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清真食品乃至宁夏优势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以质取胜战略的推进和质量监管的一揽子制度安排。
在建国60周年前夕举行的中国五大自治区成就展上的“如诗如画宁夏川”展览入口处,中华回乡文化园彩门模型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留影。一时间,宁夏这个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神奇动人之地,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宁夏,地处祖国版图的中轴线上,浓郁的回乡风情、古老的黄河文明、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文化,无不体现着醇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宁夏地小物博且山河壮美,回汉两族和睦共处,其乐融融。
2008年,宁夏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子正像红艳艳的枸杞一样红红火火。
“红色旋风”震撼背后
凡是到过宁夏的人,忘不了誉满神州的宁夏枸杞;凡是没有到过宁夏的人,说起对宁夏的了解、回忆,常常不是夸奖九曲黄河、塞上江南,而是首先热谈起宁夏的枸杞。认识枸杞,就认识了宁夏;了解宁夏,最先从了解枸杞开始。
作为重要的土特产,枸杞在宁夏对外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枸杞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枸杞领域的现代科技不断突破,质量监管举措不斷完善,品质不断提升,枸杞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绿色食品,在生物医药的利用上也备受关注,其“名片效应”越来越强。枸杞“红色旋风”正在华夏大地强劲刮起,而支撑这“红色旋风”乘势飞扬的,是枸杞的品质,品质背后,是一系列质量监督的制度保证和技术保证。
今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宁夏质检工作的意见》,推出10项举措支持宁夏质检事业的发展。其中就有:支持宁夏围绕优势产业推进标准化工作进程;支持宁夏制定枸杞、清真食品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在宁夏,枸杞栽培已有500年历史,品质上乘,明清时列为贡品,是唯一被新中国药典载入的枸杞品种。
宁夏枸杞园现已突破100万亩,占全国3成以上;干果产量达7万吨,种植规模和干果产量分别为10年前的25倍和50倍。“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来自枸杞产业。目前,中宁县已形成27万亩的种植规模,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000元左右,枸杞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2001年起,宁夏启动枸杞标准化生产计划,如今全区8成以上的枸杞栽培面积实现了无公害。中宁县实现枸杞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到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万多亩。目前,中宁县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枸杞产地,率先建立枸杞统防统治制度,从而有效杜绝了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枸杞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宁夏红”、“早康”等为龙头的系列枸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
如今,在有效的质量监管下,“中宁枸杞”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金光闪闪。
“回”字牌名片响亮中外
2009年8月,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盛装开幕。其前身是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经国务院批准,今年华丽“变身”为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国际展会背后,昭示着宁夏人开始向全世界亮出“宁夏回商”的名片。
人们知晓,中国近代有晋商、徽商,今天有浙商、粤商,回商恐怕还是头一遭听说。回商是回族商人、企业家的总称,指回族中专门从事商贸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群,其社会经济商贸活动在中华大地已经有1300年的实践历程。回商概念,近两年才被提出。
目前,宁夏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达1.2万多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在商海中搏击,眼光独到、有着长远谋略的人才能捕到大鱼。虽然经济一体化、商业国际化、产品标准化、信息网络化等现代经营手段推陈出新,但诚实、守信依然是宁夏回商的共识。正是这张最具分量的底牌,使宁夏回商成为真正的赢家。
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约1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全球清真食品年交易额约为1500亿美元,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宁夏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种类多、品质高,生产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与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清真HALAL认证机构达成相互认证协议,为中外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交流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和巨大商机。
在宁夏琳琅满目的清真品牌特色产品背后,是一种质量意识、标准意识、专利意识、品牌意识的再提升。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拥有专利的达到300余件,形成了辐射周边,拓展中东部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喜人局面。清真牛羊肉、清真调味品已出口约旦、马来西亚、阿联酋、科威特、埃及、利比亚、美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地毯挂件、毛皮制品、回族服饰等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1万多家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主体中,有12家清真餐饮店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44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宁夏的清真餐厅在埃及等国生根开花。
“回”字牌名片日益响亮,宁夏正成为中国清真产业连通世界的重要集散地和前沿阵地。
清真美食走向世界
宁夏清真食品是按照世界穆斯林认同的饮食规约而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食品统称。因其崇尚绿色,制作卫生科学、清洁而受到世人的喜爱,被宁夏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在我国,有10个民族的2300多万穆斯林人口具有清真饮食习惯,清真食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宁夏清真食品乃至宁夏优势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以质取胜战略的推进和质量监管的一揽子制度安排。
在近日组织的考核验收中,宁夏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97分的好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这是宁夏严厉打击食品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结果。
2005年以来,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点食品统一抽检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从统一规范管理小作坊、小餐馆、小摊点、小食品店和小农贸市场入手,加强食品日常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经营流通、餐饮环节、肉品安全和清真食品专项整治活动。从田间到餐桌,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兵把守”。消费者对监管工作满意度高达88.3%。
宁夏质监人坚持一个声音:“诚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做客塞上江南新天府,感受最神秘的西夏历史,欣赏最独特的回乡风情,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品尝最甘甜的西瓜和最醇香的牛奶,吃最好的羊肉……”在这些“最”字背后不知蕴含了多少质量元素!
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食品监管上,宁夏丝毫不敢怠慢:在全国率先建立食品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在媒体发布权威检测信息,引导群众科学理性消费,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处理”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宁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回族区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推出食品安全“白皮书”,连续两年组织编写了《宁夏食品安全状况报告》,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脉食品安全、制定监管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监管永远没有句号。这些举措使宁夏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连续3年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清真食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清真粮油加工、乳品加工、枸杞产业、清真糕点米面制品、脱水蔬菜、果品加工、清真饮料和清真肉制品加工等支撑食品行业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塞北雪挂面、厚生记清真食品、夏进液体奶、宁夏红枸杞等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一批产品,宁夏17家企业生产的19个食品类产品获“宁夏名牌”称号。
2009年3月18日,在我国尚未制定统一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全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强制性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在银川正式发布实施。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既不形成贸易壁垒又能够保护本国企业利益的清真食品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不仅是保护宁夏穆斯林群众风俗习惯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权益、拓展国际清真食品市场的需要。
如今的宁夏大打优势特色牌,产品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中卫的硒砂瓜、中宁的枸杞、永宁的设施园艺、灵武的长枣、固原的草畜、青铜峡的酿酒葡萄、西吉的马铃薯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宁夏名牌产品累计达到196个,比上年增加31个。宁夏清真食品乃至宁夏优势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以质求胜战略的推进和质量监管的一揽子制度安排。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电子信息库,纳入全区1403家企业,建档率达到97%,10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达到100%;50家企业被授予宁夏质量管理奖。
宁夏质量监管与服务任重而道远。相信不久的将来,宁夏一定会以新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建国60周年前夕举行的中国五大自治区成就展上的“如诗如画宁夏川”展览入口处,中华回乡文化园彩门模型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留影。一时间,宁夏这个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神奇动人之地,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宁夏,地处祖国版图的中轴线上,浓郁的回乡风情、古老的黄河文明、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文化,无不体现着醇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宁夏地小物博且山河壮美,回汉两族和睦共处,其乐融融。
2008年,宁夏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子正像红艳艳的枸杞一样红红火火。
“红色旋风”震撼背后
凡是到过宁夏的人,忘不了誉满神州的宁夏枸杞;凡是没有到过宁夏的人,说起对宁夏的了解、回忆,常常不是夸奖九曲黄河、塞上江南,而是首先热谈起宁夏的枸杞。认识枸杞,就认识了宁夏;了解宁夏,最先从了解枸杞开始。
作为重要的土特产,枸杞在宁夏对外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枸杞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枸杞领域的现代科技不断突破,质量监管举措不斷完善,品质不断提升,枸杞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绿色食品,在生物医药的利用上也备受关注,其“名片效应”越来越强。枸杞“红色旋风”正在华夏大地强劲刮起,而支撑这“红色旋风”乘势飞扬的,是枸杞的品质,品质背后,是一系列质量监督的制度保证和技术保证。
今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宁夏质检工作的意见》,推出10项举措支持宁夏质检事业的发展。其中就有:支持宁夏围绕优势产业推进标准化工作进程;支持宁夏制定枸杞、清真食品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在宁夏,枸杞栽培已有500年历史,品质上乘,明清时列为贡品,是唯一被新中国药典载入的枸杞品种。
宁夏枸杞园现已突破100万亩,占全国3成以上;干果产量达7万吨,种植规模和干果产量分别为10年前的25倍和50倍。“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来自枸杞产业。目前,中宁县已形成27万亩的种植规模,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000元左右,枸杞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2001年起,宁夏启动枸杞标准化生产计划,如今全区8成以上的枸杞栽培面积实现了无公害。中宁县实现枸杞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到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万多亩。目前,中宁县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枸杞产地,率先建立枸杞统防统治制度,从而有效杜绝了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枸杞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宁夏红”、“早康”等为龙头的系列枸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
如今,在有效的质量监管下,“中宁枸杞”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金光闪闪。
“回”字牌名片响亮中外
2009年8月,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盛装开幕。其前身是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经国务院批准,今年华丽“变身”为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国际展会背后,昭示着宁夏人开始向全世界亮出“宁夏回商”的名片。
人们知晓,中国近代有晋商、徽商,今天有浙商、粤商,回商恐怕还是头一遭听说。回商是回族商人、企业家的总称,指回族中专门从事商贸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群,其社会经济商贸活动在中华大地已经有1300年的实践历程。回商概念,近两年才被提出。
目前,宁夏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达1.2万多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在商海中搏击,眼光独到、有着长远谋略的人才能捕到大鱼。虽然经济一体化、商业国际化、产品标准化、信息网络化等现代经营手段推陈出新,但诚实、守信依然是宁夏回商的共识。正是这张最具分量的底牌,使宁夏回商成为真正的赢家。
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约1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全球清真食品年交易额约为1500亿美元,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宁夏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种类多、品质高,生产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与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清真HALAL认证机构达成相互认证协议,为中外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交流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和巨大商机。
在宁夏琳琅满目的清真品牌特色产品背后,是一种质量意识、标准意识、专利意识、品牌意识的再提升。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拥有专利的达到300余件,形成了辐射周边,拓展中东部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喜人局面。清真牛羊肉、清真调味品已出口约旦、马来西亚、阿联酋、科威特、埃及、利比亚、美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地毯挂件、毛皮制品、回族服饰等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1万多家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主体中,有12家清真餐饮店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44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宁夏的清真餐厅在埃及等国生根开花。
“回”字牌名片日益响亮,宁夏正成为中国清真产业连通世界的重要集散地和前沿阵地。
清真美食走向世界
宁夏清真食品是按照世界穆斯林认同的饮食规约而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食品统称。因其崇尚绿色,制作卫生科学、清洁而受到世人的喜爱,被宁夏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在我国,有10个民族的2300多万穆斯林人口具有清真饮食习惯,清真食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宁夏清真食品乃至宁夏优势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以质取胜战略的推进和质量监管的一揽子制度安排。
在近日组织的考核验收中,宁夏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97分的好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这是宁夏严厉打击食品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结果。
2005年以来,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点食品统一抽检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从统一规范管理小作坊、小餐馆、小摊点、小食品店和小农贸市场入手,加强食品日常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经营流通、餐饮环节、肉品安全和清真食品专项整治活动。从田间到餐桌,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兵把守”。消费者对监管工作满意度高达88.3%。
宁夏质监人坚持一个声音:“诚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做客塞上江南新天府,感受最神秘的西夏历史,欣赏最独特的回乡风情,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品尝最甘甜的西瓜和最醇香的牛奶,吃最好的羊肉……”在这些“最”字背后不知蕴含了多少质量元素!
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食品监管上,宁夏丝毫不敢怠慢:在全国率先建立食品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在媒体发布权威检测信息,引导群众科学理性消费,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处理”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宁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回族区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推出食品安全“白皮书”,连续两年组织编写了《宁夏食品安全状况报告》,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脉食品安全、制定监管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监管永远没有句号。这些举措使宁夏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连续3年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清真食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清真粮油加工、乳品加工、枸杞产业、清真糕点米面制品、脱水蔬菜、果品加工、清真饮料和清真肉制品加工等支撑食品行业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塞北雪挂面、厚生记清真食品、夏进液体奶、宁夏红枸杞等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一批产品,宁夏17家企业生产的19个食品类产品获“宁夏名牌”称号。
2009年3月18日,在我国尚未制定统一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全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强制性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在银川正式发布实施。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既不形成贸易壁垒又能够保护本国企业利益的清真食品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不仅是保护宁夏穆斯林群众风俗习惯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权益、拓展国际清真食品市场的需要。
如今的宁夏大打优势特色牌,产品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中卫的硒砂瓜、中宁的枸杞、永宁的设施园艺、灵武的长枣、固原的草畜、青铜峡的酿酒葡萄、西吉的马铃薯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宁夏名牌产品累计达到196个,比上年增加31个。宁夏清真食品乃至宁夏优势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以质求胜战略的推进和质量监管的一揽子制度安排。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电子信息库,纳入全区1403家企业,建档率达到97%,10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达到100%;50家企业被授予宁夏质量管理奖。
宁夏质量监管与服务任重而道远。相信不久的将来,宁夏一定会以新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