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教互动”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师生的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是评价一堂高效课堂历史课的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历史课堂 学教互动 聆听
“教学互动”的基本模式为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图所示: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演员”,是自主学习者、小组合作者和实践探究者。
一、聆听的重要性
聆听是历史教师了解学生的方式和途径,是实现学教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手段和神器。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效课堂提倡教师少讲学生精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各抒己见,或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或质疑反驳,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虽然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是简单的、零碎的、甚至幼稚的、可笑的,但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假如,我们教师能够对学生这些观点深度思考,不能发现有不少观点是因为我们教师的“导”出了问题,或是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脑海里浮现出远离教学目标的想象,也不排除一些学生为“显山露水”而呈现的故意恶作剧。但是也存在一些超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有的老师利用这一难得的资源,进行拓展性历史教学活动,用历史和辩证观点重新定位,结果生成新的知识,提升了师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聆听的多样性
倾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要去聆听心灵的声音,开启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架起了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
1.聆听学生的回答。这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以便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做出合理的调整。如在清史的探讨中,雍正是怎么样做上王位的,聆听学生的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真的篡位,有的说是继承王位,有的说……。这个片段设计导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也找出了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为下一步教学明确了方向。教师的聆听应杜绝漫不经心、不屑轻视、急躁愤怒。而应持有洗耳恭听,耐心真诚的态度,神情须微笑专注,氛围须轻松愉悦,要以一颗充满温情迎接学生稚嫩的生命之音。
2.教师通听学生的提问。这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是知识与能力问题,过程与方法问题,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采取有效方法或是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或是进行教学过程上的迁移和补充,或是进行激发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对西汉“昭君出塞原因”的学生提问,有的提出“昭君自愿”是因为她美丽且高傲,于是,不屑重金买通画工毛延寿,但是结果遭到小人暗算,却又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便自然自荐去了匈奴。有的提出“毛延寿救国策略”画工毛延寿是因为见到了“沉鱼落雁”的王昭君,担心皇帝贪色,会导致误国殃民,便“丑画”王昭君,说她有不祥之兆。……学生如此大胆推理想象,勇于辩论开辟了一番教学新天地。
3.教师聆听学生的质疑。这不管是幼稚浅薄而缺少广度和深度,还是片面偏激而缺乏知识的积累和理解,都表明学生在认真积极思考。教师要耐心真诚地聆听,并对这些见解做出正确的科学地引导和点拨。现代教育心理学学者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如授课《西安事变》时,学生质疑“假设西安事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杀死了蒋介石,中国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探索。有人说,蒋一死,国民党内部会因群龙无首而大乱,中国团结抗日将会遥遥无期;有人说,蒋一死,时势造英雄,会出现比蒋更出色的人,及时国共合作,联手抗日,打败日本,统一中国;有人说……。历史不可重写,但留下太多的质疑,只要教师坚持科学引导、耐心指导,用心点拨,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质疑的乐趣,一定会让他们觉得历史课堂乐趣无穷。
一堂好的历史教学课,必须有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学会聆听学生的观点,要求用心去感受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学会聆听,就不会死守教条,急功近利;教师学会聆听,就了解关心、尊重学生,并温暖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沿陂中学)
参考文献:
[1]熊万胜.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的群体互动[J].2006,(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关键词】历史课堂 学教互动 聆听
“教学互动”的基本模式为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图所示: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演员”,是自主学习者、小组合作者和实践探究者。
一、聆听的重要性
聆听是历史教师了解学生的方式和途径,是实现学教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手段和神器。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效课堂提倡教师少讲学生精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各抒己见,或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或质疑反驳,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虽然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是简单的、零碎的、甚至幼稚的、可笑的,但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假如,我们教师能够对学生这些观点深度思考,不能发现有不少观点是因为我们教师的“导”出了问题,或是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脑海里浮现出远离教学目标的想象,也不排除一些学生为“显山露水”而呈现的故意恶作剧。但是也存在一些超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有的老师利用这一难得的资源,进行拓展性历史教学活动,用历史和辩证观点重新定位,结果生成新的知识,提升了师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聆听的多样性
倾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要去聆听心灵的声音,开启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架起了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
1.聆听学生的回答。这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以便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做出合理的调整。如在清史的探讨中,雍正是怎么样做上王位的,聆听学生的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真的篡位,有的说是继承王位,有的说……。这个片段设计导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也找出了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为下一步教学明确了方向。教师的聆听应杜绝漫不经心、不屑轻视、急躁愤怒。而应持有洗耳恭听,耐心真诚的态度,神情须微笑专注,氛围须轻松愉悦,要以一颗充满温情迎接学生稚嫩的生命之音。
2.教师通听学生的提问。这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是知识与能力问题,过程与方法问题,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采取有效方法或是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或是进行教学过程上的迁移和补充,或是进行激发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对西汉“昭君出塞原因”的学生提问,有的提出“昭君自愿”是因为她美丽且高傲,于是,不屑重金买通画工毛延寿,但是结果遭到小人暗算,却又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便自然自荐去了匈奴。有的提出“毛延寿救国策略”画工毛延寿是因为见到了“沉鱼落雁”的王昭君,担心皇帝贪色,会导致误国殃民,便“丑画”王昭君,说她有不祥之兆。……学生如此大胆推理想象,勇于辩论开辟了一番教学新天地。
3.教师聆听学生的质疑。这不管是幼稚浅薄而缺少广度和深度,还是片面偏激而缺乏知识的积累和理解,都表明学生在认真积极思考。教师要耐心真诚地聆听,并对这些见解做出正确的科学地引导和点拨。现代教育心理学学者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如授课《西安事变》时,学生质疑“假设西安事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杀死了蒋介石,中国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探索。有人说,蒋一死,国民党内部会因群龙无首而大乱,中国团结抗日将会遥遥无期;有人说,蒋一死,时势造英雄,会出现比蒋更出色的人,及时国共合作,联手抗日,打败日本,统一中国;有人说……。历史不可重写,但留下太多的质疑,只要教师坚持科学引导、耐心指导,用心点拨,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质疑的乐趣,一定会让他们觉得历史课堂乐趣无穷。
一堂好的历史教学课,必须有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学会聆听学生的观点,要求用心去感受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学会聆听,就不会死守教条,急功近利;教师学会聆听,就了解关心、尊重学生,并温暖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沿陂中学)
参考文献:
[1]熊万胜.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的群体互动[J].2006,(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