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保行业龙头的生物股份,如今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关键节点。在董事长张翀宇带领下,生物股份一方面依靠平台优势和产业化基础,以及养殖规模化趋势,推动主要产品产能增长及新产品的放量;另一方面在研发平台及资本的加持下,逐步将资源投向非洲猪瘟疫苗、宠物疫苗、水产疫苗等领域。
通过转型平台型动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生物股份试图在国内庞大的养殖市场以及不可逆的国产替代趋势中,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1年7月7日,生物股份(600201)披露了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向大股东内蒙古金宇生物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生物控股”)定增募资不超9亿元。本次非公开发行后,手握生物控股90.93%股份的张翀宇、张竞父女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一改其过往无实控人的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的成长方式及质量,既依赖行业发展,亦与公司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及管理能力有着强关联。过去29年间,由张翀宇主导的生物股份,在数次变革后,已由以纺织产品、建材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地方性企业,成长为全国动保龙头。
而今,张翀宇又开始以真金白银押注公司未来。那么,他的信心来自哪里?
两大跃迁,成就动保龙头
解读生物股份的成长史,“工艺升级”以及“市场化运营”,是其转型与高速成长的两大关键词。
生物股份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金属材料公司。1976年,张翀宇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至呼市金属材料公司,先后担任业务科长、副经理、经理等职务。
1992年,金属材料公司成为呼市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与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呼市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呼市租赁公司共同改组为全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股份制企业——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股份”原名,以下统称“生物股份”),张翀宇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
成立之初,生物股份贯彻的是多元化的经营战略。1994-1996年间,生物股份一方面出资成立了内蒙古金宇置地公司(简称“金宇置地”),布局房地产业务;同时,还先后收购内蒙古生物药品厂(现“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下称“金宇保灵”)100%的股权,以及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的部分股份。
1999年1月,生物股份成功登陆A股,当时,纺织产品、建材销售分别贡献了51.26%、43.38%的营收,畜禽药品(现“生物制药”业务,以下统称“生物制药”)业务收入仅占公司1998年营收的5.36%。
不过很快,生物股份因受益于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加强动物防疫的政策机遇,生物制药业务收入在1999至2002年间由1610万元增至1.47亿元,营收占比也由9.72%提升至50.2%。
2002年,张翀宇提出了“以生物制药为主导,房地产业为支柱”的战略变革,这是生物股份的第一次业务聚焦。
此后10年间,生物股份先后剥离了鸿茅药酒、食用胶、食用油、针织品、羊绒制品等业务。与此同时,在生物制药领域,其在2002至2007年间,一方面加快老车间技改、新车间建设,从而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加强了新产品研发及引进等工作,并于2007、2010年,分两次收购扬州优邦100%股份,合计耗资3800万元,布局猪蓝耳疫苗等市场。
主业聚焦,使生物股份的生物制药业务收入占比从2002年的50.2%,进一步提升至2012年的78.06%。
不过此时,生物股份所处的动物疫苗行业,还处于低水平发展时期,国内动物防疫工作以政府招标采购为主。对于疫苗厂商而言,参与招标,好处在于能够高效地提升动物疫苗的渗透率及市场规模,但偏低的招采价格,亦降低了企业对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投入意愿,疫苗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导致疫病常发。2003至2007年间,国内相继爆发了禽流感、猪蓝耳等疫病,给大量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困扰。
在疫苗产品工藝不达标、部分规模养殖企业对高品质疫苗的需求又不断提升的矛盾中,张翀宇敏锐地嗅到了商业契机。在他看来,要抢占市场份额、做强产业,首先要确保疫苗的高效、安全、稳定。
因此,自2008年起,生物股份率先针对悬浮培养工艺展开科研攻关,并成为国内首家采用悬浮培养和纯化浓缩技术生产猪、牛口蹄疫疫苗的厂商。相较传统的转瓶培养方式,悬浮培养工艺在产品效力、产品质量、蛋白纯度、生产效率等多个维度均有提升,在品效上拉开了与同行的差距。
科研攻关的路并不好走,半夜闹钟起来从家里回到实验室进行检测、更换试验培养几是常态,一次次充满期待、又一次次看不到进展,无数个不眠夜中形单影只的身影并没有换来悬浮技术的迅速突破。且公司另一大支柱房地产业务,亦在2012年前后,受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影响,遇到融资瓶颈。
2008至2012年间,公司生物制药业务收入仅由3.77亿元增至4.34亿元,房地产、房租及物业管理业务收入则由2.76亿元降至0.98亿元,期间股价下跌13.89%。
图1:生物股份与同行的毛利率比较
图2:生物股份与同行的净利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