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梵高作为后印象派艺术家,通过极具个人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传达着自我的主观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本文将对梵高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以便从某些角度窥视这位大师的艺术面貌。
关键词:梵高;情感;色彩;表现
法国南部,美丽的阿尔镇的麦田里,一个戴着草帽留着红色胡须的男人,顶着强烈的阳光,用力的将调色盘中明亮的颜色涂抹在画布上,这些鲜艳的色彩好像在强烈的光线下被融化,犹如炽热的火焰一般在这个男人的生命里奔腾燃烧。
这个红胡须的男人就是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后印象派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通过极具个人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传达着自我的主观意识,极大的影响了随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乡村新教牧师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早年做过职员和艺术公司店员,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早年的传教士经历使凡高在初期作品中,充满了对穷苦的劳动者的悲悯,他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梵高的早期画风较为写实,主要是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那个时期的梵高极其喜爱米勒的绘画,对其多有模仿,但在这些时期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属于作者自己的精神面貌和造型特点。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在这个当时欧洲的艺术前沿之地,他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这些因素使梵高的艺术视野得到扩展,他的绘画主题和风格同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早期的写实风格向装饰风格转变,画面的色彩由沉闷昏暗变得明亮轻快,画面中的苦楚意味也随之消逝,但没有殆尽。直至1888年,梵高到达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在这里,他的绘画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貌并日渐成熟,这个时候的作品主题也随之变为多彩的自然景物。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梵高的绘画在灿烂的颜色里渗透着苦闷忧郁,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犹如大海,风暴时起时伏,暗流汹涌,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麦田群鸦》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对于生命逼真而可怕的写照,它就像是有形的遗书,用形象和色彩宣告了自己的宿命。画面中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静谧之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远方,映射出一个人的内心的归宿,一群乌鸦好像一群会飞动的阴影,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这里有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是濒临死亡之前的精神世界。
梵高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是瑰丽绚烂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绘画和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更多的是他的整个生命轨迹,犹如美丽星空下的孤辰,凄美而独特,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漸被人们所认识。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鲜艳、明烈的色彩从他的画笔之下流淌出来,蜿蜒而成一股奔流不息的灵魂之泉,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伸,不会干涸。梵高的名字是沉重的,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观了我们自己的精神领地。
参考文献
[1]卡罗尔?泽梅尔.凡高的历程—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艺术[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文森特?凡高.亲爱的提奥—凡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南海出版社,2001.
[3]恩利卡?里斯皮诺.透视艺术大师-凡高[M].浙江美术出版社,2001.
[4]丰子恺.梵高生活[M].新星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阮震禹(1981年出生),男,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职于天津青年职业学院社会管理系,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关键词:梵高;情感;色彩;表现
法国南部,美丽的阿尔镇的麦田里,一个戴着草帽留着红色胡须的男人,顶着强烈的阳光,用力的将调色盘中明亮的颜色涂抹在画布上,这些鲜艳的色彩好像在强烈的光线下被融化,犹如炽热的火焰一般在这个男人的生命里奔腾燃烧。
这个红胡须的男人就是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后印象派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通过极具个人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传达着自我的主观意识,极大的影响了随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乡村新教牧师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早年做过职员和艺术公司店员,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早年的传教士经历使凡高在初期作品中,充满了对穷苦的劳动者的悲悯,他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梵高的早期画风较为写实,主要是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那个时期的梵高极其喜爱米勒的绘画,对其多有模仿,但在这些时期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属于作者自己的精神面貌和造型特点。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在这个当时欧洲的艺术前沿之地,他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这些因素使梵高的艺术视野得到扩展,他的绘画主题和风格同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早期的写实风格向装饰风格转变,画面的色彩由沉闷昏暗变得明亮轻快,画面中的苦楚意味也随之消逝,但没有殆尽。直至1888年,梵高到达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在这里,他的绘画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貌并日渐成熟,这个时候的作品主题也随之变为多彩的自然景物。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梵高的绘画在灿烂的颜色里渗透着苦闷忧郁,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犹如大海,风暴时起时伏,暗流汹涌,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麦田群鸦》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对于生命逼真而可怕的写照,它就像是有形的遗书,用形象和色彩宣告了自己的宿命。画面中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静谧之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远方,映射出一个人的内心的归宿,一群乌鸦好像一群会飞动的阴影,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这里有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是濒临死亡之前的精神世界。
梵高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是瑰丽绚烂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绘画和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更多的是他的整个生命轨迹,犹如美丽星空下的孤辰,凄美而独特,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漸被人们所认识。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鲜艳、明烈的色彩从他的画笔之下流淌出来,蜿蜒而成一股奔流不息的灵魂之泉,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伸,不会干涸。梵高的名字是沉重的,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观了我们自己的精神领地。
参考文献
[1]卡罗尔?泽梅尔.凡高的历程—乌托邦,时代精神与十九世纪艺术[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文森特?凡高.亲爱的提奥—凡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南海出版社,2001.
[3]恩利卡?里斯皮诺.透视艺术大师-凡高[M].浙江美术出版社,2001.
[4]丰子恺.梵高生活[M].新星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阮震禹(1981年出生),男,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职于天津青年职业学院社会管理系,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