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在不少人印象中,马鞍山这座钢铁城市,到处浓烟滚滚,机声轰鸣。其实,那早就是历史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这里已经变成一座半城钢铁半城诗的全国文明城市,碧水蓝天,鲜花盛开,到处诗声朗朗,笑语喧哗。马鞍山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钢铁是这座城市的根本,诗歌是这座城市的风景,这里被誉为当代中国诗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获得解放的马鞍山人以炉火一样的热情,结棚为营,餐风露宿,在荒芜的马鞍山下炼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按当时布局,国家只要求马鞍山建的铁厂成为上海冶金的基地,产品全部供应上海。
马鞍山人不甘心,立志要把铁厂发展为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这种“犯上”之举遭到当时的工业部严肃批评,指定马鞍山只能炼铁。就在这时,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来这里视察,高瞻远瞩地提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领袖的论断为马鞍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一匹钢铁骏马从这里开始飞腾,一座新型的钢铁城市在这里拔地而起。
曾几何时,中国人因为没有自己的车轮轮箍而伤透了脑筋,国家考虑再三,打算在鞍钢、包头等地建一座这样的工厂。谁也没想到,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一锤定音,将车轮轮箍厂定在马钢——马钢人敢想敢干的精神感动了小平同志。
很快,这里先后建成了中国第一高速线材厂,中国第一条“H”型钢铁生产线。“十五”期间,马钢人抓住机遇,启动了热轧薄板工程,一举创造出惊人的马钢速度。
就这样,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矿到铁,从铁到钢,从钢到材,实现了不断飞跃,成了具备一千万吨钢配套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就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钢铁战线喜讯频传时,马鞍山人忽然感到这里除了钢铁似乎少了些什么。
离市区不远有个采石矶,相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捉月跳江的地方。那里有座太白楼,迎门有一座李白塑像。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有人竟说李白是封建代表人物,七手八脚把塑像抬到当年李白跳江的岩石上,扑通扔进了大江。当地人称这是李白二次投江。江水在脚下呜咽,诉说着诗人心中的不平。
历史的车轮终于碾碎漫漫的长夜,明媚的阳光又重新普照大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马鞍山人和全国人民一样,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开始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把目光转向1300年前,因为城市濒临大江南岸,交通便利,诗仙李白曾多次流连往返于此,采石、当涂都留下他的足迹,还在这里写下五十多首诗歌。山上的青竹,河中的游鱼,采莲的姑娘,酿酒的老翁,落日、黄花、白帆、沙鸥,都融入他的诗行。人们这才忆起,家喻户晓的《望天门山》是诗人在这里一挥而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诗人!李白能为一座城市写下如此之多的诗歌是任何地方找不到的。
这是诗仙的馈赠,是城市的财富,是百姓的骄傲。在郭沬若先生的指导下,马鞍山人在七十年代就开始重新塑造了李白的形象。在当年李白被人强行抬走的地方,一个潇洒自若的李白塑像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似乎在漫步,好象在呤诗,更像在引领这座城市的人们吟诵着一首又一首美丽动人的新诗。
一场关于城市定位的大讨论在这里展开了,有人说这里应该是钢铁城市,有人说应该是诗歌的城市,也有人因为这里开办了几家颇具规模的洗浴中心,提出就叫“浴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还记得,在城市差点把李白忘却的时候,一位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诗人伊腾桂一带着全家十八口,风尘仆仆赶到这里,饱含泪水诉说着当年途经采石矶的江面时,是怎样跪在船头向诗人忏悔,发誓今后一定来拜望李白,今天终于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人们还记得,一个来自美国姑娘为了追寻诗仙,竟然背着睡袋,从四川一路走来,在李白长眠的大青山陪伴诗魂多日,不忍离去。
人们更记得,一位满头银发的台湾作家写了一辈子李白,却没有机会来看过诗仙。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天里,他忘记自己是个癌症患者,坚持飘洋过海来到李白墓园,未曾开口,竟昏倒在李白的墓碑前。
远在天涯的友人如此敬重诗仙,我们怎能忘记他呢!人们欣喜地看到,在马鞍山,无论是在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还是在地头忙碌的农民,无论白发苍颜的老人还是呀呀学语的孩子,谁都会因为能背诵几首李白诗歌而引以为荣,谁都会因为诗仙把家乡定终老之地而无比自豪。
早在二十年前,马鞍山人就举办起一年一度的呤诗节,不仅呤诗,也搭起一座座为海内外客商提供投资的平台。到了2005年,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这里举办,宏伟的盛典把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赫然推到世界面前。
李白不仅带领这座城市的人民吟诗歌唱,还能把远方的客商招进门来。在一些客商没找到合适的投资地点而举棋不定时,热情的马鞍山人就会带着他沿着李白走过的路转一转,看一看,微笑着告诉他们,当年,诗仙李白都能把生命的归宿定在这里,说明这里是多么美好风水宝地。来吧,我们欢迎你,诗仙在等着你!一句滚烫的话,让远方朋友怦然心动,于是下定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激动喜悦之余,人们参照李白诗歌中的描绘重整家乡的山河。“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这天然的造化为马鞍山人改造城市提供了极好的基础。植树造林,疏通河道,净化湖水,治理污染。即使是在管道纵横,热气腾腾的工厂区内,也让鲜花与钢花一起盛开,让工厂像春天一样温馨。鸽子在空中飞翔,炉台上养起了金鱼,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告诉世界,生活在这里感觉真好。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马鞍山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爱环保模范城市、国际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十几块金牌。这些亮闪闪的金牌折射出李白诗歌的光辉,凝聚着几代人为这座城市奋战的汗水和心血,标志着这座城市不断向着理想的高度攀登。
钢铁让这座城市有了现代重工业的厚重与坚实,李白则让这座城市有了一份传承千年的飘逸和轻灵,诗歌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丰盈多彩。以钢铁立市,以诗歌推动文明。一黑一白,一钢一柔,构成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现代都市二重唱。
李白是这座城市的永久市民,诗歌是这座城市的最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