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抗癌记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y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4月,我的第二部医学专著《实用厂矿卫生保健学》,选题获江苏科技出版社通过,开始编写之初,繁复的主编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偏偏母亲这时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了“肺部肿块”。
  母亲是个敏感的人,体检完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她问我说:“今天体检大家都是透视,可是我透视完了,医生为什么还要求再拍胸片?”我听了,凭职业警觉,感到不对劲,就糊弄母亲说:“大概是透视看不清吧。”当晚我借口外出办事,去医院詢问了情况。放射科大夫说:“你母亲左肺门部有个1.8厘米×1厘米的阴影,我们怀疑是肺癌,需要复查。”我一下子蒙了。当晚立即找了姐姐和弟弟,然后又连夜去请教资深医师我的二表哥。他立刻与时任上海第二结核病院院长、肺科专家的妻弟通了电话,共同商定立即去他们医院,找最有经验的大夫,给母亲做肺组织活检,先明确病理诊断,再决定治疗方案。这样,我放下手中所有的事,一场抢救母亲生命,与死神争夺时间的战斗悄然打响。我按照大家的预定计划,先让体检医院打了假报告,上面写的诊断是结核球。母亲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祖父和二姑母,还有她的闺蜜,早年都是因肺结核而先后去世的。于是我和姐姐、母亲到了上海,借住在四姑母家。
  上海第二结核病院,坐落在中山北路虹桥路附近,这儿是一片别墅区,每一幢小巧玲珑的老别墅,风格迥然不同,或是法兰西风情,或是英伦风尚,或是西班牙风韵。每幢别墅都拥有一座独立的花园,池塘里涟漪荡漾,浮萍朵朵,显得落寞与静谧,只有鸟儿们清脆的叫声,才稍稍添了些许嬉闹的气息。如若不是一个个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来回走动,一个个穿着病号服的病人坐在花园凳椅休息,兴许我无法相信,在这个喧嚣繁华的上海闹市区,还有着这样幽雅别致的医院存在。我虽然喜爱名胜古迹,此时却全无赏景的心情。
  母亲入院的目的,就是做肺组织活检,对可疑的肺部占位性病变,通过穿刺,取出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其性质,从而决定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肺穿刺术,当年是在X线定位下,用穿刺针经过皮肤、肌肉、胸膜等组织进入肺部组织,取得组织的一种方法。母亲肿块长在肺门部,这儿血管丰富,如若穿刺不当,会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母亲是幸运的,穿刺手术由该院顶级的教授操作,术中病理科及时报告,已成功获取到肺门部的组织,这样免除了二次受苦。可惜的是,术后并发了气胸。那个夏天的晚上,母亲半卧在床,虽然病房的老式吊扇,在屋顶缓慢转动,她仍虚汗不止。我用扇子帮母亲轻轻扇,不停地用毛巾给她擦汗,直到下半夜,症状逐渐减轻,她才小睡了一会。
  四姑母家离医院不远,我与姐姐都借住在那儿。我们分工,她负责买菜、烧饭、送饭;我是医生,医治常规略知一二,所以主要在医院照顾母亲。伯父与四姑母虽然年事已高,但经常来医院探视。几位表弟也很给力,有空就来医院换我休息,所以不感到累。一周后,病理报告出来了,诊断是肺门部低分化鳞癌。对这个结论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真的看到白纸上那几个刺眼的字,仍心如刀割。我知道,低分化就是恶性程度高,有可能已经转移了,不及时处理,恶化会很快。来不及伤悲,来不及哭泣,我听取了上海专家的“回当地医院手术”的建议,立刻打电话与熟悉的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联系(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他让我立即带上海医院的病理报告,安排母亲回南通手术。临行前,我请上海的专家,也给母亲开了一份假的病理报告:“结核球”,并让他们做了母亲的心理疏导工作。母亲深知结核病的严重后果,所以听从了上海专家的建议,回南通手术。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母亲回南通后随即住进通大附院,主任亲自主刀。术中发现,肺门周围淋巴组织已有转移,属中晚期,所以做了根治术。主任对我说:“你母亲肺部条件不好,年纪大,长期吸烟,有肺气肿,再加上这次创面大,马上还要进行化疗,元气大伤,所以全面恢复会较慢,你们要有长期思想准备。”我迫不及待地请教:“母亲能活多久?”主任摇摇头说:“多则两三年,少了不好说。”这番对话,我如实向姐姐和弟弟转告,我们都很难过。母亲术后,先在通大附院完成了第一个化疗疗程,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而后选择了在南通抗衰老研究中心,完成后续的化疗及辅助治疗。近半年的系统康复中,母亲平安地完成了四次化疗,辅以中药,精气神恢复不错。尤其是抗衰老研究中心的血辐射治疗技术,当时在全国尚处领先。原理是,癌症放化疗时,血象往往急剧降低,造成治疗被迫中断、影响疗效。而同时辅以血辐射治疗后,则可以保障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此疗法操作是,先采集自体血,经低剂量辐射处理,再重新输入体内,刺激机体造血,迅速恢复血象。母亲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康复效果很好。母亲出院后说:“我这个结核球不是什么大事,惊动了这么多人,过意不去。”她向大家保证,听医生话,出院后不再抽烟。烟龄有50年的母亲后来真的一支烟都没抽过。
  母亲康复回家,我与她共卧一室,她睡大床,我睡钢丝床。白天我上班,家中请了保姆陪她,还请了一位家庭医生,负责她的常规治疗。我与保姆家庭医生说定了,在与母亲的交流中,一定不能说是肺癌,处方上诊断就写“结核球术后”。母亲在众人关爱中一天天好转,口唇不再苍白,每天在室内来回走动的时间日益增多,呼吸平缓,讲话声音也高了。术后一年,母亲可以下楼走走,时而与邻居打打牌,面色渐红润,精气神好多了。我又恢复了编写《实用厂矿卫生保健学》,晚上常等母亲睡下,关上房门,在饭厅写作。有几次后半夜了,母亲心疼地起来,催我早点休息。
  风和日丽中,可能潜伏着风暴;安详平静中,可能暗藏着风险。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乃至灾祸,总会随时可能发生。母亲并不知道,作为子女们,内心始终忐忑不安,就是生怕有一天,善意的谎言会被戳穿。
  谎言被戳穿完全出于一个意外,并最终将母亲击垮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家庭医生,按常规每周一下午会来家里巡诊一次,搭脉查体,尔后开药,处方放在家里,我回去拿处方再去医院缴费取药,周而复始。那一天下午,家庭医生将处方开好后,匆忙离开,回医院开紧急会议。我回家发现母亲躺在床上默然无语,背对着我,觉得不对劲。我边向母亲问安,边拿起处方,见诊断上竟然写的不是“结核球术后”,而是“肺癌术后”,大惊失色,谎言就这样被揭穿了。我知道,现在任凭我怎么劝慰,一切都是徒劳。母亲的病情被隐瞒了这么久,她配合去上海穿刺活检,又做了这么大的肺切除根治术,还完成了化疗,所有的苦痛都忍受过来,就指望有一天,能走出家门,如往常一样,自由来往于三个子女家庭,与孙辈们一起欢笑。而处方上的诊断,一下子将她的希望破灭。凭她老人家的聪明和敏感,完全能判断出不久的将来结果是什么。就从那天开始,母亲基本不吃饭菜,就喝些水,中西药一概不服,偶尔用些麝香保心丸。   看母亲一天天在消耗,又没有能量补进,我实在受不了。一个晚上,关起房门,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我不该隐瞒,不该欺骗您。现在我告诉您实话,癌症已经切除,化疗已经将癌根治了,不会再复发了。只要您多吸收营养,有了抵抗力,您很快就能下楼,就可以去姐姐、弟弟家,也可以去上海去南京亲戚家。但是您要吃饭,您要喝药,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两件事,好吗?求求您了……”我声泪俱下,盼望母亲能听进几句,哪怕一句也行。可母亲不为所动,面无表情。无奈下,我动员了姐姐、弟弟,姑母等所有亲友,大家轮流真诚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效果还是不大。饭菜少吃了一点,但中西药还是不肯服用。这样的状况令我揪心,想了许多办法,变了好多花样,见效甚微。她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拒绝治疗,不进营养,这就是放弃生存的希望,两年中大家的努力,包括她自己的煎熬,都将付之东流。难道她不明白吗?
  1991年4月,伯父从上海回南通,安葬伯母的骨灰。离通前由四姑母和表弟陪同,来家中专程看望母亲,让母亲感动不已。伯父一介书生,学植深厚,与人和善可亲,言少而精,语朴无华,继承了王氏厚德载物的家风。他与我父亲情同手足,当年,在父亲失业之时,尽全力相助。父亲早逝后,他以各种方式对母亲予以了关心。1957年大伯被错划为“右派”,长达二十余年,自顾不暇,如履薄冰,与族人基本无来往。母亲在上海住院时,他来医院看望过,当时病理报告尚未出结果。而这次他来看望母亲,心中是有许多难言之隐。伯父已是74岁高龄,刚刚将伯母入土为安,心存悲切。现又看望身患绝症的弟媳,梦里岁月,年华长叹。1943年伯父与父亲,两家人在扬州留有唯一合影。那时他们风华正茂,妯娌亭亭玉立。而今仅留下两位古稀老人,何况我母亲还是危重患者,这也许是俩老人的最后一面了。伯父内心充满忧伤之感。我准备了薄酒简宴招待客人。伯父听说我儿子会拉小提琴,要求拉一曲《梁祝》。琴声幽幽而起,伯父双目微闭,两行老泪流下。多少别绪鸣音,执掌寂寞,千觞不为醉。过往如风,恍若烟波,怅然孑影,今日老人相聚,何日再会,或成别离?场景令我无比动容。
  母亲的体力越来越差,连下床都较费劲,整天就窝在床上,不言不语,或两眼看着天花板,或两眼紧闭。1992年五一劳动节假期,我们一家人团聚,午饭后,她让姐姐独自一人进房说话。姐姐出来后两眼通红说:“母亲让我去做寿衣。”我们听后都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我不知道,母亲面对死亡,她究竟是畏惧,还是坚强?从知道了自己是肺癌后,从没见她流过泪。从理智上说,死亡实质是对晚期癌症的一个终结,所有人都会如此。从感情上说,我不愿母亲过早离去,哪怕多活一天也行。母亲的病情急转直下,又开始咯血了,对症治疗后,咯血控制住,但精神不見好转。
  五月下旬,天越来越热,母亲开始整夜在床上翻来覆去,问她哪儿不舒服,她不言语。见我很晚还在写作,总关心地催我,你睡吧,明天还要上班。我每天上班前,总用听诊器给她检查心肺,量血压,对保姆关照几句。下班回来第一件事也是听心肺,量血压。有天下班后,我问她想吃什么,她脱口而出,想吃“焦麦屑炒蛋”。我一下子蒙了,这怎么做?但还是满口答应了。焦麦屑,我记得是当年母亲在郊区催诗小学上班时,这是她最爱且最方便的夜宵。她在家会用元麦粉,放在锅里先炒熟,后用瓶子装好带到学校去。晚上备课晚了,挖几勺在碗里,放些红糖或糖精,用开水一冲,再用盖子焖一会,然后揭开,顿时香气四溢,这个夜宵也算是当年的奢侈品了。可眼下农民都不种元麦了,哪来的焦麦屑?再说,焦麦屑也不好炒蛋呀?母亲这题目真是无解。我考虑了一下,就先用白面粉在铁锅里炒,成了焦黄色后盛在碗里,然后放了红糖、麻油,用开水冲成了糊状,再将已炒好的鸡蛋捣碎,放到碗里与“焦麦屑”一起搅拌,这样,母亲想吃的“焦麦屑炒蛋”做成了。母亲尝了后,点点头,给我竖了个大拇指。
  1992年7月5日,是周末,全家相聚陪母亲。下午姐姐按母亲的嘱咐,将刚做好的寿衣拿来,让她过目。母亲撑着虚弱身子,仔细看了每一件,摸了又摸,最终满意地点了点头,似乎如释重负。晚餐时,母亲罕见地喝了很多的稀粥,还吃了她最爱的肉松。好久不见母亲这么开胃,我高兴地与弟弟开了一瓶啤酒。吃饭间,母亲在房间说要小便,外甥媳妇去搀扶,不一会儿听她大声叫喊:“快来人,不好啦!”我赶了进去,只见母亲大口喘气,口角有粉红色泡沫,身上全是汗水,皮肤发凉,两眼直往上翻。我马上用听诊器检查,听到双肺满是广泛的湿啰音,心音快而弱,血压只有80/50毫米汞柱,判断是急性肺梗塞,十分凶险。我迅速将母亲放低头部,再垫高下肢,以求增加回心血量。我与姐姐、弟弟商量说:“母亲很危险,是送医院抢救,还是在家抢救?送医院,搬动后可能会就出现意外。在家抢救,我马上通知医生。”姐弟都表示不送医院。母亲的头无力歪躺在我的手臂上,呼吸开始减弱,断断续续地说:“我要见你们父亲去了,你们不要再辛苦了。”说完头歪在我的手臂,眼角流下的泪水,滴在我的手臂,还带着她最后的温度,时间定格在19点42分。
  没等到医生上门,母亲就安详地合上了眼。母亲在知道病情真相后,不惜用近乎自残的方式,走完生命最后旅程,是想早点解脱我们,也解脱自己。她在病中没有掉过泪,而临终的眼泪告诉我,世上有种坚强是含泪的坚强。在我不惑之年,失去了疼我爱我的母亲,悲恸中我也逐渐地理解了她。
  母亲自小性格活泼开朗,父亲过早地去世,成了她一生的拐点。此后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保护家人;她一生视教育事业为己任,爱学生如同子女。在我五岁时,父亲的冤死,使我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从那年起,母亲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既为父又为母,对我们子女严厉有余,慈爱藏心,用她自己的方式庇护我们,让我们平安地活了下来。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面临生与死,而生死由不得我们自己选择,或是命运早已注定,我们能选择的是,活着就要如母亲一样,活得有价值。这些感悟,是母亲在抗癌的日日夜夜里,用生命告诉给我的。而由我主编的《实用厂矿卫生保健学》,也在母亲去世后两年,正式出版,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021年母亲忌日定稿)
  作者简介:王其康(1950—),男,江苏南通人,中专,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文学,作者系南通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摘要:2021年7月1日,全国人民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这一伟大日子。新时期,想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然要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在党与国家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始终居于主体领导地位不可动摇。鉴于此,笔者针对百年大党的精神引领力进行一定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新时期创新化的实践建议与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百年大党;精神引领力;中国共产
期刊
刘川的诗  守桃记  桃花开了  他站在  人群之外  远远地看  桃花落了  每天  他提一桶水  浇灌桃树  桃子熟了  被人摘尽  桃树下  他默默坐下  看自己手掌  感情线上  那过去的  一场桃花运  紧急公告  明日有雪  明日大雪  今日公告  非常緊急  但这场大雪  飘飘而下  洁白干净  像天上之人  撕着  天上的公告  天上有多少公告  撕了一晚  纸屑纷飞  而我这张公
期刊
“你还记得我吗?”  梦境中的女孩,望着面前的男人,有些无措地问出这句话。面对着他,再见他,她终究是高兴的,纵然是在梦中。梦醒之时,还是跟往常一样,泪水已淹湿了枕巾,她多么渴望着这梦境成真,梦醒时分内心有喜有悲,但终究只留下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叹息。  故事的开头难免俗套,以他的宠爱为始,伴随她的任性,也许对别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终究是不平凡的,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因为只留下了不舍。  不知道
期刊
采访黄东萍的时间,刚好是在10月初丹麦公开赛前,国家羽毛球队难得挤出了三周时间在北京休整训练。如果放在两年前,早上7点出操,紧接着按部就班的一天训练,对黄东萍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日程。但早已习惯跟着大部队辗转各国密集作战的她,能有像这样踏实在北京练上几天的时间可谓相当“奢侈”!  训练结束后,换掉一身湿透的短袖,黄东萍招呼着记者坐在长凳上进行采访。与她第一次听到自己要上封面时的兴奋相比,时隔一周时间
期刊
李贽,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正值古稀,七十余载的人生,他被动又主动地退出封建官僚体制,彻底随心随性,甘于“异端”的名分,作一个疯癫狂狷的孤独存在。《童心说》收录于《焚书》,它的创作目的主要是驳斥曾经的友人耿定向之论,去批判当朝伪道学泛滥的虚假现象。在今天看来,“童心”一说的自我本真、自然教育的思想光辉愈加珍贵。这种难能可贵之处在与卢梭的《爱弥儿》进行对比时更为清晰。然而,李
期刊
如何形容黑色?对于黑色,我们的固有印象是恐惧、沮丧或者说是令人压抑的。  浸没在黑色中的黑夜,又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在黑夜中,即使伸出手来也未必能触到远方,充满了不确定、疑惑、迷茫、否定,甚至是恐惧。对于黑夜,大多数人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呢?很多人害怕黑夜,但是,害怕又有什么用呢?害怕,只会更害怕。人的一生,有多少黑夜在等着你,有多少夜路需要一个人勇敢的行走,所以不敢走夜路的人,请你和我一样
期刊
曼妙小诗赏三石(随笔)  笔者是地质人,又是作家和诗人。由于长年与“天人合一”的亲爱石头打交道,故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感情,发表对石头鼓与呼的诗文数以千计。以下便是一篇对化石、钟乳石、木化石诗化的随笔新作。  一、凝结时光的符号:化石  在地质人眼里,化石就是凝结亘古漫长时光的精彩符号。地质人通过对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古老地球的年岁龄清晰向我们走来,而且愈行愈近。  当然,教科书上对化石还有如下科学精准
期刊
摘要:本文依托神话原型批评中的“意象”理论,通过剖析《山海经》中的龙意象及其图腾精神,印证了“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文化的标志,探索中国龙文化的渊源及龙文化精神传承的现象和意义,探索中华儿女在中原龙文化的凝聚力下的“文化相通性”和“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中国龙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意象;图腾;龙;山海经  1987年,在中国河南发掘了一处距今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墓穴,
期刊
摘要: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是研究儒家及孟子本人思想的直接文本,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孟子》成书后,地位一直不显,唐宋时期,“由子入经”奠定了其作为儒家正统的地位。历史上关于《孟子》的注疏文本数量众多,从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梳理出《孟子》的注疏文本,考见其传统学术源流脉络,可以对《孟子》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孟子;艺文志;注疏;源流考  《孟子》是一部主要反映孟子思想的著
期刊
生日与海  海是一种情怀。  今天的我,已不知不觉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走过了二十三个寒暑。蓦然回首,青春岁月美丽依然,可是这么多年,记忆里最温馨浪漫的事情,竟然是某段刻骨幽暗的时光中许多鲜活的感动,比如一个动人的场景,一次铭心的生日。那些情景历历在目,回忆像一片汪洋……??  那天,我二十岁的生日。下午,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冷冷清清,单调的白色搭衬着斜射入窗口的阳光,没有一丝生日的气氛,我不禁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