。这本书是由教育部组织众多专家学者编写,由江泽民同志题词,李岚清同志作序,出版后,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主要领导人专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要求发放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作为重要的课外读物。
长期参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中,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古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新闻出版界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据《中国出版年鉴2003》介绍,仅列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年)重点规划》的图书就有200种。
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
康晓光认为,最近几年的趋势是,在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出现了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进。
中央党校一位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执政党来看,高层的文化意识是越来越强的,这从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有明显表现,“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对古典诗词的经常引用中,我们可以感受新一届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陈冬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的思想文化主要受三大块的影响:一是马列主义;二是西方文化;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三块东西互不相属,如何把这三块东西结合起来,目前还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
“中华文明本身在东方文明中有很大地位,自己的东西不能丢,美国人提出文明冲突的概念,说你有文化能力与他竞争,别人都提出来了。你自己都不要?”陈冬升说。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学专家胡星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重建价值观的过程中恢复传统是重要的方法,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有非常现实的功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