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而隐喻则是认知的工具。本文探讨了汉语新词这一新兴语言现象以及隐喻在其中的应用。隐喻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研究不仅更加生动细致诠释了汉语新词的造词机制,而且对人们提升话语质量,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都起到重大作用。
关键词: 汉语新词 认知现象 隐喻
1 引言
现代语言学奠基者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对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样描述:“所有语言都是历时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变化不停,合情合理” (Bloomfield,2002)。新词的不断产生在语言中地位不可小觑。当今中国,数以百计的汉语新词不但丰富了语言本身,而且反映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局面。纵观汉语新词,我们不得不说在简单风趣的字面意义之外,隐喻成为其构词的重要依据。隐喻,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学中修辞手段这一的语言现象,它依托于新兴的认知语言学,成为不同领域间的映射以及词语扩展意义的获取之不可或缺的基本策略。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新词中的隐喻应用,借助隐喻对新词多角度的理解剖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语言,认识世界。
2 汉语新词
2.1汉语新词的定义和价值
新词,顾名思义指新的词汇。彼得·纽马克定义“neologism”为“新创造的词汇单位或者具有新意义的已知词汇单位”(Nida,1993)。國内学者综合认为新词为“新创词汇”,即为表达新事物而发明的词汇。然而新词这一概念是相对的且不断发展的,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词在另一时期便不再如此,其具体的产生和消亡也很难说清。因此只有在一定时期内新词才具有新的意义。
汉语新词,指中国本土的新创词汇,汉语新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应运而生。汉语新词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前所未见的、汉语词汇中新创造或新出现的词汇;根源于汉语且活跃于一定时期的词汇;能够被一定领域、一定语言群体或不同语言水平人们所理解的词汇;具有新创意义的词汇。
语言世界里五花八门的新兴现象使得拥有个性意义和鲜明特点的新词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推崇。特别是面对文化差异或地域迥异产生的新生事物时,汉语新词填补了语言系统表达的空缺,满足了现实中交流的需求。汉语新词的涌现反应了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各面人们思想的创新意识,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
2.2汉语新词的来源及构成
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产生的新词新语数不胜数。总体上讲,汉语新词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四类:来源于外来语,来源于方言,来源于网络用语,旧词新意新用(钱伟,2010)。无论哪一种来源都极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充满着生命力,具有极强的交际性和表现力,影响着语言的使用。
汉语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合成法,词缀法,借词法,缩略法等。周国辉、郭欣(2010)对选自5本权威词典在3字以内的1722个汉语新词词汇化程度进行分析,得出汉语中隐喻词汇化的新词占到77%,而常规词汇化的新词只占到21%。汉语新词的构成虽复杂多变,但在可寻的规律下隐喻的运用却发挥着巨大功效。
3 隐喻
3.1隐喻的新认识
传统意义上隐喻在修辞学中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从而暗示他们的相同之处。当隐喻不再拘泥于修辞,而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诠释语言的魅力。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体现,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新角色下的隐喻,是人们认知体系的核心工具,是驾驭语言、思想和话语的主导手段。
3.2隐喻的语言学功能
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束定芳(2000)将隐喻的功能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语言学功能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的交往对话,词语选择。因此,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3.2.1填补词汇空缺。赫斯特曾指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Hester,1967,转引自束定芳,2000)。 事实上,汉语中许多词汇早已被人们习惯性使用以至于不曾觉察其隐喻所在。如题目、瓶颈、山腰这些词包含隐喻却已成为固有的词汇耳熟能详。因此隐喻在汉语新词发展中的强大造词功能不言而喻。
在新词语的创造中,人们会特意从一个已知词汇上延展出一些新用法或新特征从而将其赋予新词,这一过程更加形象生动的反应了新事物的特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这实际上就是隐喻的使用。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某种表达需求,人们在词汇空缺的情况下还会对已有词汇进行再开发利用,即给已有词汇增添新的义项,使其成为具有新意义和用法多义词。这一做法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
3.2.2增加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有时在特定语境中,用已有词汇进行表达总会不够精准。将某一领域熟知的感觉表达运用到另一领域,就会使某一概念或现象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例如,我们常用的形容词热闹、冷静,从“热”到“闹”,从“冷”到“静”,都是从触觉到听觉的转移。类似还有痛苦、寒酸是从触觉到味觉的转移,清香、腐臭是从视觉到味觉的转移,这些词活灵活现的表达都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又如,“他把脸埋进水中,半吞半吃起来”(束定芳,2000:118)。这一句中连用“吞”、“吃”二字,借助吃饭状态的动词来表达口渴饮水,借助二者相似性更加传神的表现了所要表达的意念。再如,汉语中有一些词汇借助动物的形状和特性来贴切的描述人的一些行为,狐疑,虎视,猴急,鼠窜等,隐喻微妙的运用使得表达准确得体,入木三分。隐喻是语言变化先导,是语言的刀锋,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规约则紧跟其后。(束定芳,2000)
4 汉语新词中隐喻的运用
隐喻在汉语新词的构成中意义非凡,隐喻语言学功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不同的汉语新词分析下,隐喻构词的一些规律还是能够被人们掌握的。以下是具体例子阐述汉语新词中隐喻的运用。
4.1隐喻的完全运用 词性的转化是隐喻完全运用的一大模式。英语中存在大量名词用作隐喻性动词的情况,如“to arrow”表示射箭, “to mushroom”表示迸发,“to shadow”表示尾随。汉语新词中也有相同的用法,即名词用作动词。例如,“我这会儿断片,等一下再说。”“断片”这一表达源于电影或视频播放中暂停画面,新的用方法表示人的思路临时中断,无法继续思考。这一用法新颖生动,隐喻的使用恰如其分。再如,“这个作品很中国。”显然人们明白这个句子中“很中国”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很具有中国特色,名词“中国”被当成形容词使用,不仅表达干练而且语言上也不失轻松幽默感。
在日常阅读中,时常遇见一两个完全不符该领域却又表述恰当的新鲜词语。这并非词语乱用,而是不同领域间新词的转换,是构词中隐喻完全运用的另一模式。例如,“在玩网游方面我还是个菜鸟。”“菜鸟”原指供食用的普通鸟类,其本身弱小。这里用来描述玩网游的人,自然指技术水平较差,抗抵御能力较低。这个新词跨领域的运用使表达效果一针见血。再如,“新版《西游记》剑指《哈利波特》。”“剑指”一词本是武术术语,蓄势待发时的一种手势。新的用法指挑战或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有了这个新的意思,人们仿佛看到两部影视作品如比赛一般对峙擂台,一场血雨腥风较量即将展开。隐喻在句中的点睛运用胜过任何繁琐的修饰。
隐喻的完全运用在汉语新词的构成中占很大一部分。这种新鲜的用法风趣又不失力度,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终成为该词目的一个新的义项而存在。
4.2隐喻的部分使用
英语中词缀构词法司空见惯。尾缀“-ish”,“-like”都会赋予新词许多隐喻性的新意义。比如“sheepish””表示(绵羊一般)羞怯的,局促不安的;“childlike”表示像孩子一样的。汉语构词里虽然没有明确词缀这一说法,但某一特定位置的特定的汉字作为类似词缀同样适用这样的表达,也能形成不少汉语新词。
例如,“xx客”表示参与某一活动的特定人群。“换客”指用手头闲置物品彼此交換有用物品的人群;“拍客”指善于拍摄并分享影像的人群;“帕客”指力荐用手帕取代手纸的环保人群。“客”成为形容特定人群最好的表达方式。又如,“xx奴”源于“奴隶”一词,隐喻用法使其表示遭受不悦经历的群体。“房奴”,“车奴”指为买房、买车而苦苦挣扎的人们;“孩奴”指为抚养孩子而辛勤奋斗的年轻父母;“证奴”指不顾其价值盲目考取各类证书的人群。在“奴”字的形容下,人们心酸无助的状态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激发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汉语新词隐喻的使用带给词汇的不仅是丰富的语言,更有时代的气息和历史的记忆。
类似的汉语隐喻词缀还有很多,都是隐喻部分使用的例证。“xx门”,“xx族”,“xx热”,“xx风”等在各种报道里层出不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由新鲜变成人们熟知的词汇,其生动的隐喻用法也深深嵌在汉语新词的语言系统里。
5 小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断反映着社会的变迁。汉语新词的涌现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微妙的诠释着人类语言、思维变化的过程。当隐喻赋予汉语新词,不仅丰富了语言活跃了思维,而且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新生事物,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追随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Bloomfield, L.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3]林丽君.从汉语新词看隐喻的造词功能[J].枣庄学院学报, 2010, Vol.27, No.3.
[4]钱伟.浅析近十年来汉语新词的来源、影响及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Vol.9, No.3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周国辉,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Vol.24, No.4.
作者简介:
张玉珊(1987),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关键词: 汉语新词 认知现象 隐喻
1 引言
现代语言学奠基者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对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样描述:“所有语言都是历时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变化不停,合情合理” (Bloomfield,2002)。新词的不断产生在语言中地位不可小觑。当今中国,数以百计的汉语新词不但丰富了语言本身,而且反映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局面。纵观汉语新词,我们不得不说在简单风趣的字面意义之外,隐喻成为其构词的重要依据。隐喻,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学中修辞手段这一的语言现象,它依托于新兴的认知语言学,成为不同领域间的映射以及词语扩展意义的获取之不可或缺的基本策略。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新词中的隐喻应用,借助隐喻对新词多角度的理解剖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语言,认识世界。
2 汉语新词
2.1汉语新词的定义和价值
新词,顾名思义指新的词汇。彼得·纽马克定义“neologism”为“新创造的词汇单位或者具有新意义的已知词汇单位”(Nida,1993)。國内学者综合认为新词为“新创词汇”,即为表达新事物而发明的词汇。然而新词这一概念是相对的且不断发展的,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词在另一时期便不再如此,其具体的产生和消亡也很难说清。因此只有在一定时期内新词才具有新的意义。
汉语新词,指中国本土的新创词汇,汉语新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应运而生。汉语新词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前所未见的、汉语词汇中新创造或新出现的词汇;根源于汉语且活跃于一定时期的词汇;能够被一定领域、一定语言群体或不同语言水平人们所理解的词汇;具有新创意义的词汇。
语言世界里五花八门的新兴现象使得拥有个性意义和鲜明特点的新词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推崇。特别是面对文化差异或地域迥异产生的新生事物时,汉语新词填补了语言系统表达的空缺,满足了现实中交流的需求。汉语新词的涌现反应了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各面人们思想的创新意识,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
2.2汉语新词的来源及构成
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产生的新词新语数不胜数。总体上讲,汉语新词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四类:来源于外来语,来源于方言,来源于网络用语,旧词新意新用(钱伟,2010)。无论哪一种来源都极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充满着生命力,具有极强的交际性和表现力,影响着语言的使用。
汉语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合成法,词缀法,借词法,缩略法等。周国辉、郭欣(2010)对选自5本权威词典在3字以内的1722个汉语新词词汇化程度进行分析,得出汉语中隐喻词汇化的新词占到77%,而常规词汇化的新词只占到21%。汉语新词的构成虽复杂多变,但在可寻的规律下隐喻的运用却发挥着巨大功效。
3 隐喻
3.1隐喻的新认识
传统意义上隐喻在修辞学中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从而暗示他们的相同之处。当隐喻不再拘泥于修辞,而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诠释语言的魅力。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体现,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新角色下的隐喻,是人们认知体系的核心工具,是驾驭语言、思想和话语的主导手段。
3.2隐喻的语言学功能
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束定芳(2000)将隐喻的功能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语言学功能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的交往对话,词语选择。因此,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3.2.1填补词汇空缺。赫斯特曾指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Hester,1967,转引自束定芳,2000)。 事实上,汉语中许多词汇早已被人们习惯性使用以至于不曾觉察其隐喻所在。如题目、瓶颈、山腰这些词包含隐喻却已成为固有的词汇耳熟能详。因此隐喻在汉语新词发展中的强大造词功能不言而喻。
在新词语的创造中,人们会特意从一个已知词汇上延展出一些新用法或新特征从而将其赋予新词,这一过程更加形象生动的反应了新事物的特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这实际上就是隐喻的使用。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某种表达需求,人们在词汇空缺的情况下还会对已有词汇进行再开发利用,即给已有词汇增添新的义项,使其成为具有新意义和用法多义词。这一做法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
3.2.2增加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有时在特定语境中,用已有词汇进行表达总会不够精准。将某一领域熟知的感觉表达运用到另一领域,就会使某一概念或现象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例如,我们常用的形容词热闹、冷静,从“热”到“闹”,从“冷”到“静”,都是从触觉到听觉的转移。类似还有痛苦、寒酸是从触觉到味觉的转移,清香、腐臭是从视觉到味觉的转移,这些词活灵活现的表达都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又如,“他把脸埋进水中,半吞半吃起来”(束定芳,2000:118)。这一句中连用“吞”、“吃”二字,借助吃饭状态的动词来表达口渴饮水,借助二者相似性更加传神的表现了所要表达的意念。再如,汉语中有一些词汇借助动物的形状和特性来贴切的描述人的一些行为,狐疑,虎视,猴急,鼠窜等,隐喻微妙的运用使得表达准确得体,入木三分。隐喻是语言变化先导,是语言的刀锋,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规约则紧跟其后。(束定芳,2000)
4 汉语新词中隐喻的运用
隐喻在汉语新词的构成中意义非凡,隐喻语言学功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不同的汉语新词分析下,隐喻构词的一些规律还是能够被人们掌握的。以下是具体例子阐述汉语新词中隐喻的运用。
4.1隐喻的完全运用 词性的转化是隐喻完全运用的一大模式。英语中存在大量名词用作隐喻性动词的情况,如“to arrow”表示射箭, “to mushroom”表示迸发,“to shadow”表示尾随。汉语新词中也有相同的用法,即名词用作动词。例如,“我这会儿断片,等一下再说。”“断片”这一表达源于电影或视频播放中暂停画面,新的用方法表示人的思路临时中断,无法继续思考。这一用法新颖生动,隐喻的使用恰如其分。再如,“这个作品很中国。”显然人们明白这个句子中“很中国”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很具有中国特色,名词“中国”被当成形容词使用,不仅表达干练而且语言上也不失轻松幽默感。
在日常阅读中,时常遇见一两个完全不符该领域却又表述恰当的新鲜词语。这并非词语乱用,而是不同领域间新词的转换,是构词中隐喻完全运用的另一模式。例如,“在玩网游方面我还是个菜鸟。”“菜鸟”原指供食用的普通鸟类,其本身弱小。这里用来描述玩网游的人,自然指技术水平较差,抗抵御能力较低。这个新词跨领域的运用使表达效果一针见血。再如,“新版《西游记》剑指《哈利波特》。”“剑指”一词本是武术术语,蓄势待发时的一种手势。新的用法指挑战或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有了这个新的意思,人们仿佛看到两部影视作品如比赛一般对峙擂台,一场血雨腥风较量即将展开。隐喻在句中的点睛运用胜过任何繁琐的修饰。
隐喻的完全运用在汉语新词的构成中占很大一部分。这种新鲜的用法风趣又不失力度,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终成为该词目的一个新的义项而存在。
4.2隐喻的部分使用
英语中词缀构词法司空见惯。尾缀“-ish”,“-like”都会赋予新词许多隐喻性的新意义。比如“sheepish””表示(绵羊一般)羞怯的,局促不安的;“childlike”表示像孩子一样的。汉语构词里虽然没有明确词缀这一说法,但某一特定位置的特定的汉字作为类似词缀同样适用这样的表达,也能形成不少汉语新词。
例如,“xx客”表示参与某一活动的特定人群。“换客”指用手头闲置物品彼此交換有用物品的人群;“拍客”指善于拍摄并分享影像的人群;“帕客”指力荐用手帕取代手纸的环保人群。“客”成为形容特定人群最好的表达方式。又如,“xx奴”源于“奴隶”一词,隐喻用法使其表示遭受不悦经历的群体。“房奴”,“车奴”指为买房、买车而苦苦挣扎的人们;“孩奴”指为抚养孩子而辛勤奋斗的年轻父母;“证奴”指不顾其价值盲目考取各类证书的人群。在“奴”字的形容下,人们心酸无助的状态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激发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汉语新词隐喻的使用带给词汇的不仅是丰富的语言,更有时代的气息和历史的记忆。
类似的汉语隐喻词缀还有很多,都是隐喻部分使用的例证。“xx门”,“xx族”,“xx热”,“xx风”等在各种报道里层出不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由新鲜变成人们熟知的词汇,其生动的隐喻用法也深深嵌在汉语新词的语言系统里。
5 小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断反映着社会的变迁。汉语新词的涌现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微妙的诠释着人类语言、思维变化的过程。当隐喻赋予汉语新词,不仅丰富了语言活跃了思维,而且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新生事物,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追随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Bloomfield, L.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3]林丽君.从汉语新词看隐喻的造词功能[J].枣庄学院学报, 2010, Vol.27, No.3.
[4]钱伟.浅析近十年来汉语新词的来源、影响及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Vol.9, No.3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周国辉,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Vol.24, No.4.
作者简介:
张玉珊(1987),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