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国民办高校摄影教育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校教育从办学体制上分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据《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第2期的文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基于近十年全國民办高校数据统计与政策文本分析》(作者:周海涛、刘侠)介绍, 截至2013年,全国共开设民办高校718所,占全国高校比例的28.82%;该年,民办高校本科招生92.14万人, 占全国高校本科招生比例的24.16%,专科招生68.03万人,占全国高校专科招生比例的21.37%。社会对于摄影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市场反应灵敏的民办高校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就业需求信息,高等专业摄影教育开始从公办院校向民办教育体系中延伸。就摄影专业本身来说,多数艺术类院校的摄影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一般考生低一些;在专业实践层面,摄影专业的入学门槛较之于其他艺术门类也比较低,选择摄影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成为一部分艺考生的优先考虑。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当前民办院校的摄影专业招生规模日渐庞大。


  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摄影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不同。公办院校摄影人才的培养主要定位在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或者偏艺术创作的学生,民办摄影教育则侧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技术,注重实践创作,很重视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院校摄影教育较之一开始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意味着民办院校摄影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往往就经历了较长时间、较多次数的实践学习,使之具备了较为熟练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成为他们迅速对接具体对口的就业岗位的优势所在。除本文作者所任教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外,四川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武汉传媒学院、三江学院、黄河科技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多所开设有摄影系(学院)或者摄影专业的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国际国内的摄影赛事上获得了大奖。
  民办摄影教育的办学内容比较多样,涵盖的具体方向也越来越广泛,除传统的平面摄影外,还包括影视剧、纪录片和微电影方向的摄影与制作教学,而有的院校的摄影教育也涉及化妆造型、数码设计、大型舞台照明和影视照明等专业方向。
  民办院校的摄影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其形式包含理论课、基础技术课、专业技术课、方向班、工作坊、名师讲座、实践周、短学期、专题摄影训练课等。教学方法上,民办院校摄影教育也不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授课,往往会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并在实践中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除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外,常常聘用业界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以此带给学生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
  民办院校摄影教学的侧重点还体现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层面。对民办院校而言,在校生的专业学习成果需要通过校外实习或校企合作的实例来检验,如此,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具体案例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另外,较为频繁地参与团队合作,还能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与南京模幻天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航空摄影产学研基地,就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搭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平台。
  不过,注重技术而轻视理论教育和创造力培养其实是十分短浅的教育思路,这首先意味着学生往往不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而技术教育强过理论教育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和老师双方都存在着制约。那么,要想在在教学中解决“既完成国家规定的应用类人才培养目标,又避免培养的人才类型过于单一”这一矛盾,不同民办院校需要在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制衡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将以南广学院摄影学院的教育特色为例,浅析民办院校摄影教育是如何应对上述矛盾的。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摄影系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民办摄影院系,也是全国摄影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的学校 。原摄影系成立于2007年9月,2011年7月拓建成摄影学院,现设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两个专业,分为图片摄影、电视摄影、照明艺术三个方向,目前在校人数达到1178人。摄影学院至今已向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及其他相关单位输送了近2000名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媒体及相关摄影、照明艺术类岗位,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江苏电视台、《新京报》《潇湘晨报》《成都晚报》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
  在短短12年的发展时间里,南广学院的摄影教育获得的成果得益于南广的人才培养方法。摄影学院的本科教育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包括探索式实训平台—低年级“实践周”,集训式实训平台—高年级“工作坊”,特训式实训平台—“专业方向班”,以及拓展式实训平台—“名师与业界先锋艺术家讲座”。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所选择和侧重,力求在本科教育中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未来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类型的方向班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拓展学习。
  南广学院摄影学院的教学特色还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其一,工作坊教学与专家讲座。
  工作坊教学是摄影学院每学期开设的一到两个短期课程,会邀请业界专家短期、集中地为学生进行集训,带领一部分学生做专题、研究专项摄影技术或进行影像艺术创作训练。专家讲座则邀请业界知名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分享从业经验和创作经历,至今已经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我校教授短期课程或举办学术讲座,其中包括著名摄影师焦波、王福春、解海龙、钱元凯、冯方宇、孙彦初、林克、范石三、田野、沈小兵,卢广、贺延光、常河、黄文、宋峤、傅拥军、平深、余黎明、于翔等,著名导演李文岐、著名演员王洛勇、张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凤凰卫视节目编导孙艺芷等。邀请来的国外专家或艺术家包括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授阿方索?德?卡斯特罗(Alfonso de Castro)、法新社高级编辑克里斯多夫?罗维尼(Christophe Loviny)、德国纪实摄影师米歇尔?恩德(Michael Ende)、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铃木肇等,这些业界精英对推动摄影学院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二,专业划分细致且指向性强的方向班特色教学。
  方向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其优势在于:一,目标指向具有多重性,就學校来说,可以以此探索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对教师来说,通过在方向班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转变自己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来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针对性强,见效快,可控性好。方向班教学通常是在一个时间段(1-2学期)和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这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专项技能或进行专题研究。在小班教学中,老师能够迅速直接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各种专项创作则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结合理论确定项目主题、制作项目。经过实践后,教师可检测学生的作品有无理论支撑,技术水平是否合格,创意思维是否符合画面表达,是否能够用画面表现预期目标。四,方便学生的就业。学生选择具体方向班的考虑因素,往往就是基于未来就业的意愿和方向,借助方向班的专项学习和训练,他们的专项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并将具备更完善的知识和技术应对就业问题。当然,教师们应合理恰当地安排好、组织好、实施好方向班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最终实现方向班教学的预期效果,以优化培养目标。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目前开设的方向班分为:数字影像方向班、新闻摄影方向班、商业摄影方向班、纪录片方向班和影视剧方向班。
  民办院校的摄影教育发展势头凶猛,规模巨大,专业涵盖面广泛,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性,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方面:两极化明显,缺乏梯队建设的中间层。摄影专业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少有一些退休老教授作为外聘教师或专家教授,更缺乏中间年龄层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其次,摄影教师普遍缺乏业界经验。摄影专业的教师以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每年有大量的摄影研究生毕业就业,很多都选择了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办摄影院校。他们缺乏行业内的从业经验,而知识体系也比较偏向理论,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较差。


  第二,科研能力方面:民办院校摄影专业的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科研项目数量有限,大量的年轻教师都缺乏科研经验,发表论文、编写教材和专著的数量较少,而院校则缺少有能力的科研团队,所以在科研方面一向呈现弱势。民办院校能够申请到的基本都是省级科研项目,很难得到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另外,实验室建设也受到经费和人员的限制,很难建设起国家级示范实验室。在教学经费和硬件设备投入方面,民办院校也远远不及公办院校。
  第三,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由于民办摄影教育的办学时间较短,缺少一定的历史基奠和学术积累,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摄影教育重点集中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上,缺乏对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力量。2012年,参与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中首次出现了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但至今民办院校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具体到摄影专业而言,许多愿意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还是会选择去国内其他教学水平更高的高校读研或者出国留学。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面:几乎所有的民办摄影院校都是第三类本科院校,学生们在应对传统应试教育方面表现出学习习惯差和自觉能动性较弱的情况,部分学生不愿也不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些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不重视,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只是“实践类”的人员,不需要具备过多的理论知识,或者不断削减理论学习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如此,除了掌握某些既定技能之外,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拓展思维、增长见识。民办摄影教育往往强调建立在熟悉器械和操作层面的技法,这些技法和套路将保证学生的作业和参与社会实践时制造的产品达到某种标准。即便如此,民办高校的摄影教育还是不应该只着眼于培养快门按得好后期做得棒的纯技术人员。
  当下的问题在于: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高校摄影教育难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或者对摄影的思考置入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多元的大环境里,帮助他们认清楚自己当下到底处于摄影学习的哪一个位置。另外,民办高校摄影教育中,如何让那些需要较强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学好的理论课程有效地抵达学生,如何让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涉及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理解建立起关系,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民办高校摄影教育目标的相对片面性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有关,而一些高校对于短期业绩、教学成果和就业率等功利性的目标的重视甚至追逐让上述问题更加明显。这样一来,最值得重视的一点实际上被抹杀了:只有懂得更多、看得更广、想得更深,才能推动学生在实践之路上走得更自如。
  摄影是一个置身于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现代传播、当代艺术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文化关系中的学科,需要培养以创新性和开拓性为起点,以理论性和研究性为基础,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色,具有娴熟的技术、思辨和判断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中国民办摄影教育以自身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摄影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民办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但在学术层面和研究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民办摄影教育未来的发展一定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在当下的媒介语境中,各类艺术作品的传播主要依赖摄影图片,“摄影作为艺术”已经转向“艺术作为摄影”;同时,考虑到图像无孔不入的现实,我们如苏珊·桑塔格所言,早已习惯通过占有图像来把握现实,“作为艺术的摄影”已被“作为文化的摄影”甚至“作为言说的摄影”所替换。  正如20世纪初叶“美与真”的分歧,“作为艺术的摄影”总是不满足于记录现实,在形式、审美、情感和意义表达层面不断探索各种新的自由。如今数字技术
期刊
尼康D850  影像质量测试  TIPA测试显示:尼康D850所搭载的4570万像素影像传感器,不仅在像素和尺寸上有了提高,而且在分辨率这个实打实的指标上也确实胜过其同门前辈尼康D800和D810。尼康D850的基础感光度范围很广,从ISO 64到 25600,测试显示该相机在这个范围内表现优异,实际分辨率稳定在最大理论值的87%左右,直到最高感光度ISO 25600时才迅速下降到最大理论值的67
期刊
去年10月底,有一趟俄亥俄州之行。此行是应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安雅兰(Julia F. Andrews)教授之邀去该校东亚研究中心作报告。安雅兰教授专精中国美术史,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与政治》(1994年)等专著。1998年,她与沈揆一教授(现任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教授)为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划了作为该馆《中华五千年》大展的现代部分展《危机中的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的艺术中的现代性与传统》,则
期刊
周末的清晨寒风料峭,当多数人还在被窝里享用着休息日所赐予的温暖时,叶文龙已从浙江温岭家中驱车数十公里来到城南镇大斗山,又一次拍下他眼中的山水。  “从平常处观海依然是那海,如何发现不平常之处?常一个人去海边观察,逐渐熟悉潮汐的规律,潮起潮落风霜雨雪晨昏暮色,时时刻刻皆不同,视点变化也能带来别样感觉……”他为图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风光摄影在他眼里是拍摄者以精神内涵与大自然进行对话,由宏观入微观,从客
期刊
2016年年末,每日迎着刺目的朝阳,暴走在曼哈顿、皇后、布鲁克林、切尔西区的街头,我用双眼丈量纽约这座城市。  在纽约,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激发观看的冲动,因为“图画无处不在”1(Pictures are all around us) ,它们与言语一样(有时还先于言语),让我思考、梦想,领悟这座城市和身处其中的人们。那些原本作为纸上艺术的图与像早已走下展墙,在现实空间中搭建起一个个场域特定的剧场,艺术
期刊
用相机替代钢笔:从慈善摄影到国际报道  马克·鲍尔于1959年出生在英格兰哈特福郡的哈彭登(Harpenden),这是一座富裕的卫星城,小城有直通伦敦市中心的火车,虽然这里只有3万居民,但房价是英国平均值的两倍。和很多摄影师的开始摄影的故事相似,孩童时期的鲍尔在阁楼上发现了父亲年轻时用过的放大机和其他设备,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77年至1978年,他在拉夫伯勒艺术学院(Loughborough
期刊
在挪威当代摄影艺术进程中,达格·阿尔文(Dag Alveng)是一位绕不开的摄影师。  围绕着达格·阿尔文近40年的摄影生涯,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达格·阿尔文,1953年出生于奥斯陆。受爱好摄影的父亲的影响,阿尔文9岁便开始接触摄影,而相机一直成为他观察周围事物的工具。1976年,他从奥斯陆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由于对摄影的兴趣越发浓厚,去了英国特伦特理工学院学习摄影,自此开启了他的摄影之路。
期刊
摄影如何被其“产地”定义?观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2017年首个展览《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时,这一问题在我脑中不断出现。展览《德国制造》的副标题是“从19世纪到今天的德国摄影”,其中作品以时间为序,以120幅照片展示了160年来德国摄影史上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时刻,力图证明,尽管被公认的“摄影发明者”分属英法两国,使得同在欧洲的德国似乎在迎接这种新媒介时慢了半拍,但对于这一媒介的进
期刊
何:作为英国当代摄影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角色,您对摄影的理解在过去30年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安娜:我一直都在改变自己对摄影的看法,因为不管是我还是摄影,都是不断变化的。我努力让自己尽可能跟上新发展的脚步。每周都会发生新鲜事,我们需要随时更新信息并加以思考,想出新点子。  何:您最早为何选择从事摄影?  安娜:我从事摄影的初衷是因为我喜欢看布拉塞(Brassai)、尤金·阿杰(Atget)和卡蒂埃
期刊
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 1966-)1993年拍摄的一幅作品曾让我过目不忘。画面中,两辆敞篷轿车在海滩上擦身而过,车上的几个年轻人相互观望,画面前景是坐在其中一辆车上的妙龄女郎,身穿泳装,一脸高傲的模样。另一辆车上的年轻人望着这辆车上坐在这位女郎背后的男孩,投过羡慕的眼光。这位女郎是被美国好莱坞贝弗利山庄高中毕业班的同学选为身材最佳的女孩,她与其他两位男同学逃课到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