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0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5例行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8例,女197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30~88岁。根据不同肿瘤分期施行相应手术。术后根据化疗指征施行辅助治疗。观察指标:(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②术后辅助治疗。(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以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5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超声、CT、MRI检查诊断率分别为84.06%(174/207)、85.71%(168/196)、63.11%(65/10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CA19-9、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55.34%(145/262)、48.06%(124/258)、46.15%(126/273)。(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305例患者均行胆囊癌根治术,其手术方式为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145例,肝楔形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61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55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11例,右半肝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9例,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Tis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3例,肝ⅣB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D2淋巴结清扫术、肝ⅣB段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清扫+胃或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右前叶切除+胃部分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肝右前叶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肝右三叶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各1例。94例患者为意外胆囊癌,其中78例为外院发现至笔者单位行补救手术。2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胆汁漏11例,肺部感染8例,腹腔出血2例。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②术后辅助治疗:26例患者行术后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奥沙利铂12例,吉西他滨+替吉奥7例,吉西他滨+顺铂6例,奥沙利铂+替吉奥1例。(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305例患者术后病理学分型:单纯腺癌257例,腺癌合并鳞癌23例,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癌6例,黏液腺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癌合并黏液样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2例,腺癌合并肉瘤样癌1例,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1例。305例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37例,中分化130例,低分化121例,分化程度不详17例。305例患者中,血管侵犯16例,神经侵犯32例。30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枚(0~9枚),其中121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淋巴结转移26例)。305例患者TNM分期:0期7例,Ⅰ期18例,Ⅱ期13例,ⅢA期137例,ⅢB期57例,ⅣA期11例,ⅣB期62例。(4)随访情况:305例患者中,245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0个月(6.0~70.0个月),生存时间为29.5个月(0.5~69.9个月),1、3年生存率为71.6%、45.8%。随访期间122例患者因肿瘤相关原因死亡。(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病理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肝脏侵犯、血管侵犯、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术后化疗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χ2=10.26,3.96,45.89,34.64,12.75,27.05,35.09,39.44,4.4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0,1.71,1.46,95%可信区间为1.34~2.70,1.15~2.52,1.17~1.82,P<0.05),而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35,95%可信区间为0.15~0.82,P<0.05)。

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应常规进行D2淋巴结清扫,患者疗效满意;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通关藤总皂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常规培养的HepG2细胞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通关藤苷A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14、0.29、0.58、1.15、2.13 mg/ml)的通关藤总皂苷溶液处理,通关藤苷A对照组加入通关藤苷A 1.0 mg/ml处理,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通关藤总皂苷对HpeG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用倒
近年来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尤其是呼肠孤病毒,可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损害正常机体组织,超过80%的肿瘤细胞对呼肠孤病毒感染敏感。呼肠孤病毒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来实现其抗肿瘤活性,同时呼肠孤病毒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远超过单药治疗的效果,并且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未来肿瘤的新型高效治疗有重大意义。
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联合FLOT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免疫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LOT方案,观察组在FLOT方案基础上联用脾多肽注射液。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25/30)比70.0%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8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在各年龄组中均可发病,肿瘤好发于腮腺,生长缓慢,预后较好。肿瘤直径0.4~5 cm,边界清,包膜不明显,部分为实性,部分为囊性,灰白色。腺泡样细胞构成实体型及微囊型21例,乳头状囊样型3例,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丝裂霉素治疗皮下肝癌H22荷瘤小鼠和腹腔H22荷瘤小鼠的增敏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皮下荷瘤组和腹腔荷瘤组,每组各15只;两组小鼠再各分为3个亚组:模型组、丝裂霉素组、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每个亚组5只。给药前1 d,将小鼠腹腔培养获得的H22细胞密度调整至5×106/ml,皮下荷瘤组小鼠右侧腋下接种H22细胞,腹腔荷瘤组小鼠腹腔接种H22细胞,0.2 ml/只。接种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联合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胃癌患者100例为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EA、CA72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ALAT1相对表达量。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
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进展期胃癌的基本治疗策略。目前临床上采取手术+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肿瘤较大、浸润层次较深的临床Ⅲ期及以上的患者,新辅助化疗可以达到降期并提高R0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有关新辅助化疗的方案选择、最佳疗程等方面并未达成共识。在安全性、疗效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新辅助治疗的疗效预测也并不明确。文章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儿童MDS发病率低,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乃至分子生物学上与成年人MDS有很大差异,且有某些独特生物学特点,临床诊治难度较大。文章就儿童MDS诊断新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评价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1例晚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28~80岁。患者行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取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和阿帕替尼靶向药物治疗。观
随着数字医学新时代的来临,一系列数字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出现对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笔者团队近15年来应用数字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技术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对相关数字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技术在胆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笔者将深入探讨以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手术、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腹部手术导航、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