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现代诗歌报》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诗人赵恺对80后、90后新生的青年诗人来说是陌生的。而我知道是在八十年代初期诗歌复苏后疯狂的年代,他的一首叫《第五十七个黎明》的诗歌,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据朋友马铃薯兄弟介绍,赵恺的日常生活过得非常敦厚、实在,自信和宽厚。我从他的诗歌中读出了一个优秀诗人的境界,其作品无不充满历史感和文人情怀。特别是如今,当我重读《第五十七个黎明》时,依旧被感动,依旧感到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难以抗拒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这里我想说,诗人赵恺是值得我尊敬的。(雨田)
  84年暑假的某一天,我躺在老家椒江堂前的竹椅上享受着过道风,翻看鲁迅的《野草》,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要创办一份《现代诗歌报》,以现代独立精神独立思想去引爆诗坛,在旧房子摧枯拉朽倒塌的废墟上,重构新的楼群。
  在台州师专中文专业求学时,我组织了一个“求真文学社”,任社长。那时,我非常卖力地举办各种诗歌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常规的诗歌活动,也出了几期油印刊物。那蜡笔的钢针在蜡纸上刻写时的吱吱声响,油亮的蜡纸泛出米白色的刻痕,滚筒在油网上推动时散出的油墨香味,都使我难以忘怀,心醉神迷。一句话,我有着办刊的前科和那自以为老到的经验。
  八十年代初期,是个纯真的年代。写诗是一种热血,一种信念,无论生活多贫穷,只要写诗,自我感觉犹如皇帝。这种热血虽然还说不上进入了我的血液,但时时让我激奋。到了84年,民间刊物已经不少,但基本上还是油印刊物居多,很少有刊印的。刊印很清爽,很漂亮,也很有派头,于是,我想,要办就办一份铅印的。
  当时,我的好友海平在椒江文化馆工作,负责文艺刊物编辑工作。我想借这一方宝地再办这份报纸,我把这意思跟他说了,他默认了。我还记得当时椒江的宣传部长,一个红脸的山东汉子,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我支持。还有,当时在椒江一中教书的王彪也同意参与,后来,他不断地为《现代诗歌报》重点推出的诗歌写出简短而有力的评论,对于《现代诗歌报》在外的影响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员场地都搭好了,还得有启动资金。我当时的月工资只有70元左右,印一张对开的报纸2000份,需要100多元钱。这是个难题,我不能不吃不喝还借钱去办这份报纸,办一期可以,长期是办不下去的。我找到了黄岩的叶廷壁厂长一一他就是后来出资办《九龙》诗刊的老先生,他听说我的意图后,二话没说,答应资助我300元钱。这300元钱,如果按照我当时与现在工资的比例,足足翻了200多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6万多元。所以,多年以来,我对这位老先生一直心存感激,在心里一直把他视为我的另一个父亲。说来也奇怪,叶先生与我父亲长得还真有几分像,无论身高还是面庞神态,熟悉的朋友都说好像。我考虑到《现代诗歌报》一年要出6期,这些资金还不够,于是我再到我二哥詹明清那里拉来200元钱赞助费,他当时在海门加止耐火材料厂当副厂长,有权动用资金支持文化事业。这样,共筹得500元钱,资金的问题就这样基本上解决了。
  办报还得有好稿源,尤其是名人的稿源。我从《今天》杂志找到了地址,向北岛、顾城、舒婷等全国知名诗人发出了约稿函。令我感动的是,北岛很快给我寄来了三首非常现代的诗歌,还附有简短的信函,说这个事件对当代诗歌对于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后来,我们又通了一封信,我至今保存着北岛的这两封信件。北岛钢笔字迹娟秀,光滑的信纸折叠得非常整齐,这使我感到,他是个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人。北岛的三首诗歌发在《现代诗歌报》的创刊号上,这对于《现代诗歌报》迅速扬名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进入新时期以后,诗坛里有一些派别的人出来否定北岛,我像是掘了祖坟一般难受,在各种场合极力将北岛捍卫,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伟人。试想,一个当时在全国那么出名的诗人,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一个前程生死未卜的刊物,把自己的三首力作给了《现代诗歌报》,这是怎样的胸襟和远见,是怎样的宽厚和关爱?
  创刊号上发表的名人作品还有韩东的《老渔夫》,李发模的《冬猎》,刁永泉和唐亚平的《无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创刊号上还发了傅浩翻译的英国“死亡诗人”迪兰·托麦斯的两首诗歌:“二十四年”和“在结婚周年纪念日”,当时,国内对他的诗歌鲜有介绍评价。顾城也寄来了诗稿,因为大多是短句,当时考虑到短诗缺乏冲击力,首期没有刊发。后来因为北岛等人的诗歌影响力,好稿子源源不断,也就一直没有将顾城的诗歌发出,这事现在想来,多少有点遗憾。
  然后联系印刷厂,大印刷厂不会接受这么小的业务,于是联系到椒江加止教育印刷厂,由椒江文化馆出具证明。那时,如果没有单位证明,印刷厂给个人印刷资料是违规的,这就是为什么铅印民刊少而又少的原因之一。就这样,到了1985年5月底,第一份《现代诗歌报》创刊号出炉。
  我未想到,这份小小的報纸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始直接的原因与我采用“信任销售法”有关。我直接把50至100张的《现代诗歌报》卷起用牛皮纸包好,寄给各大学校园诗歌社团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与我从未通信,更没有谋面过,我就把报纸直接寄给他,让他为我们代卖。报纸一毛钱一张,我给他们的批发价是7分钱一张,我在附在报纸中的信件里告诉他们,等卖完了再把钱寄给我。结果,绝大多数寄出去的都打水漂了,他们都说送人了,但这一打水漂的结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有更多的大学生把报纸寄给已经毕业工作的诗友们,他们纷纷向《现代诗歌报》投稿,并主动承担起下一期的销售任务。所以,在此我要非常感谢当年为我代发报纸的各位朋友们。当然,也有不少寄给个人是免费赠送的。
  《现代诗歌报》从第三期开始扭亏为盈,到了86年3月头版推出唐亚平的力作“黑色沙漠”(组诗)时,这份小小的报纸最大的发行量已达到13000多份,现在想想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只有保持盈利才能保证《现代诗歌报》的长久正常运作,我当时的目标是远大的,心情是激动的。   宣传推广仅仅是翅膀,诗歌的内容才是生命的质量。今天我可以骄傲地说,当时选发了不少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才使《现代诗歌报》影响越来越大。诗人伤水近日对我说:当时我向《现代诗歌报》投了5首诗歌,你只选了其中一首,而且这首诗歌也是我自己最为满意的。《现代诗歌报》选发的不少诗歌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仍然是上乘作品,我在此不妨选一首篇幅短小的:
  木已成舟/文张子选
  木已成舟,浪迹大河上下
  浪迹上游与下游
  九死一生的水手,一生漂流
  这辈子不知到底能靠向哪家码头
  没有女人要和水手分分合合
  能叫女人牵肠挂肚的船,危险更多
  有时也独自在船头
  年老的水手仍然爱大河
  年青时他也爱女人
  女人不是河,但他爱过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木已成舟
  就只有在这大河上下
  漂流啊漂流
  这些干净的语言,丰富的情绪,回环饱满的结构,比现在的所谓的口语诗,不知高出了多少,甩出了多少條大街。
  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亚卡,她的“情绪”一诗非常有力度,摘取其中几句:现在我的胸部开始放牧你的马群/将埋葬你的一切/现在所有的岩石都睁开眼睛/固定一个位置看我辗转反侧。
  更值得推崇的是台州三门人阿德的诗歌,在我看来,他是天才和预言家。他在85年就动用意识流写诗了,他那首“充满喧嚣的病痛”完全是穿越未来的,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开头几节:
  瓶瓶袋袋一大捧,从医务室出来
  失眠。这些白菊花晚上也是睡不着的
  安眠药每晚两片,不要过量
  有人两手插兜龟缩着走过。路旁
  桔色的草叶渗出一层血,残酷的霜啊
  一阵昏眩,肉体与灵魂锵然错开
  如今,已找不到亚卡与阿德了,从百度里也找不到,他们留下那么美好的诗句,但人已经找不到了。
  最值得骄傲的是推出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真正实现了双赢。唐亚平在全国一炮走红,唤醒了女性个体意识,《现代诗歌报》也越来越火红,当期还创造了利润近200元奇迹。在此,我们是付出心血的,我对“黑色沙漠”有些诗句做了修改,把第一首诗歌作为序诗,把最后一首诗歌作为跋诗。这些,都得到唐亚平的认可,她在后来出版的诗歌集中,也完全按照我们所修改的版本。以致1998年我到贵州拜访她时,她把我当贵宾一样接待,叫来贵州省作协主席一起就餐,带我到她家里,与她大胡子丈夫一起聊天,临走时还送我那么多茅台酒,但我不好意思要。在此,我就不摘抄唐亚平的诗句了,且看我们写的短评:
  关于“黑色沙漠”
  还没有人这样疯狂地写过黑夜。迷惘、焦虑、带有几分歇斯底里;而又纯真、超然,与厌世者的冷漠大相径庭。黑色似乎难以把握,但一个年青灵魂多少带有野性的欲望却是宣泄得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生命激情混合了原野的气息,略略地折射边疆的民性之光,而零余者的痛苦,更使人相信这绝非模糊年代的梦之呓语。
  三十多年前,我们就能写出这样的评论,意识也是够现代的。
  我当时是主编,几乎所有的稿子都是我审阅的,但我在内心是把自己当成个读者,对好作品我怀着恭敬谦卑之心去阅读,对优秀诗人充满了崇敬,仿佛他们是主编,我是个投稿者。
  《现代诗歌报》之所以影响那么大,还有个细小的原因,就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编辑与作者互动。我们在每个作者名字前面都写上他们的单位或学校的名称,这样便于读者与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写信交流。现代人的人心是孤独的,同时,也渴望交流,我们轻而易举地让他们隐秘的愿望得以满足。当有些读者建议我们编一本《现代诗歌报》作者通讯录时,我们编了,并以一元一本的成本价格卖了出去。当有读者建议我们组织一次大学生诗人大串联活动,到风景秀丽的雁荡山作一次自费旅游,交流诗艺,我们也做了。记得当时报名参加近100人,最后确定参加活动的有三四十个。我们当时还做了一面红旗,红旗上赫然写着“大学生诗人大串联”几个黄字。我们编辑部几个人轮流扛着这面红旗,到了事先说好的雁荡山地点。我们等了一天,令人有所失望的只等到稀稀落落十几个人。那时由于通信设备落后,资讯闭塞,没有赶到者的原因至今不明不白,也有上海几个大学生后来写信说明无法前来的原因。最后大家到了缙云的壶镇,晃了一下红旗,各自散了,我们原本还想以此走遍全国。我记得诗人于奎潮当时邀请我与他一起到内蒙草原上去游玩,想象中骑上一匹纯种的蒙古马,对着蓝天白云挥动双手。我当时答应了,后来由于俗事缠身没能成行,这也算是一种失信,但至今心里很为歉疚。
  正当我雄心勃勃想把《现代诗歌报》做大做强,做成更有影响力的民刊,87年春节一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场运动的波及殃及鱼池,原先要推出的中国十大诗人专版只能放弃了,而且无法向广大读者说明。《现代诗歌报》几乎是不告而别,在86年12月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句号。87年6月,我接到去浙江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两年的通知,梦想在本科高校中再起雄风。虽然后来我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但影响力无法与《现代诗歌报》相提并论。这里有时代人心变化的各种因素交集,一些现实的功利性瓦解了诗歌的纯洁性,在此就不再细述了。
  《现代诗歌报》在当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确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起着综合作用。八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他们的诗歌创作处于十年浩劫压抑后的爆发期。当时各高校文学社团林立,诗歌创作人数众多,萌动的商品意识尚未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这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外的年代所无法具备的。应当承认,黄金时代应有许多黄金成品,成色、质感、纯度都非常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从来稿看还不是很多。但这又有何妨呢?那时的热情已经给那个时代的青年埋下了集体狂欢的记忆,这也足够了。
  当然,从建立新诗丰碑这一角度去观看《现代诗歌报》,它的缺陷和不足依然非常明显。那时很少有人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诗词中,吸取古典传统文学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很少有人在阅读外国现代派诗歌中,吸取那种直透生死情爱让你灵魂颤抖不已的情感力量;也很少有人去读现代经典小说,从中吸取诗歌对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美妙的感受能力。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弊端在当今的诗坛不是同样明显地存在?
  总结这十期的《现代诗歌报》,的确如火如荼,一批又一批新出现的诗人,如疯长的阳春麦子,遍地摇曳,那是诗人们一次次集体盛大的宴会。可惜的是,那样的宴会到了87年,成了一次寂寞的葬礼,因为高潮的到来,也就意味着结束的来临。但这场前后高潮迭起的运动,不仅是名人效应的冲击,也提供了一些初出茅庐的诗人跟世界会面的机会,而且不少诗人现在依然是各阶层的中坚力量。可以说,《现代诗歌报》激发了有思想、有独立人格、勇于担当和开掘的一代人。历史是不能遗忘的,正如责任不能遗忘。
其他文献
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赫拉巴尔,布朗肖  他们都曾在路边  冒犯修辞,捡到过  生活遗弃的月亮  被损害的,路灯乖张的热情  阴雨时日,雨伞  冲到人群  改换奢侈的用途  一个老头怀抱纸堆已习以为常  他要等待一只苍老的灰鼠经过  给它相同的姓氏  喧嚣的  任其藏在房间  另一个时间的谋划者  叫他莫里斯,还是布朗肖  他多次观望的厨房  也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  勇敢地拾出另一个人称来  瘾
期刊
问  我问土:  “土与土如何相处?”  “我们互相抬高。”  我问水:  “水与水如何相处?”  “我们互相充盈。”  我问草:  “草与草如何相处?”  “我们编织在一起  筑成天际。”  我问人:  “人与人如何相处?”  我问人:  “人与人如何相处?”  我问人:  “人与人如何相处?”  写在海上的诗  你远离了我  月亮也孤单  太阳也孤单  那辽阔自在的大海啊  少了帆影 也孤单 
期刊
想起台州,便有一地月光  覆盖我近视的双眼  一些隐私在低处呜咽  泛黄的家谱睡在上海图书馆  想起路桥,我又深陷忧伤  那些姑娘不再可爱  不再值得我把杯中酒喝光  她们已从绝句退化成流水账  想起十里长街,孤独的少年  在大提琴的阴影里寻找安慰  我是一粒漂泊在他乡的盐  一把年纪依然痴心妄想  想起你,一颗流星投奔大海  请相信,我的骨头终将被台风擦亮  2016年
期刊
“我们活着,却感觉不到脚下的大地。”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包裹被退回的那天  也带来海森崴迟到的噩耗  娜杰日达,十九年的婚姻  仿佛一本老相册缓缓合上  紧闭双眼,曼德尔施塔姆夫人  即使悼念也只能秘密进行  神经裸露在黑暗中  时刻提防随时降临的迫害  在独裁者死亡之前  所有的俄语都在提心吊胆  到处都是特务  告密者扭曲的脸癌细胞般扩散  一切都变得不再可靠  白纸黑字写下也不例
期刊
三十多年前,二十出头的父亲  乘列车北上,故乡的海越来越远  远到还是少女的母亲  禁不住泪流满面  经过五天五夜,这个消瘦的南方知青  知道了什么是远方,也知道了  大兴安岭,命中注定的第二故乡  青春在手风琴上一次次回荡  东北再往北,一个叫塔河的地方  父亲怀抱斧头走向雪地  想起南方,想起度日如年的我的母亲  他劈下的每一斧都是如此深刻并且多情  十年哦,父亲在北方的土炕上  做了多少有关
期刊
可是我还在喝酒,尽管整座小城  都睡了,都在梦里做一个好人  那又如何?重要的是我还醒着  微山,微山,空空的城  荡荡的月光洒在微子墓前  也洒在张良墓前,万顷荷花已败  秋天早已深入骨髓  可是我还在喝酒,幻想一把古琴  断了弦,高手依然从容演奏  弦外之音,驴鸣悼亡也是一种幸福  微山,微山,微小的山  不就是寂寞石头一块  异乡的星把夜空下成谜一样的残局  趁还醒着,我喝光,命运随意  2
期刊
大雁进入小学课本  天空一下子变得湛蓝  风吹动白云  风吹动菊花  同时被吹动的还有我疯长的头发  一切似乎都是预先设定  我带着自己的影子  游学四方  碰到一些好人  碰到一些坏人  我的名字  隐现在火焰边缘  我是如此热爱睡觉  石头把我的梦垫得很高很高  2004年
期刊
每一秒都适合沉默  在寂静里,在昏黄的灯下  空空的酒瓶,空空的心  折射往事绵延的旧时光  我相信每一个零件  都是宿命的必需  每一次调试  我都全神贯注  忘记疼痛  忘记故乡离我越来越远  每一秒都是倒计时  无名之树长在窗前  它的根被瓦砾与碎石挤压  但依然站得笔直  我已习惯颠倒的生物钟  白天做梦,夜晚失眠  即使有一天双目失明  还有一副墨镜替我注视  这爱恨交织的世界  我的心
期刊
一  相遇,只是一段预告片花  大好时光留在醉后。十年前  杭州学院路二十九号对面的小酒馆  为你备着花生米  再炒几个抒情的小菜,你就可以  和朋友、徒弟,或者自己喝上  红星二锅头,一口干  也可以参照慢镜头的速度  一帧一帧拉出满天星辰  二  残酒如谜,晨光照进大床  姑娘从梦语中醒来  回味你的体温,真实的虚构  一个人可以无数次证明  时针指向之处必有鲜血渗出  即使姐姐也无法将你挽留
期刊
多少次我是一张洁白的宣纸  在暮色中,依靠微弱的霞光  静静飘落水面  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倾听  流水,一场尚未命名的恋爱  等着月亮升起来  我宣布,我终于失败了  在充满鱼腥味的空气中  有从树木年轮里渗出的忧伤  哦,回忆需要一个起点,而终点  是运河里的月亮,长着一张多变的脸  一张让我痛哭之后依然想哭的脸  我宣布,我终于失败了  即使烂醉如泥  也无法挽回,各个朝代的瓷片  在水底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