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学习方式;误区;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079—01
高中化学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现对此作一分析与反思。
一、 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教师对“自主学习”缺乏正确理解,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迁就、放纵学生。整节课教室内乱哄哄一片,对学生的交流、汇报、发言,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示范,只是一味地赞不绝口,“你说得很好”、“太好了”、“真棒”、“太聪明”等。不断地“拓展课程资源”,介绍“化学资料”,学生对课本内容、结构还没有整体了解,就让学生学习课外的书本、报刊等资料。
2.“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自愿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为:只要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合作能力低,合作习惯差,导致合作形式化的现象。教师宣布交流,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甚至趁小组活动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学习变成只有少数尖子生主讲,后进生被动听或者根本没听的局面。
3.“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新课改的唯一方式。不少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观念认识肤浅,认为在课堂上只有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课改精神,否则就是传统,守旧。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少学生在教师刚提出问题时便自信地举手回答。但老师却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只得放下手,假装“讨论”。殊不知,过多的“小组讨论”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反而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 反思
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会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要求。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是与被动、机械学习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过程,即自我监控、教师指导、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他主性”学习变“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的“被动性、依赖性、同步性”,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大基本特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及学习问题,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持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乐学、愿学、会学。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使学生理性的排列方式有了变化,使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有效性。每个学生不但要自己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生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学生都学好、学会为目的。教师则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或评价。因此合作学习具有“互动性、集体性、责任性、社交性”四大基本特点。合作性学习,需要教师花时间精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教师要经常性地、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表达,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3.探究学习。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性,课程内容难、偏、旧,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质疑性、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发生变化,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灵活采用,一定能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编辑:张昀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079—01
高中化学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现对此作一分析与反思。
一、 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教师对“自主学习”缺乏正确理解,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迁就、放纵学生。整节课教室内乱哄哄一片,对学生的交流、汇报、发言,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示范,只是一味地赞不绝口,“你说得很好”、“太好了”、“真棒”、“太聪明”等。不断地“拓展课程资源”,介绍“化学资料”,学生对课本内容、结构还没有整体了解,就让学生学习课外的书本、报刊等资料。
2.“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自愿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为:只要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合作能力低,合作习惯差,导致合作形式化的现象。教师宣布交流,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甚至趁小组活动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学习变成只有少数尖子生主讲,后进生被动听或者根本没听的局面。
3.“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新课改的唯一方式。不少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观念认识肤浅,认为在课堂上只有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课改精神,否则就是传统,守旧。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少学生在教师刚提出问题时便自信地举手回答。但老师却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只得放下手,假装“讨论”。殊不知,过多的“小组讨论”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反而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 反思
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会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要求。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是与被动、机械学习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过程,即自我监控、教师指导、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他主性”学习变“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的“被动性、依赖性、同步性”,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大基本特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及学习问题,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持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乐学、愿学、会学。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使学生理性的排列方式有了变化,使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有效性。每个学生不但要自己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生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学生都学好、学会为目的。教师则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或评价。因此合作学习具有“互动性、集体性、责任性、社交性”四大基本特点。合作性学习,需要教师花时间精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教师要经常性地、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表达,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3.探究学习。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性,课程内容难、偏、旧,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质疑性、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发生变化,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灵活采用,一定能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