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班主任的角度结合工作实践谈小学生怎样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主要包括小学与初中的差异、新生的养成教育、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良习惯的纠正以及教师的率先垂范等。
关键词 如何帮助 新生 适应 中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12-0095-02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教育、学习、生活,这是时下许多小学毕业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初一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这个时期教育的成败关乎到学生一生的成败。初一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尚不熟悉。新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怎样才能迅速度过磨合期?怎样才能迅速适应初中生活?这都是初一年级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一、明白小学初中差异
1 心理方面:与小学相比,初一学生有着自己新的心理特点。要求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不能再像小学那样喜欢依随于老师和家长的周围,而是逐渐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希望师长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家庭中,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有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桌。家长们也开始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甚至与家长公开顶撞,他们的自主意识往往与家长的管教发生矛盾。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活动能量大和认识水平低的矛盾。有时候,他们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有时固执己见,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他们往往把谦虚与拘谨等同,把粗暴与冒险当作勇敢,甚至把在课堂上顶撞或戏弄老师当作勇敢。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在安排各项活动时,一方面不能包办代替,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因为事实上初一学生无论在经济上、思想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还不能完全独立,离不开成人的督促和检查。善于处理初一学生独立性发展与父母管教的矛盾是很重要的。家长和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不能放弃指导和督促。
2 学习方面:初中学科增加,教学内容加深,知识抽象化,老师讲课不像小学老师讲课那样直观形象和详细,而是比较注重系统讲授,要求学生进行较抽象的思维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孩子往往因为主动性差,思维方法跟不上而形成学习上的滑坡。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的教育,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注意引导并督促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前须认真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好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并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课后要认真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完成当天的作业。其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要完整,教育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事实证明,进入中学高年级后,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3 生活方面:小学生都是早晨上学晚上回家,初中则是一周一放学,生活很不习惯。这就要求家长事先给自己的孩子讲清楚,老师要给学生以关爱,要让学生感到在校像在家一样,有家的温馨,不让学生有思家的想法。还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他们用集体生活准则来约束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狠抓学生养成教育
每当接上初一新生后,我总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学生刚上初一,心理素质还停留在小学。各方面习惯都有待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总是先从守时和打扫卫生两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比方说,我为了培养学生早起守时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学生按时起床。我清楚现在的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或者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在家很少干或者不干家务。因而我总是在卫生区或教室里陪着他们并随时指导他们怎么搞卫生,怎么打扫死角,甚至怎样拿笤帚。一个月的时间,我从没间断,有时候真的感觉很累,曾想过对学生放松一点,也好让自己轻松一下。但我心里明白,在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前,我的一念之差或一丝妇人之仁,都将意味着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记得那个时候我都是6:30到教室并细心地记下按时或提前到的同学,并适时地对早到的学生给予表扬,与其说是当班主任的一项必做的工作,不如说是我在用心体验学生的成长。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纠正学生的生活习惯外,为了便于观察学生发现问题,自习课我都在教室。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对特殊学生了解和强化课堂纪律。学生刚升初中,没有一段时间的“守堂”,学生的坏习惯很难消除。我认为开学这段时间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再稍稍强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实际上是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纪律上的转型。
三、指导正确学习方法
在初中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与小学不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讲求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课堂的知识点发散、拓展到课外去。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跟不上,一下子很难适应。出现成绩下滑是很正常的,这需要一个磨合期。家长和老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根据初中教学的特点,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探索、思考,及时预习、复习课堂知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各阶段的学习计划。
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由于新生年龄较小,有来自不同的学校,其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际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难免在磨合期产生一些冲突。如不能及时对突发事件加以处理,便会使学生产生班纪不强的感觉,从而使违纪学生产生侥幸的心理以至于优良班风难以形成,为班级各项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一旦班主任跟班就可以对班级突发事件作出及时而公正的处理,对违纪同学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向引导,使新同学明白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从而使他们养成互让互谅的好习惯,使他们的关系更为融洽。
为了改变一些差生不交作业的坏习惯,培养他们学习的好品质,更想让学生明白:一个学生必须得完成作业。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我常在办公室陪不做作业的学生到晚上七、八点左右,不是我没事干,也不是我不想早点回家歇息,更不是为了制裁学生!我是不想看着自己的学生带着没完成作业又怕挨科任老师批评的沉重心情走进教室,在科任老师不快的目光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上课。我希望我的学生每天都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最令我欣喜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交作业也正常了。虽然偶尔有不按时交的情况,但总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五、要求师长率先垂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诉教育工作者,要重德,要修其身。教师工作就是一种人格育人格的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博学的知识,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是他各方面的亮丽风采。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有一定的道理。比方说,我班学生没有一个带首饰和穿奇装异服的。不是我班学生与生俱来的不爱美,也不是学生不喜欢这些东西。我常告诫学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定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定要明确。我还让学生监督我的一言一行:要求他们做到的,我必须先要做到。让我的学生时时刻刻拿我做比照。因此,我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提升了自己的品味,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文思)
关键词 如何帮助 新生 适应 中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12-0095-02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教育、学习、生活,这是时下许多小学毕业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初一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这个时期教育的成败关乎到学生一生的成败。初一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尚不熟悉。新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怎样才能迅速度过磨合期?怎样才能迅速适应初中生活?这都是初一年级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一、明白小学初中差异
1 心理方面:与小学相比,初一学生有着自己新的心理特点。要求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不能再像小学那样喜欢依随于老师和家长的周围,而是逐渐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希望师长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家庭中,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有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桌。家长们也开始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甚至与家长公开顶撞,他们的自主意识往往与家长的管教发生矛盾。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活动能量大和认识水平低的矛盾。有时候,他们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有时固执己见,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他们往往把谦虚与拘谨等同,把粗暴与冒险当作勇敢,甚至把在课堂上顶撞或戏弄老师当作勇敢。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在安排各项活动时,一方面不能包办代替,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因为事实上初一学生无论在经济上、思想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还不能完全独立,离不开成人的督促和检查。善于处理初一学生独立性发展与父母管教的矛盾是很重要的。家长和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不能放弃指导和督促。
2 学习方面:初中学科增加,教学内容加深,知识抽象化,老师讲课不像小学老师讲课那样直观形象和详细,而是比较注重系统讲授,要求学生进行较抽象的思维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孩子往往因为主动性差,思维方法跟不上而形成学习上的滑坡。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的教育,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注意引导并督促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前须认真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好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并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课后要认真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完成当天的作业。其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要完整,教育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事实证明,进入中学高年级后,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3 生活方面:小学生都是早晨上学晚上回家,初中则是一周一放学,生活很不习惯。这就要求家长事先给自己的孩子讲清楚,老师要给学生以关爱,要让学生感到在校像在家一样,有家的温馨,不让学生有思家的想法。还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他们用集体生活准则来约束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狠抓学生养成教育
每当接上初一新生后,我总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学生刚上初一,心理素质还停留在小学。各方面习惯都有待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总是先从守时和打扫卫生两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比方说,我为了培养学生早起守时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学生按时起床。我清楚现在的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或者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在家很少干或者不干家务。因而我总是在卫生区或教室里陪着他们并随时指导他们怎么搞卫生,怎么打扫死角,甚至怎样拿笤帚。一个月的时间,我从没间断,有时候真的感觉很累,曾想过对学生放松一点,也好让自己轻松一下。但我心里明白,在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前,我的一念之差或一丝妇人之仁,都将意味着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记得那个时候我都是6:30到教室并细心地记下按时或提前到的同学,并适时地对早到的学生给予表扬,与其说是当班主任的一项必做的工作,不如说是我在用心体验学生的成长。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纠正学生的生活习惯外,为了便于观察学生发现问题,自习课我都在教室。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对特殊学生了解和强化课堂纪律。学生刚升初中,没有一段时间的“守堂”,学生的坏习惯很难消除。我认为开学这段时间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再稍稍强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实际上是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纪律上的转型。
三、指导正确学习方法
在初中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与小学不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讲求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课堂的知识点发散、拓展到课外去。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跟不上,一下子很难适应。出现成绩下滑是很正常的,这需要一个磨合期。家长和老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根据初中教学的特点,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探索、思考,及时预习、复习课堂知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各阶段的学习计划。
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由于新生年龄较小,有来自不同的学校,其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际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难免在磨合期产生一些冲突。如不能及时对突发事件加以处理,便会使学生产生班纪不强的感觉,从而使违纪学生产生侥幸的心理以至于优良班风难以形成,为班级各项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一旦班主任跟班就可以对班级突发事件作出及时而公正的处理,对违纪同学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向引导,使新同学明白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从而使他们养成互让互谅的好习惯,使他们的关系更为融洽。
为了改变一些差生不交作业的坏习惯,培养他们学习的好品质,更想让学生明白:一个学生必须得完成作业。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我常在办公室陪不做作业的学生到晚上七、八点左右,不是我没事干,也不是我不想早点回家歇息,更不是为了制裁学生!我是不想看着自己的学生带着没完成作业又怕挨科任老师批评的沉重心情走进教室,在科任老师不快的目光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上课。我希望我的学生每天都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最令我欣喜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交作业也正常了。虽然偶尔有不按时交的情况,但总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五、要求师长率先垂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诉教育工作者,要重德,要修其身。教师工作就是一种人格育人格的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博学的知识,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是他各方面的亮丽风采。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有一定的道理。比方说,我班学生没有一个带首饰和穿奇装异服的。不是我班学生与生俱来的不爱美,也不是学生不喜欢这些东西。我常告诫学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定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定要明确。我还让学生监督我的一言一行:要求他们做到的,我必须先要做到。让我的学生时时刻刻拿我做比照。因此,我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提升了自己的品味,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