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26期的主题是“探讨英语高考改革第一考”,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主持人和嘉宾们针对英语学科的考试改革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包括新高考改革出现的背景、改革对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和测试的影响,特别是对2016年10月份浙江省刚刚结束的英语学考题型及其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谈及了首考的反馈以及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问题。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葛炳芳:各位老师大家好!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浙江省从2016年10月起实行英语高考的“一年两考”改革,即“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中,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同时,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也将作重大调整。新的英语高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標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而制定,又希望“能够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1)。而英语考试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5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供广大教师参考。
费胜昌:是的,刚刚过去的十月,浙江的2017届考生经历了新高考首考。
朱崇军:粗略看了一下浙江2016年10月的英语高考试题,基本和全国卷题型相近。个人很喜欢今年浙江高考英语试题的写作部分,真的有创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欲望。 40分的写作权重,说明更加重视英语应用能力(写作)的考查。
朱旭彬:第一考考下来,有人欢喜有人愁。我今年就是带高三课的老师,昨天刚刚知道学生的成绩。
费胜昌:学生们的成绩如何?与往年比有什么变化吗?
朱旭彬:学生们的成绩情况和原高考差不多,只是基础特别不好的同学立马就被筛选出来了。成绩处于中段的学生们较之前比差异不大,特别优秀的学生此次成绩还是很好。
葛炳芳:是的。这次考试引来了各方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受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的影响;第二,题型的变化“有点大”。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以及新高考改革对英语学科考试的影响
葛炳芳:先来聊聊此次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和大变化。
夏谷鸣:(1)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社会、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错综复杂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显得越来越关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学习主柱”,1998年经合组织研制的DeSeCo(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能力框架,都是对知识社会下的关键能力模型的研究。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现已是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随之对我国国民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和提高。现在国家正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从我们国情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终结性评价,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生源的一个主要途径,考试的要求、形式、难度等都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软实力紧密相关。原先我们对人才的理解和需求更多的是在于知识,所以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我们理想的人才模型。后来国家需要具备实际能力的人,综合运用能力就开始受到重视。而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能够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的人,于是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了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主题。那么高考也随着在不断地变化,近二十年的考试改革就反映在从重视知识考查到能力评价的变化过程中。同样,下一步的高考改革的方向理所当然的应该是研究如何考查人的素养。(2)英语学科的高考改革的另一个背景是语言观的多元性和语言教育的理念发展。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一门知识,学生学习语言就是掌握与语言有关的各种知识,如语法、词汇。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教育理念决定了考试也是围绕着语言知识展开的。语言是一种心理过程,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不断体验、实践语言。于是考试就开始注重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的内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形式离不开语言发展的环境,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处理、解决问题,做中学,语言评价就必须结合语境、结合生活。如今的英语学科高考很明显地发生了这类变化。三十多前的词语翻译、单词拼写等题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单项填空也受到了质疑。阅读、写作题型越来越受到重视。
朱旭彬:如今的英语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高考时你尽管“裸考”就行了!
葛炳芳:其实我们真心期待更多主观题的出现,减少选择题的题量。
费胜昌:因为主观题确实更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
葛炳芳:但课堂里耕耘的同行们,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感受——焦虑,该怎么“辅导”呢?他们怎么才能不被分数绑架呢? 2016年10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9版以《英语高考改革,风从何方来》为题,刊发了梅德明、陈新忠和夏谷鸣三位专家的文章《试题命制强化高考内容的育人导向》《引导教学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是学生能力考查的源头》。
梅德明教授提到:“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以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主要的文件,一是国务院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二是教育部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应聚焦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为依据。’‘要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理念确定命题导向。’”。 陳新忠老师谈到英语教育的重点时说道:“高考属于常模参照考试,高考在能力方面的考查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信息分析、思辨、论证论述等方面思维品质的检测。因此,英语高考试题已经更多走向运用和思维的考查。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师应把学生在高中整体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夏谷鸣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高考侧重考查学生什么能力?我们可以从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分析反映综合语言能力的五个层次:第一层,获取主旨和细节、推断语篇的深层意义以及正确、连贯表达;第二层,理解英语口语、理解英语的书面语、语言知识运用和书面表达;第三层,获取、处理、加工和传递信息;第四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第五层,综合语言语言能力。
高考英语学科的改革变化和首考的反馈
1.浙江省新高考英语学科试题的变化
葛炳芳:10月首考,考试说明的词汇量要求为3500词,而以往浙江省的要求是2800词。但此次词汇量的增加,并不等于试卷的难度加大。首考的题型其实变化不大,题型以及其分值分布情况如下:一是听力20道题30分,二是阅读理解题35分(阅读理解25分+七选五10分),三是语言运用题45分(完形填空30分+语篇型填空15分),四是写作40分(应用文写作15分+读后续写25分)。
费胜昌: 2016年6月与2016年10月的题型对比(见下页表1和表2)。2016年6月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听力使用PETS II 试题,提前单独考2次,分值30分。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大的是阅读的篇幅和写作的题型,听力部分的变化不大。
2.新高考英语首考之后的反馈和思考
朱旭彬:英语有两次高考机会,试题难度也不高,意味着其选拔功能减弱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真正沉下心来进行“英语教育”。输入的语法、词汇知识还需要创设很多的情景来让学生们进行输出。单选题取消之后,很多学校的英语练习里,单选题就完全消失了。阅读课不是summary就是读后续写,虽然很多专家都告诫千万不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在对学生大范围地进行这方面训练。正因为高考指挥棒的指示性太强,专家应该对高考的模式和题型不断做出改进,尽最大可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朱崇军:高考题型可以每年稳中有变,没有必要连续几年都一样。若每年都调整个别题型,老师们也许就能够围绕着高考展开全方位训练了。

葛炳芳:这是变与不变的平衡。其实高考的功能中,选拔是首要的,但如今教师们对高考的关注度,对中学教学的反拨作用有明显的夸大。当然,对于我们战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们来说,这无疑是好的。所以有时候还真是矛盾。
费胜昌: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题型推出后,好多老师反映学生没法教了,尤其是生源中下游的学校。我今天上午就专门针对这个话题在全市组织了一个“读写联动”的专题教研活动。
朱旭彬:集全国专家之大成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也需要静下心来研究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更需要教师舍得花时间在某些能综合培养这些能力的教学活动上(比如presentation活动,项目化作业)。当然,在频繁的考试的冲击下,在高利害的考试分数面前,在某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些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显得很奢侈,有时还会遭到指责。但是,教师应力排众难,竭尽所能确保按照教育的规律授课,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费胜昌:是的。我在参加完今天的教研活动后,也听到教师们纷纷讨论,觉得自己的想法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所以想要迎接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先要改变。
周瑜:浙江英语新高考对杭州的英语教师来说,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一年两考,其中第一次在十月份进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其次原先固有的复习模式(一轮、二轮)很难持续。不少学校都有赶教学进度,仓促应考的经历。因为十月的试题难度不大,很多问题被掩盖了。最值得研究的是从完成第一次考试到参加次年六月的考试,在这八个月的期间,我们该如何组织好英语教学?杭州的情况是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这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是为提高考分重复低层次的应试训练?还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标组织好后一阶段英语教学?
朱崇军:一年两考或多考,虽被很多专家推崇,但和高考的复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一样的,高考是选拔考试,切不可和学业水平的考试一样,一年多考。
周瑜:个人以为一年两考或多考,应该是等级制较好。一次考后让部分考生达成了目标,从而可选择其他课程来提高自己。
樊厚义:一年两考对教师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组织教学。
朱旭彬:我们打算该看小说还看小说,该看电影还看电影,加深词汇学习,加大词汇量。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练习照旧,对于很好的学生,为他们的自主招生加把力。
樊厚义:也就是做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吧。
费胜昌:你们的做法正是体现了教育厅所倡导的分层、分类教学。
葛炳芳:分层分类正是这一类课改需要认真思考对待的,不仅仅是英语教学。新的高考设计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无限的挑战。
夏谷鸣:高考改革的一个背景,或者说最直接得一个背景就是课程改革——实行分层选课走班制。现在我们面临新高考带来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困惑,而分层选课是现代学校的必须。
朱旭彬:我的认识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英语不宜分层。之前我们也尝试过在一个班级内分层教学,结果那个教英语水平很低的学生的老师真是每天愁眉苦脸,班级内部也没有引领性的人物。但在第一次高考后,或许可以考虑。 樊厚義:可是分层走班制在大班额背景下实在太难操作了。
朱旭彬:教育投入太少,要求又太高,最起码的师资都无法保障。
费胜昌: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实施起来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目前来说,好多学校在管理和教学安排上还处于混乱状态。
葛炳芳: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无法把高考的大方向改回到原来,那么,走班是必须的。如果只是形式上应付,那么,这个学校的管理就无法跟上形势,于教育理念,于应试,都是无益的。但是,实践层面上,各个学校正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费胜昌:这可能就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阶段。
朱旭彬:除了高一第一学期还算安稳,其他年级每个学期都有学考和选考,相对稳定的教学安排被打破了。部分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在疯狂地研究参加考试的策略。因此,一个科学的高考模式真的很重要。
费胜昌:高考背后的社会影响力是惊人的,尤其是当考试出现变化的时候。
3.探讨新高考中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新型写作模式
葛炳芳:我们来说说更加微观层面的读后续写吧。
费胜昌:这是读后续写第一次出现在高利害的高考试卷中。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刘庆思老师的观点,读后续写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外,还注重学生的内容构思和情节衔接的能力。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握短文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三是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阅卷时关注的角度:(1)与所给短文及段落开头语的衔接程度;(2)内容的丰富性和对所标出关键词语的应用情况;(3)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4)上下文的连贯性。
朱旭彬:读后续写这个题型在很大程度上能规避以往学生可以套用范文的风险,增强了试题的效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因为写作时需要承接已给文段的内容与文风,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上也势必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考查的能力:内容、逻辑与连贯、语言能力(口吻与风格、词汇与句型运用)、创造性思维、思想性。总的说来,续写要求“续”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叙述角度(常见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人物的特点、文风和思想。
费胜昌:在阅卷现场提供的读后续写评分标准如下:(1)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3)词数少于130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4)对于抄写所给材料原文,或者抄写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的原文情况的,若有一句或几句出自本人自己的语言,可适当给分;(5)无论抄试卷哪部分的内容,无论抄写顺序如何高明,只要没有自己的语言,不得分。
朱旭彬:不过以上评分标准没有按照记叙文的文体特色去评分。
费胜昌:评卷实践中出现的读后续写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基本要求不够规范,字数不达要求;两段的字数比例失调;关键词没有按照要求标识出来;随意分段;关键词应用到文中拼写错误;抄袭原文;文章结尾处标识出字数;时态与原文不一致。150字数的要求对于部分参加首考的考生来说还是有点不适应的。
(2)内容不合逻辑,缺乏合理的想象,与上文不连贯,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已提供材料与后续部分的逻辑,后续两段间的逻辑,后续开头语与后续语句间的逻辑。
(3)语法结构与词汇的丰富性、准确性不够。 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刻意追求运用高级、新颖、生僻的词汇,使用很多套句、短语,强迫性地运用从句,虚拟语气等语法结构,不考虑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符不符合。例如,有考生在10月份这次学考写作中使用 As far as she was concerned…这句话。
(4)脑洞大开,想象不合常理。部分考生的语言功底很好,文章连贯合逻辑,但是想象超出常理,价值观有争议,经常被阅卷老师认为是三评卷或者仲裁卷。
朱旭彬:我校英语组在研究基于文体特征的写作微技能教学,由施丽华老师牵头的写作教学参考书《如何写好清晰的段落——基于文体特点的高中英语写作》已出版。如果这个学生知道as far as sb. is concerned是常用于议论文中引出观点的,他就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关于记叙文读后续写的评价,我自己也创设了一份评价表,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年第10期,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A checklist
□ Have I included at least 5 of the given words and underlined them?
□ Does the writing follow the given sentences naturally?
□ Does the second paragraph follow the first logically?
□ Does the extended part convey a message or relate to a central idea already expressed or implied?
□ Are the details relevant and helpful in conveying my message?
□ Have I described people and things in a similar tone and style to the writer’s?
□ Have I employed specific words to make details vivid?
□ Have I used appropriate transitional words (like time indicators) to make the paragraph coherent? □ Have I used the simple past tense to narrate the story?
□ Have I used various but not too complex sentence patterns?
□ Have I avoided wordiness?
□ Are there any grammatical errors in tenses, plurals and verb forms?
葛炳芳:唐山市闫玉芹老师对本题型如何开展评价做了一些思考:“在阅读和欣赏同事和学生的作品时,觉得很难形成一个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难以做出量化的处理。由此,我联想到此题型的评阅判定,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解方式、创新模仿能力,对文章的结尾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评价者对不同的作品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阅卷机制是不是也会改革?目前的网上阅卷的二评是不是会改成三评或四评?从而使学生的最终得分更公正更客观?”看来她还是很关心评价的要素。
费胜昌:三评四评若真实操作起来估计有点难度,因为这样一来工作量就太大了。
周瑜:我对这次高考读后续写的内容持质疑态度,因为学生基本没这方面的体验,只能胡编乱造,对于阅卷老师来说也许也是初次体验,会造成有些高分作文根本不合常理的情况。
葛炳芳:或许这才是测试创造性思维?
周瑜:那要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葛炳芳:闫玉芹老师在她的题型启示随想中提到:“虽然我省还没有开始改革,但此题型的出现再一次引起我们注意听、说、读、写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续写的前文本的理解是这一题型的最关键部分,否则后面的续写就不会有任何形成思维的信息输入,也就谈不上输出了。大量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英语的应用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文章,沉淀思维,归纳信息,梳理脉络,转换思维,阅读的思維能力注定会迅速提升。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学习作品的内容、组织结构、体裁、写作手法等,而且能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中慢慢培养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扩大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然而,高中英语学科学习的课时和重视程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创设条件,如SSR阅读模式,激趣性阅读,利用有限的课时增加一节课外阅读课等等, 让学生尽可能地有多的机会去接触英语语言的输入信息。除了原味阅读的大量输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视文本的文章结构,写作风格,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功能等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减少语言输出时的汉式表达。”
费胜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适时开设专题教学:如文学类的短篇小说欣赏课,微小说仿写课。素材可以来源于网络的英语美文或英语原版小说,但要长短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坚持以故事类记叙文训练想象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周瑜:课标、教材、考试评价这三大力度都要往一处使。
朱旭彬:非常同意增加文学阅读。读后续写题型出来后,很多学校增加了文学阅读。我有一个关于关键词的疑问:2016年10月浙江高中英语第一考中,读后续写的10个关键词中不仅有名词,还有动词,如walked, climb,甚至还有短语to her great joy。我其实不是很明白出题者的用意,如果是显示文本用词特点的关键词,再在下文中使用是否与语言的多样性、词汇的丰富性有矛盾;如果是与主人公在森林中迷路事件相关的词汇,是否应该是名词较好,该“走”该“爬”还是“感到高兴”,续写的作者自己会决定。请各位专家解惑!
费胜昌:同意朱老师的困惑。提供动词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当然,个人认为关键词应该以名词为主。《考试说明》样卷中的读后续写题就提供了8个名词。
葛炳芳:也许是本文比较简单,划10个名词过多了?关键是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to one’s joy之类,这点与评分标准里希望考生语言多样化也矛盾。
朱旭彬:正是这个意思。又比如:描写性词汇在后文中再使用算不算词汇重复?个人觉得划10个关键词可以,应该是与事件相关的名词,但未必非得要在后文中用到。其实,该用的学生自然会用。
费胜昌:这10个关键词是值得商榷的。描写性词汇一般不适合作关键词,应该从人名、地名、与情节相关的名词去考虑。
周瑜:我认为是为阅卷考虑的。
葛炳芳:如果没有规定划线词,阅卷照样可以。我认为只是规则、难度要素的考虑罢了,这是适度控制的开放性写作还是适度开放的控制性写作呢?
朱旭彬:如果追求可控性,是否与该题型的初衷相违背了?
周瑜:个人觉得大规模的考试还是要有可控性。
费胜昌:这估计就是既想让考生跑起来,又怕考生跑太远跑丢了,所以放几根绳子拉住他们。
葛炳芳:这个题型等于说:放飞你的想象吧!10个划线词,等于一根线,拴住脖子——你别乱走,两句开头等于两根拴住两条腿的绳子——你得在这条路上走!
费胜昌:我们就拿此次读后续写的考题为例:
But no more helicopters came and it was da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 was daybreak when Jane woke u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这两句话就是为了规定考生的方向,或者说路径。
葛炳芳:这次考改其实还有一个题型——概要写作,只是这次没有考。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这两种形式在不同考次中不定期交替使用,共25分。题型1:读后续写。提供一段350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和所标示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题型2:概要写作。提供一篇350词以内的短文,要求考生基于该短文写出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
朱旭彬:关于概要写作,我有一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为什么40—80个词的概要写作可以和不少于130词的读后续写进行 “等价”(都是25分)替换?从其他省份同类型的考试来说,概要写作的分值都在10分左右。如上海高考新题型中的概要写作为10分(还没见过样题,不知要求和浙江卷是否一样)。再如,Cambridge IGCSE Examination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Paper 1& Paper 2)中, Paper 2(For Extended-Level students)提供一篇 500—600 词左右的阅读文章,要求学生围绕某个规定问题写一篇100词左右的summary,分值也是10分(其中内容6分,语言4分,并且明确提醒学生要点不超过6个)。敬请专家们解惑。
葛炳芳:我个人认为这60字的概要写作比读后续写难多了。当然两题型各有难处。只是难得不一样。
朱旭彬:难度是有的,但25分的分值有依据吗?
葛炳芳:概要写作对读懂、筛选信息、表达信息的要求相当高,还规定不可以直接用文中的语句。与续写相比,一个是读的时间长,续写则是构思的时间长;在语言能力要求方面,概要写作更高一些。
朱旭彬:如果文章简单,区分度不大。如果文章较难,区分度会很大。有的学生会找不到要点,很尴尬。很多国外的英语考试中,summary writing往往是放在阅读板块的,是为academic reading and writing做准备的一种写作。
周瑜:所以我觉得应该选择比较典型的文本。
葛炳芳:那這又是命题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费胜昌:个人感觉概要写作对评卷的要求更高,尺度更难把握,只是区分度不大。
朱旭彬:但可控性强,因为要点是确定的。比如每个要点给几分?要点写到了,但语言差的该给几分?
费胜昌:概要写作在我市还没有实践过,周老师,你们有尝试吗?
周瑜:我们测试过了。三评的量增加了一倍,因为教师的评价还是有别。
费胜昌:我担心的也是评卷时评判标准的把握问题。前两评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周瑜:关键是区分度的问题。这几次考试批阅下来,作文的区分度最差,信度也是。
费胜昌:是的,双评时的阈值比较难确定。
夏谷鸣:我特别关心“续写”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因为续写本身是非常开放的,只有评分细则才能帮助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现有能力,找到边界。所以,我认为评分细则的制订,可能比命题本身更重要。评分细则是续写的指向标。
英语学科的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葛炳芳: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新高考对课堂教学变革的影响。虽然高考涉及到听、读、写,以后可能还会有说;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热议读后续写,感受到写作所占比重之大,但是,阅读教学无疑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然后就是培养语篇分析能力、强化阅读过程、再进行读写微技能地训练,老师们要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费胜昌:单项填空题型已退出高考,但是部分老师对单选题还是念念不忘。个人认为,一定要让老师们树立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一定要以语篇为载体来操练学生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们可以立足单元和课文来编写语篇型专题练习,既能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也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人教版选修8 Unit 2 Cloning为例:
Cloning is a way of ______(make)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 Cloning has two______(majority) uses. Firstly, gardeners use it to produce plants. Secondly, it is ______(value)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 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______ the cloning of animals is more complicated. Although the task is difficult ______ (undertake), the ______(determin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______ with the birth of Dolly the sheep. However, the scientists were cast______ when news came ______Dolly suffered from the illnesses which were more appropriate ______ older animals. Dolly’s appearance raised a storm of ______(object) and had ______ great impact on the ______(medium). Governments became nervous and many _______(forbid) research into human cloning. Scientists still wonder_______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Keys:making; major; valuable; while; to undertake; determination; off; down; that; to; objections; a; media; forbade; whether.
夏谷鸣:我刚刚听了一节高三英语课,学生们不用教材,只用所谓的导学材料,其实就是一些练习题。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就孤零零地讲了五个词的意思和语法,虽然高考形式、内容和要求已经发生变化了,但是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反拨作用不明显,许多老师还死守知识为核心的阶段。
周瑜: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
朱旭彬:无论是读后续写还是概要写作,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能“读得准”“读得深”“写得好”才能去教学生。就读后续写而言,因为是记叙文,教师自己的词汇量和文学功底过硬才能写得生动、写得美。就概要写作来说,教师自身要能理清文本的框架、写作目的、写作手段,能分得清main points, sub-points, details,才能有较好的方法教会学生也这么做。
费胜昌:所以新题型首先对老师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葛炳芳:解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目的,关注意义的表达,体验阅读(和写作)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一种process the information的方法。
王东君:尽管浙江省10月份的新学考测试题型变化不大,但试题的立意已经发生着部分质的变化,这是有益的尝试。首先,从教学管理的层面我谈谈浙江的这次学考改革的反拨作用。浙江省的新学考试测试刚一结束就饱受病垢,甚至有人撰文抨击。我阅读并分析了一下抨击浙江新学考的文字,几乎和新学考测试试题本身关系不大,综合起来两句话:第一,学校教学管理出现混乱。增加一次英语测试学校管理竟然就跟不上?这让人很吃惊;第二,穿新鞋走老路。无论是学生备考还是其他和学生备考有关的因素,基本还在用原来的标准衡量变化了的情况。尽管“分层走班”教学早已经在全国一些地方尝试数年,但浙江的这次测试改革是不是会成为全国更多地区破“固定教学班”,立“分层走班”教学的一个转折点呢?其次,我说说这次学考改革对人的发展方面的反拨作用。早先,布鲁姆的认知思维模型理论描述是用一组名词来描述的,即:“从knowledge到evaluation”,他的学生Anderson在此基础上把这个思维模型用一组动名词描述为“remembering到creating”,让其成为一個动态发展的理念,这是认知思维理论的一次理论创新。我浏览了本次浙江学考卷之后,从宏观上觉得试卷体现了把部分知识型题型去掉转向思维型试题的转变路径,接近于创新后的布鲁姆认知原理模型。作为首次命题尝试,本人觉得浙江新学考试题具有培养 “沟通交流和创新思维”关键能力的人这一趋势。当然,无论如何,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尝试总比隔岸观火强。
葛炳芳:关于“穿新鞋走老路”的说法,第一,穿新鞋时,老路还是要走的;第二,观念的改变(如重视文学作品)是一步一步的,不是“革命”。另外,思维不是凭空培养的,英语学科中,依托教学材料,理解内容,运用语言,两者有机整合,便是思维。
夏谷鸣:思维也分正确与不正确的思维,胡思乱想也是一种思维。
葛炳芳:最后再说几句, 新高考对我们的启示有:(1)强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性;(2)重视语言学习的综合性;(3)训练阅读写作的微技能;(4)关注备考思路的系统性。
葛炳芳:各位老师大家好!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浙江省从2016年10月起实行英语高考的“一年两考”改革,即“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中,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同时,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也将作重大调整。新的英语高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標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而制定,又希望“能够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1)。而英语考试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5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供广大教师参考。
费胜昌:是的,刚刚过去的十月,浙江的2017届考生经历了新高考首考。
朱崇军:粗略看了一下浙江2016年10月的英语高考试题,基本和全国卷题型相近。个人很喜欢今年浙江高考英语试题的写作部分,真的有创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欲望。 40分的写作权重,说明更加重视英语应用能力(写作)的考查。
朱旭彬:第一考考下来,有人欢喜有人愁。我今年就是带高三课的老师,昨天刚刚知道学生的成绩。
费胜昌:学生们的成绩如何?与往年比有什么变化吗?
朱旭彬:学生们的成绩情况和原高考差不多,只是基础特别不好的同学立马就被筛选出来了。成绩处于中段的学生们较之前比差异不大,特别优秀的学生此次成绩还是很好。
葛炳芳:是的。这次考试引来了各方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受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的影响;第二,题型的变化“有点大”。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以及新高考改革对英语学科考试的影响
葛炳芳:先来聊聊此次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和大变化。
夏谷鸣:(1)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社会、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错综复杂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显得越来越关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学习主柱”,1998年经合组织研制的DeSeCo(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能力框架,都是对知识社会下的关键能力模型的研究。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现已是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随之对我国国民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和提高。现在国家正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从我们国情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终结性评价,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生源的一个主要途径,考试的要求、形式、难度等都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软实力紧密相关。原先我们对人才的理解和需求更多的是在于知识,所以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我们理想的人才模型。后来国家需要具备实际能力的人,综合运用能力就开始受到重视。而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能够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的人,于是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了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主题。那么高考也随着在不断地变化,近二十年的考试改革就反映在从重视知识考查到能力评价的变化过程中。同样,下一步的高考改革的方向理所当然的应该是研究如何考查人的素养。(2)英语学科的高考改革的另一个背景是语言观的多元性和语言教育的理念发展。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一门知识,学生学习语言就是掌握与语言有关的各种知识,如语法、词汇。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教育理念决定了考试也是围绕着语言知识展开的。语言是一种心理过程,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不断体验、实践语言。于是考试就开始注重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的内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形式离不开语言发展的环境,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处理、解决问题,做中学,语言评价就必须结合语境、结合生活。如今的英语学科高考很明显地发生了这类变化。三十多前的词语翻译、单词拼写等题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单项填空也受到了质疑。阅读、写作题型越来越受到重视。
朱旭彬:如今的英语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高考时你尽管“裸考”就行了!
葛炳芳:其实我们真心期待更多主观题的出现,减少选择题的题量。
费胜昌:因为主观题确实更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
葛炳芳:但课堂里耕耘的同行们,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感受——焦虑,该怎么“辅导”呢?他们怎么才能不被分数绑架呢? 2016年10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9版以《英语高考改革,风从何方来》为题,刊发了梅德明、陈新忠和夏谷鸣三位专家的文章《试题命制强化高考内容的育人导向》《引导教学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是学生能力考查的源头》。
梅德明教授提到:“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以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主要的文件,一是国务院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二是教育部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应聚焦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为依据。’‘要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理念确定命题导向。’”。 陳新忠老师谈到英语教育的重点时说道:“高考属于常模参照考试,高考在能力方面的考查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信息分析、思辨、论证论述等方面思维品质的检测。因此,英语高考试题已经更多走向运用和思维的考查。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师应把学生在高中整体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夏谷鸣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高考侧重考查学生什么能力?我们可以从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分析反映综合语言能力的五个层次:第一层,获取主旨和细节、推断语篇的深层意义以及正确、连贯表达;第二层,理解英语口语、理解英语的书面语、语言知识运用和书面表达;第三层,获取、处理、加工和传递信息;第四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第五层,综合语言语言能力。
高考英语学科的改革变化和首考的反馈
1.浙江省新高考英语学科试题的变化
葛炳芳:10月首考,考试说明的词汇量要求为3500词,而以往浙江省的要求是2800词。但此次词汇量的增加,并不等于试卷的难度加大。首考的题型其实变化不大,题型以及其分值分布情况如下:一是听力20道题30分,二是阅读理解题35分(阅读理解25分+七选五10分),三是语言运用题45分(完形填空30分+语篇型填空15分),四是写作40分(应用文写作15分+读后续写25分)。
费胜昌: 2016年6月与2016年10月的题型对比(见下页表1和表2)。2016年6月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听力使用PETS II 试题,提前单独考2次,分值30分。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大的是阅读的篇幅和写作的题型,听力部分的变化不大。
2.新高考英语首考之后的反馈和思考
朱旭彬:英语有两次高考机会,试题难度也不高,意味着其选拔功能减弱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真正沉下心来进行“英语教育”。输入的语法、词汇知识还需要创设很多的情景来让学生们进行输出。单选题取消之后,很多学校的英语练习里,单选题就完全消失了。阅读课不是summary就是读后续写,虽然很多专家都告诫千万不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在对学生大范围地进行这方面训练。正因为高考指挥棒的指示性太强,专家应该对高考的模式和题型不断做出改进,尽最大可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朱崇军:高考题型可以每年稳中有变,没有必要连续几年都一样。若每年都调整个别题型,老师们也许就能够围绕着高考展开全方位训练了。

葛炳芳:这是变与不变的平衡。其实高考的功能中,选拔是首要的,但如今教师们对高考的关注度,对中学教学的反拨作用有明显的夸大。当然,对于我们战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们来说,这无疑是好的。所以有时候还真是矛盾。
费胜昌: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题型推出后,好多老师反映学生没法教了,尤其是生源中下游的学校。我今天上午就专门针对这个话题在全市组织了一个“读写联动”的专题教研活动。
朱旭彬:集全国专家之大成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也需要静下心来研究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更需要教师舍得花时间在某些能综合培养这些能力的教学活动上(比如presentation活动,项目化作业)。当然,在频繁的考试的冲击下,在高利害的考试分数面前,在某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些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显得很奢侈,有时还会遭到指责。但是,教师应力排众难,竭尽所能确保按照教育的规律授课,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费胜昌:是的。我在参加完今天的教研活动后,也听到教师们纷纷讨论,觉得自己的想法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所以想要迎接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先要改变。
周瑜:浙江英语新高考对杭州的英语教师来说,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一年两考,其中第一次在十月份进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其次原先固有的复习模式(一轮、二轮)很难持续。不少学校都有赶教学进度,仓促应考的经历。因为十月的试题难度不大,很多问题被掩盖了。最值得研究的是从完成第一次考试到参加次年六月的考试,在这八个月的期间,我们该如何组织好英语教学?杭州的情况是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这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是为提高考分重复低层次的应试训练?还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标组织好后一阶段英语教学?
朱崇军:一年两考或多考,虽被很多专家推崇,但和高考的复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一样的,高考是选拔考试,切不可和学业水平的考试一样,一年多考。
周瑜:个人以为一年两考或多考,应该是等级制较好。一次考后让部分考生达成了目标,从而可选择其他课程来提高自己。
樊厚义:一年两考对教师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组织教学。
朱旭彬:我们打算该看小说还看小说,该看电影还看电影,加深词汇学习,加大词汇量。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练习照旧,对于很好的学生,为他们的自主招生加把力。
樊厚义:也就是做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吧。
费胜昌:你们的做法正是体现了教育厅所倡导的分层、分类教学。
葛炳芳:分层分类正是这一类课改需要认真思考对待的,不仅仅是英语教学。新的高考设计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无限的挑战。
夏谷鸣:高考改革的一个背景,或者说最直接得一个背景就是课程改革——实行分层选课走班制。现在我们面临新高考带来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困惑,而分层选课是现代学校的必须。
朱旭彬:我的认识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英语不宜分层。之前我们也尝试过在一个班级内分层教学,结果那个教英语水平很低的学生的老师真是每天愁眉苦脸,班级内部也没有引领性的人物。但在第一次高考后,或许可以考虑。 樊厚義:可是分层走班制在大班额背景下实在太难操作了。
朱旭彬:教育投入太少,要求又太高,最起码的师资都无法保障。
费胜昌: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实施起来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目前来说,好多学校在管理和教学安排上还处于混乱状态。
葛炳芳: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无法把高考的大方向改回到原来,那么,走班是必须的。如果只是形式上应付,那么,这个学校的管理就无法跟上形势,于教育理念,于应试,都是无益的。但是,实践层面上,各个学校正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费胜昌:这可能就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阶段。
朱旭彬:除了高一第一学期还算安稳,其他年级每个学期都有学考和选考,相对稳定的教学安排被打破了。部分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在疯狂地研究参加考试的策略。因此,一个科学的高考模式真的很重要。
费胜昌:高考背后的社会影响力是惊人的,尤其是当考试出现变化的时候。
3.探讨新高考中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新型写作模式
葛炳芳:我们来说说更加微观层面的读后续写吧。
费胜昌:这是读后续写第一次出现在高利害的高考试卷中。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刘庆思老师的观点,读后续写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外,还注重学生的内容构思和情节衔接的能力。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握短文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三是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阅卷时关注的角度:(1)与所给短文及段落开头语的衔接程度;(2)内容的丰富性和对所标出关键词语的应用情况;(3)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4)上下文的连贯性。
朱旭彬:读后续写这个题型在很大程度上能规避以往学生可以套用范文的风险,增强了试题的效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因为写作时需要承接已给文段的内容与文风,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上也势必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考查的能力:内容、逻辑与连贯、语言能力(口吻与风格、词汇与句型运用)、创造性思维、思想性。总的说来,续写要求“续”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叙述角度(常见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人物的特点、文风和思想。
费胜昌:在阅卷现场提供的读后续写评分标准如下:(1)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3)词数少于130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4)对于抄写所给材料原文,或者抄写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的原文情况的,若有一句或几句出自本人自己的语言,可适当给分;(5)无论抄试卷哪部分的内容,无论抄写顺序如何高明,只要没有自己的语言,不得分。
朱旭彬:不过以上评分标准没有按照记叙文的文体特色去评分。
费胜昌:评卷实践中出现的读后续写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基本要求不够规范,字数不达要求;两段的字数比例失调;关键词没有按照要求标识出来;随意分段;关键词应用到文中拼写错误;抄袭原文;文章结尾处标识出字数;时态与原文不一致。150字数的要求对于部分参加首考的考生来说还是有点不适应的。
(2)内容不合逻辑,缺乏合理的想象,与上文不连贯,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已提供材料与后续部分的逻辑,后续两段间的逻辑,后续开头语与后续语句间的逻辑。
(3)语法结构与词汇的丰富性、准确性不够。 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刻意追求运用高级、新颖、生僻的词汇,使用很多套句、短语,强迫性地运用从句,虚拟语气等语法结构,不考虑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符不符合。例如,有考生在10月份这次学考写作中使用 As far as she was concerned…这句话。
(4)脑洞大开,想象不合常理。部分考生的语言功底很好,文章连贯合逻辑,但是想象超出常理,价值观有争议,经常被阅卷老师认为是三评卷或者仲裁卷。
朱旭彬:我校英语组在研究基于文体特征的写作微技能教学,由施丽华老师牵头的写作教学参考书《如何写好清晰的段落——基于文体特点的高中英语写作》已出版。如果这个学生知道as far as sb. is concerned是常用于议论文中引出观点的,他就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关于记叙文读后续写的评价,我自己也创设了一份评价表,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年第10期,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A checklist
□ Have I included at least 5 of the given words and underlined them?
□ Does the writing follow the given sentences naturally?
□ Does the second paragraph follow the first logically?
□ Does the extended part convey a message or relate to a central idea already expressed or implied?
□ Are the details relevant and helpful in conveying my message?
□ Have I described people and things in a similar tone and style to the writer’s?
□ Have I employed specific words to make details vivid?
□ Have I used appropriate transitional words (like time indicators) to make the paragraph coherent? □ Have I used the simple past tense to narrate the story?
□ Have I used various but not too complex sentence patterns?
□ Have I avoided wordiness?
□ Are there any grammatical errors in tenses, plurals and verb forms?
葛炳芳:唐山市闫玉芹老师对本题型如何开展评价做了一些思考:“在阅读和欣赏同事和学生的作品时,觉得很难形成一个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难以做出量化的处理。由此,我联想到此题型的评阅判定,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解方式、创新模仿能力,对文章的结尾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评价者对不同的作品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阅卷机制是不是也会改革?目前的网上阅卷的二评是不是会改成三评或四评?从而使学生的最终得分更公正更客观?”看来她还是很关心评价的要素。
费胜昌:三评四评若真实操作起来估计有点难度,因为这样一来工作量就太大了。
周瑜:我对这次高考读后续写的内容持质疑态度,因为学生基本没这方面的体验,只能胡编乱造,对于阅卷老师来说也许也是初次体验,会造成有些高分作文根本不合常理的情况。
葛炳芳:或许这才是测试创造性思维?
周瑜:那要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葛炳芳:闫玉芹老师在她的题型启示随想中提到:“虽然我省还没有开始改革,但此题型的出现再一次引起我们注意听、说、读、写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续写的前文本的理解是这一题型的最关键部分,否则后面的续写就不会有任何形成思维的信息输入,也就谈不上输出了。大量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英语的应用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文章,沉淀思维,归纳信息,梳理脉络,转换思维,阅读的思維能力注定会迅速提升。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学习作品的内容、组织结构、体裁、写作手法等,而且能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中慢慢培养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扩大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然而,高中英语学科学习的课时和重视程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创设条件,如SSR阅读模式,激趣性阅读,利用有限的课时增加一节课外阅读课等等, 让学生尽可能地有多的机会去接触英语语言的输入信息。除了原味阅读的大量输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视文本的文章结构,写作风格,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功能等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减少语言输出时的汉式表达。”
费胜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适时开设专题教学:如文学类的短篇小说欣赏课,微小说仿写课。素材可以来源于网络的英语美文或英语原版小说,但要长短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坚持以故事类记叙文训练想象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周瑜:课标、教材、考试评价这三大力度都要往一处使。
朱旭彬:非常同意增加文学阅读。读后续写题型出来后,很多学校增加了文学阅读。我有一个关于关键词的疑问:2016年10月浙江高中英语第一考中,读后续写的10个关键词中不仅有名词,还有动词,如walked, climb,甚至还有短语to her great joy。我其实不是很明白出题者的用意,如果是显示文本用词特点的关键词,再在下文中使用是否与语言的多样性、词汇的丰富性有矛盾;如果是与主人公在森林中迷路事件相关的词汇,是否应该是名词较好,该“走”该“爬”还是“感到高兴”,续写的作者自己会决定。请各位专家解惑!
费胜昌:同意朱老师的困惑。提供动词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当然,个人认为关键词应该以名词为主。《考试说明》样卷中的读后续写题就提供了8个名词。
葛炳芳:也许是本文比较简单,划10个名词过多了?关键是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to one’s joy之类,这点与评分标准里希望考生语言多样化也矛盾。
朱旭彬:正是这个意思。又比如:描写性词汇在后文中再使用算不算词汇重复?个人觉得划10个关键词可以,应该是与事件相关的名词,但未必非得要在后文中用到。其实,该用的学生自然会用。
费胜昌:这10个关键词是值得商榷的。描写性词汇一般不适合作关键词,应该从人名、地名、与情节相关的名词去考虑。
周瑜:我认为是为阅卷考虑的。
葛炳芳:如果没有规定划线词,阅卷照样可以。我认为只是规则、难度要素的考虑罢了,这是适度控制的开放性写作还是适度开放的控制性写作呢?
朱旭彬:如果追求可控性,是否与该题型的初衷相违背了?
周瑜:个人觉得大规模的考试还是要有可控性。
费胜昌:这估计就是既想让考生跑起来,又怕考生跑太远跑丢了,所以放几根绳子拉住他们。
葛炳芳:这个题型等于说:放飞你的想象吧!10个划线词,等于一根线,拴住脖子——你别乱走,两句开头等于两根拴住两条腿的绳子——你得在这条路上走!
费胜昌:我们就拿此次读后续写的考题为例:
But no more helicopters came and it was dar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 was daybreak when Jane woke u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这两句话就是为了规定考生的方向,或者说路径。
葛炳芳:这次考改其实还有一个题型——概要写作,只是这次没有考。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这两种形式在不同考次中不定期交替使用,共25分。题型1:读后续写。提供一段350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和所标示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题型2:概要写作。提供一篇350词以内的短文,要求考生基于该短文写出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
朱旭彬:关于概要写作,我有一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为什么40—80个词的概要写作可以和不少于130词的读后续写进行 “等价”(都是25分)替换?从其他省份同类型的考试来说,概要写作的分值都在10分左右。如上海高考新题型中的概要写作为10分(还没见过样题,不知要求和浙江卷是否一样)。再如,Cambridge IGCSE Examination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Paper 1& Paper 2)中, Paper 2(For Extended-Level students)提供一篇 500—600 词左右的阅读文章,要求学生围绕某个规定问题写一篇100词左右的summary,分值也是10分(其中内容6分,语言4分,并且明确提醒学生要点不超过6个)。敬请专家们解惑。
葛炳芳:我个人认为这60字的概要写作比读后续写难多了。当然两题型各有难处。只是难得不一样。
朱旭彬:难度是有的,但25分的分值有依据吗?
葛炳芳:概要写作对读懂、筛选信息、表达信息的要求相当高,还规定不可以直接用文中的语句。与续写相比,一个是读的时间长,续写则是构思的时间长;在语言能力要求方面,概要写作更高一些。
朱旭彬:如果文章简单,区分度不大。如果文章较难,区分度会很大。有的学生会找不到要点,很尴尬。很多国外的英语考试中,summary writing往往是放在阅读板块的,是为academic reading and writing做准备的一种写作。
周瑜:所以我觉得应该选择比较典型的文本。
葛炳芳:那這又是命题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费胜昌:个人感觉概要写作对评卷的要求更高,尺度更难把握,只是区分度不大。
朱旭彬:但可控性强,因为要点是确定的。比如每个要点给几分?要点写到了,但语言差的该给几分?
费胜昌:概要写作在我市还没有实践过,周老师,你们有尝试吗?
周瑜:我们测试过了。三评的量增加了一倍,因为教师的评价还是有别。
费胜昌:我担心的也是评卷时评判标准的把握问题。前两评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周瑜:关键是区分度的问题。这几次考试批阅下来,作文的区分度最差,信度也是。
费胜昌:是的,双评时的阈值比较难确定。
夏谷鸣:我特别关心“续写”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因为续写本身是非常开放的,只有评分细则才能帮助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现有能力,找到边界。所以,我认为评分细则的制订,可能比命题本身更重要。评分细则是续写的指向标。
英语学科的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葛炳芳: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新高考对课堂教学变革的影响。虽然高考涉及到听、读、写,以后可能还会有说;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热议读后续写,感受到写作所占比重之大,但是,阅读教学无疑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然后就是培养语篇分析能力、强化阅读过程、再进行读写微技能地训练,老师们要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费胜昌:单项填空题型已退出高考,但是部分老师对单选题还是念念不忘。个人认为,一定要让老师们树立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一定要以语篇为载体来操练学生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们可以立足单元和课文来编写语篇型专题练习,既能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也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人教版选修8 Unit 2 Cloning为例:
Cloning is a way of ______(make)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 Cloning has two______(majority) uses. Firstly, gardeners use it to produce plants. Secondly, it is ______(value)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 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______ the cloning of animals is more complicated. Although the task is difficult ______ (undertake), the ______(determin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______ with the birth of Dolly the sheep. However, the scientists were cast______ when news came ______Dolly suffered from the illnesses which were more appropriate ______ older animals. Dolly’s appearance raised a storm of ______(object) and had ______ great impact on the ______(medium). Governments became nervous and many _______(forbid) research into human cloning. Scientists still wonder_______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Keys:making; major; valuable; while; to undertake; determination; off; down; that; to; objections; a; media; forbade; whether.
夏谷鸣:我刚刚听了一节高三英语课,学生们不用教材,只用所谓的导学材料,其实就是一些练习题。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就孤零零地讲了五个词的意思和语法,虽然高考形式、内容和要求已经发生变化了,但是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反拨作用不明显,许多老师还死守知识为核心的阶段。
周瑜: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
朱旭彬:无论是读后续写还是概要写作,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能“读得准”“读得深”“写得好”才能去教学生。就读后续写而言,因为是记叙文,教师自己的词汇量和文学功底过硬才能写得生动、写得美。就概要写作来说,教师自身要能理清文本的框架、写作目的、写作手段,能分得清main points, sub-points, details,才能有较好的方法教会学生也这么做。
费胜昌:所以新题型首先对老师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葛炳芳:解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目的,关注意义的表达,体验阅读(和写作)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一种process the information的方法。
王东君:尽管浙江省10月份的新学考测试题型变化不大,但试题的立意已经发生着部分质的变化,这是有益的尝试。首先,从教学管理的层面我谈谈浙江的这次学考改革的反拨作用。浙江省的新学考试测试刚一结束就饱受病垢,甚至有人撰文抨击。我阅读并分析了一下抨击浙江新学考的文字,几乎和新学考测试试题本身关系不大,综合起来两句话:第一,学校教学管理出现混乱。增加一次英语测试学校管理竟然就跟不上?这让人很吃惊;第二,穿新鞋走老路。无论是学生备考还是其他和学生备考有关的因素,基本还在用原来的标准衡量变化了的情况。尽管“分层走班”教学早已经在全国一些地方尝试数年,但浙江的这次测试改革是不是会成为全国更多地区破“固定教学班”,立“分层走班”教学的一个转折点呢?其次,我说说这次学考改革对人的发展方面的反拨作用。早先,布鲁姆的认知思维模型理论描述是用一组名词来描述的,即:“从knowledge到evaluation”,他的学生Anderson在此基础上把这个思维模型用一组动名词描述为“remembering到creating”,让其成为一個动态发展的理念,这是认知思维理论的一次理论创新。我浏览了本次浙江学考卷之后,从宏观上觉得试卷体现了把部分知识型题型去掉转向思维型试题的转变路径,接近于创新后的布鲁姆认知原理模型。作为首次命题尝试,本人觉得浙江新学考试题具有培养 “沟通交流和创新思维”关键能力的人这一趋势。当然,无论如何,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尝试总比隔岸观火强。
葛炳芳:关于“穿新鞋走老路”的说法,第一,穿新鞋时,老路还是要走的;第二,观念的改变(如重视文学作品)是一步一步的,不是“革命”。另外,思维不是凭空培养的,英语学科中,依托教学材料,理解内容,运用语言,两者有机整合,便是思维。
夏谷鸣:思维也分正确与不正确的思维,胡思乱想也是一种思维。
葛炳芳:最后再说几句, 新高考对我们的启示有:(1)强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性;(2)重视语言学习的综合性;(3)训练阅读写作的微技能;(4)关注备考思路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