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照片的回忆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李龙太是河南省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年仅11岁的李龙太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县林移村(这村人全是从林县逃荒来的)。那时,上党地区到处都传唱着“太行山高,漳河水长,李顺达美名天下扬”。李龙太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并得知李顺达也是林县人。1955年,在晋东南地区召开的一个农村干部座谈会上,他终于认识了李顺达。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交往。
  那年秋后,李龙太去西沟参观,李顺达领上他满村转。在老西沟三岔口,李龙太见这条老沟又向外叉出两支,李顺达原来住过的那孔窑洞就在这三沟交汇处,便说这里的风水好。李顺达说:“要不是解放,风水再好我也是个要饭的。”从老西沟出来回到李顺达家(他家后来从老沟搬到了申纪兰住的那个小村子——砂地上),李顺达拿出个红包裹来让李龙太看,那是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给他的“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这奖章全国只颁了4枚,他和川底的郭玉恩各得1枚。奖章用1两黄金制成,按当时1斤黄金6万元的价格计,就值6000元,这在当时是个大数字。李顺达平时舍不得戴,怕弄丢了,只有开大会时才戴。这次他拿出来让小老乡开开眼。
  李顺达也去过林移好几次,每次去了他都要去社员家里看看缸里有没有米面,炕上的铺盖厚不厚。看罢他就会对李龙太说:“山西没亏待咱。”有次他来了,李龙太拿出林移产的苹果让他吃,他问一棵树上能结多少。李龙太说结几百斤吧!李顺达听了就把拿起的果子又放下了,说:“不吃了,不吃了,产量比西沟差远了,我吃了你们吃甚。”
  1958年12月,李顺达、李龙太参加了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群英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李顺达被选进大会主席团,坐在台上。参加“群英会”的总共有6000人,大会给每人都发了一支“英雄”牌钢笔,笔上印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留念”几个字。一天傍晚散会后,李顺达叫上李龙太去街上转转。二人来到“天桥商场”,商场里有个刻字的,李顺达就想在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刻字的拿出张纸来,让他写上姓名,李顺达就写了。刻字的见纸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李顺达”三个字,就问:“你是哪的?”李顺达说是“山西的”。对方又问是“山西哪个地方的”?李顺达回答说是“西沟的”。刻字的听了,一把抓住李顺达的手说:“你就是劳动英雄李顺达?”这一喊不得了,周围的人都围了上来,争着抢着要跟李顺达握手。最后两人费了好大劲,才从人群里挣脱出来。
  1968年11月,晋东南地区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西沟召开。说是学“毛著”会,其实就是劳模会。那时候正大学“毛著”,开哪个会也要和学“毛著”结合起来。平顺县西沟的李顺达、申纪兰(女),长治县林移的李龙太,晋城浪井村的韩和尚、晓庄村的王翠翠(女)等劳模都参加了这个会。一些宣讲毛泽东思想的年轻人如秦来英(女)、张爱武(女)等也参加了这会。大会在西沟接待站开了好几天。李顺达在会上讲话,他说:“毛主席都给咱想好了,他怎说咱就怎做吧!错不了。”
  大会期间,李顺达还抽空看了看各位劳模,他握着李龙太的手说:“大本事咱没呐,咱就操心栽好咱的树、种好咱的地吧!”
  


  图为1968年11月在西沟召开学“毛著”会时李顺达同大家的合影。前排左起为李龙太、李顺达、申纪兰
  
  那时正提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上午开会,下午就去劳动。李顺达、申纪兰和大家来到西沟的一面山坡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松树,大概有一万多亩。大家用镰刀在石头间隙刮出一条缝,把松籽填进去,再用土埋住,以防鸟雀把籽叼吃了。有时连刮好几次,都见不到一点儿土。可李顺达硬是让石头上长出了树。天快黑时,晋东南地区“革命大批判”组的同志来报道这次会了,李顺达就招呼大家聚到一块照了张像。他们胸前都戴着毛主席像章,手里拿着《语录》本。那年李顺达53岁,申纪兰39岁。
  30年后,作家赵瑜的《内陆九三》摄制组专程来到林移,把李龙太和这张照片摄进了节目里。
  
  二
  
  1964年山西省召开劳模大会,请陈永贵在太原“长风剧院”做报告。李龙太坐在台下静静地听。陈永贵讲话不照稿子,却说得很风趣。当他讲到1963年大水把大寨冲得房倒、窑塌、地毁时,幽默地说这是卖豆腐的置下了河滩地——浆里来,水里去。参加会议的人听了都笑了,陈永贵也笑,会场气氛很活跃。
  李龙太没想到陈永贵也能来林移转一圈。
  那是1971年3月底的一天,那天天气很冷,还刮着风。李龙太刚吃罢早饭,就听说陈永贵来了,他赶紧往外走,等来到大队,见陈永贵和李顺达已经从小汽车上下来了。李顺达介绍说:“这是李龙太。”李龙太见陈永贵满脸堆笑,穿着对襟大棉袄,还系个白手巾,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陈永贵见大队院里垛着一摞摞玉茭,就拿起个棒子反复看,问是什么种子,还问是旱地产的还是水浇地产的。农业劳模对农作物特别钟情。那几年林移的林业很出名,国务院在全国树立的“三队一县”的林业模范,其中就有林移大队(另外两队是山西平顺县西沟大队,辽宁赤峰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东方红大队,一县是河南鄢陵县)。陈永贵在村里村外看了好长时间,他问:“这里的树怎长得这样好?”李龙太说:“这地方原来是个水泊,很适合种树。”陈永贵说:“关键还是靠人的思想,西沟没土没水,不是也长出了大树。”
  


  陈永贵、李顺达参观林移时的情景
  
  陈永贵还对林移的村政规划产生了兴趣。林移是个移民村,早在建设新村时,李龙太就做了整体规划。全村南北有5条大街,东西是3条大道,街道两旁一律是两层楼房,青砖蓝瓦。社员按一家一户居住,家家楼上楼下,电灯喇叭。院里有猪圈、茅厕,还能栽树种菜、养鸡喂鸭。街上种着垂柳、丁香,高乔低灌,干净整齐,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旺景象。陈永贵连着走了好几户社员家都说好。
  王成锁是林移村的一个小学教员。那时来林移参观的人很多,村里就买了台照相机,让王成锁学着照。那几天他刚会摆弄,就碰上陈永贵、李顺达来到了村小学校门口,于是这个不专业的摄影师就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让瞬间变成了永恒。
   (责编 卫清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