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历史变迁和人文变迁的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的作用。21世纪以来,诸多优秀人文纪录片作品以其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象,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肩负着诠释现实、体现人文精神、反映当代人生活最真实面貌的时代使命。该文通过研究并实际拍摄创作出人文电视纪录片《纸鸢记》,以期为高校学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从事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及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人文电视纪录片;创作;摄制;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 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 (a)-0000-00
人文纪录片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它以其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和平实、传奇的社会故事,彰显了独特的人文景象。人文纪录片源自于生活,是以人的生活及其社会背景为拍摄主体,从小切口入手,着眼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从而透视出人生的大哲理。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纸鸢记》创作为例,谈谈对人文电视记录片创作的探索与思考。
1人文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1.1反映社会现实 展现平民生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热播并受到广大观众青睐以来,如今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平民化视角的选题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追捧。广大纪录片创作者将选题的重心放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上,着力在片中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细腻的情感与平凡的故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美食引出卓玛妈妈、圣武茂荣兄弟等平凡人的故事。
“人文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现实有天然的贴近性,它所展现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是社会里的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际遇、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像记录。” 如纪录片《幼儿园》,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细微言行举止来表现其内心的感受,从生活中细节入手,用精致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孩子们在现实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极大不同,从而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1.2传递人文情怀 彰显人文精神
通常在纪录片创作中,非常重视纪实风格的体现。随着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与盛行,人文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纪录片《徽州》,就是从人文视角出发,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生存状态,描绘了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繁华和文化繁荣的景观,再现了徽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揭示了徽州内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再如纪录片《筑梦2008》,以非常平实的人文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为了心中的信念和祖国的荣誉,努力追逐梦想,直至实现梦想,真正将其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到影像世界中去。
2浅谈如何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
2.1从人本理念出发确立纪录片选题
“纪录片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以富于人文关怀的情致,或审视社会、批判现实,或再现真实、交流文化,或传递善美、陶冶性情,或表现趣味、愉悦大众。”
电视纪录片《纸鸢记》立足于小学生课余生活,围绕七八岁孩子成长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深入调研,使得我们这部人文纪录片的主题选材真正做到扎根于现实生活,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像张以庆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时,开始想拍一部反映儿童天真无邪主题的片子,但是拍摄时发现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拍摄过程中,及时将主题变换为“表现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束缚”。这便是立足于生活实际,从人本理念确立选题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文纪录片深深地打动并感染观众。
2.2重视被采访者的引导交流工作
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随机应变、把握时机引导好被采访者是十分重要的,从而能让被采访者紧密围绕相关主题及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如人文纪录片《纸鸢记》在拍摄过程中,有大量父母和孩子接受采访的画面。对于孩子父母的采访,我们只需通过整理好问题提纲,适时提出问题就可以了。而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通过拉近距离营造氛围,把握孩子们的性格和喜好,以朋友的姿态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循循善诱,亲切地与之交谈,把握其情绪,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时机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纪录片的采访服务。
2.3综合发挥好解说词和配音的功能
一部完整的人文纪录片包含拍摄画面、同期声采访、解说词等方面,部分纪录片还伴有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如在《纸鸢记》这部纪录片中,每个孩子出场时,通过解说词交代他们的姓名、年龄和正在做的事。再如,当片中爸爸带孩子出门演出时,我们无法将演出及其前后的整体过程都剪辑到正片中去,但我们通过解说词,以寥寥几句插入到纪录片情节叙述之中,有效地缩短了纪录片情节叙事和人物思想情感体验过程。如“迷人的三月,醉人的春風,在这个最适合放飞的日子里,乐乐无拘无束的奔跑着、嬉笑着”这句解说词,就足以反映出孩子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我们还非常重视这部人文纪录片的配音工作。如我们的这部“关爱儿童成长”的教育题材人文纪录片《纸鸢记》,因创作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故而在配音中趋向于童趣化的配音风格,使之更加趋向于生活化、通俗化、口语化。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其解说节奏、韵味、语音、语调等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适合纪录片风格的配音,对于一部人文纪录片来说往往是点睛之笔。
3 对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相关探究与思考
3.1形式要“好看”,内容要“耐看”
随着人文纪录片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纪录片越发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以纪录片《城市之光》为例,特写镜头的运用、色彩构成的巧妙设计、三维动画有力地锁住观众的目光,形式上做到了“好看”。但在震撼观者视觉的同时,不能丧失人文纪录片的本“真”。
“人文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它的主题首先是人。纪录片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因此,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为此,人文纪录片工作者应当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要做到形式上的“好看”,还要做到内容上的“耐看”。
3.2 关于对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相关反思
当前,我国人文纪录片的题材可谓不胜枚举,但是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反思之后不难发现,在纪录片创作中,不能误解平民化视角的内在含义,不能为了满足大众口味,将其创作理念娱乐化和低俗化,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从而而使得纪录片失去原有的内在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文记录片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记录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正如阿兰.罗森萨尔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导言中说,“记录片应该被当做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应该是纪录片在创作所应体现的一个重要品质。因此我们在运用平民化视角去创作人文电视纪录片时,要有一种关怀人性、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捕捉日常生活中具有平凡价值的点点滴滴,使之有效传递出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
4 结语
人文纪录片立足于“人文关怀精神”,瞄准当下的现实,关注人们的生活、情感和追求,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因此,作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使命,立足当下,及时记录属于当代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切实发现时代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洞悉生活中所蕴藏的哲理,从而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人文纪录片的形式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吕新雨.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
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陈霖,曾一果,高峰,周亚平.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人文电视纪录片;创作;摄制;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 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 (a)-0000-00
人文纪录片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它以其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和平实、传奇的社会故事,彰显了独特的人文景象。人文纪录片源自于生活,是以人的生活及其社会背景为拍摄主体,从小切口入手,着眼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从而透视出人生的大哲理。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纸鸢记》创作为例,谈谈对人文电视记录片创作的探索与思考。
1人文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1.1反映社会现实 展现平民生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热播并受到广大观众青睐以来,如今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平民化视角的选题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追捧。广大纪录片创作者将选题的重心放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上,着力在片中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细腻的情感与平凡的故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美食引出卓玛妈妈、圣武茂荣兄弟等平凡人的故事。
“人文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现实有天然的贴近性,它所展现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是社会里的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际遇、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像记录。” 如纪录片《幼儿园》,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细微言行举止来表现其内心的感受,从生活中细节入手,用精致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孩子们在现实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极大不同,从而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1.2传递人文情怀 彰显人文精神
通常在纪录片创作中,非常重视纪实风格的体现。随着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与盛行,人文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纪录片《徽州》,就是从人文视角出发,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生存状态,描绘了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繁华和文化繁荣的景观,再现了徽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揭示了徽州内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再如纪录片《筑梦2008》,以非常平实的人文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为了心中的信念和祖国的荣誉,努力追逐梦想,直至实现梦想,真正将其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到影像世界中去。
2浅谈如何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
2.1从人本理念出发确立纪录片选题
“纪录片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以富于人文关怀的情致,或审视社会、批判现实,或再现真实、交流文化,或传递善美、陶冶性情,或表现趣味、愉悦大众。”
电视纪录片《纸鸢记》立足于小学生课余生活,围绕七八岁孩子成长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深入调研,使得我们这部人文纪录片的主题选材真正做到扎根于现实生活,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像张以庆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时,开始想拍一部反映儿童天真无邪主题的片子,但是拍摄时发现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拍摄过程中,及时将主题变换为“表现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束缚”。这便是立足于生活实际,从人本理念确立选题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文纪录片深深地打动并感染观众。
2.2重视被采访者的引导交流工作
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随机应变、把握时机引导好被采访者是十分重要的,从而能让被采访者紧密围绕相关主题及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如人文纪录片《纸鸢记》在拍摄过程中,有大量父母和孩子接受采访的画面。对于孩子父母的采访,我们只需通过整理好问题提纲,适时提出问题就可以了。而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通过拉近距离营造氛围,把握孩子们的性格和喜好,以朋友的姿态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循循善诱,亲切地与之交谈,把握其情绪,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时机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纪录片的采访服务。
2.3综合发挥好解说词和配音的功能
一部完整的人文纪录片包含拍摄画面、同期声采访、解说词等方面,部分纪录片还伴有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如在《纸鸢记》这部纪录片中,每个孩子出场时,通过解说词交代他们的姓名、年龄和正在做的事。再如,当片中爸爸带孩子出门演出时,我们无法将演出及其前后的整体过程都剪辑到正片中去,但我们通过解说词,以寥寥几句插入到纪录片情节叙述之中,有效地缩短了纪录片情节叙事和人物思想情感体验过程。如“迷人的三月,醉人的春風,在这个最适合放飞的日子里,乐乐无拘无束的奔跑着、嬉笑着”这句解说词,就足以反映出孩子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我们还非常重视这部人文纪录片的配音工作。如我们的这部“关爱儿童成长”的教育题材人文纪录片《纸鸢记》,因创作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故而在配音中趋向于童趣化的配音风格,使之更加趋向于生活化、通俗化、口语化。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其解说节奏、韵味、语音、语调等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适合纪录片风格的配音,对于一部人文纪录片来说往往是点睛之笔。
3 对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相关探究与思考
3.1形式要“好看”,内容要“耐看”
随着人文纪录片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纪录片越发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以纪录片《城市之光》为例,特写镜头的运用、色彩构成的巧妙设计、三维动画有力地锁住观众的目光,形式上做到了“好看”。但在震撼观者视觉的同时,不能丧失人文纪录片的本“真”。
“人文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它的主题首先是人。纪录片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因此,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为此,人文纪录片工作者应当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要做到形式上的“好看”,还要做到内容上的“耐看”。
3.2 关于对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相关反思
当前,我国人文纪录片的题材可谓不胜枚举,但是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反思之后不难发现,在纪录片创作中,不能误解平民化视角的内在含义,不能为了满足大众口味,将其创作理念娱乐化和低俗化,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从而而使得纪录片失去原有的内在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文记录片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记录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正如阿兰.罗森萨尔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导言中说,“记录片应该被当做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应该是纪录片在创作所应体现的一个重要品质。因此我们在运用平民化视角去创作人文电视纪录片时,要有一种关怀人性、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捕捉日常生活中具有平凡价值的点点滴滴,使之有效传递出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
4 结语
人文纪录片立足于“人文关怀精神”,瞄准当下的现实,关注人们的生活、情感和追求,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因此,作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使命,立足当下,及时记录属于当代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切实发现时代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洞悉生活中所蕴藏的哲理,从而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人文纪录片的形式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吕新雨.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
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陈霖,曾一果,高峰,周亚平.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