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构建乐学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乐于参与,主动探索,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但写在历史课本上后,许多东西已经变得十分枯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引入一些声像资料片段,如林则徐、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要“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从实践出发,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传授知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自主的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将传统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转变为能动的、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将知识内化,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发挥学生主体,构建自主的课堂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宏观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往往会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而陷于困境,因此教师就必须适时给予点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其次,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独立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每个学生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改也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原有的教材、教参、纸质的教学辅导资料等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吸收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料的精华。可以说,我们一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集合全国各相同层次学校的优质的网络资源。这样,我们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极为丰富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以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探索,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构建乐学、灵动、自主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
[3]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构建乐学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乐于参与,主动探索,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但写在历史课本上后,许多东西已经变得十分枯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引入一些声像资料片段,如林则徐、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要“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从实践出发,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传授知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自主的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将传统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转变为能动的、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将知识内化,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发挥学生主体,构建自主的课堂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宏观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往往会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而陷于困境,因此教师就必须适时给予点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其次,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独立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每个学生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改也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原有的教材、教参、纸质的教学辅导资料等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吸收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料的精华。可以说,我们一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集合全国各相同层次学校的优质的网络资源。这样,我们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极为丰富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以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探索,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构建乐学、灵动、自主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
[3]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