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有所欣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读大学时,就听李可染先生说:“花鸟画要动大手术”。言外之意是当时的花鸟画创新不够,未能反映时代精神。然而,多年来众多的花鸟画家苦苦努力创新,却收效甚微,恐怕是因中国花鸟画之余毒过深、病入膏肓、回天无术吧。但今天看来,恰恰是花鸟画的裹足不前,倒是没有像其它画种那般沦落到离经叛道。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如我们这般叛逆的了。思想的反动、文化的反动、乃至艺术的反动,形成了彻头彻尾的伪春秋战国时代,呈显的是“诸子百而不成家”的局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不“敬”,对自己传统的不“畏”。由于这种敬畏之心的缺失,形成了当今文化艺术断层就不离奇了。
  终于有一天,一些人似乎有所感悟。他们领悟到了前贤们的志趣,并甘心纳入那样的轨迹。虽然前程未卜、祸福难料,亦或是自掘坟墓,但他们勇赴汤火之胆略难道不令人赞叹吗?正是他们的存在,中国花鸟画没有冒进,而是悄然地回归了。
  刘贞麟就是一位恪守传统的花鸟画家。在当下漫天叫嚣艺术出新、鼓吹个性张扬的时代,能如刘贞麟这样对传统潜心研习,自甘寂寞的艺术家可谓凤毛麟角了。这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的。或是粉身碎骨或是浴火重生,总之,非平庸之辈敢为也。刘贞麟虽非有复古之心,然而他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使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增加了一种厚重的文化精神,反射出深沉的文化积淀。
  刘贞麟师从津门霍春阳先生,非但在花鸟画技术层面获益良多,更在其理念上传承其衣钵,对于传统花鸟画的学习体悟也见解独到。他对元明诸家的偏爱常反映在他的画作里,赵孟頫的鲜活、文征明的爽利,在他的笔墨结构中都略见斑豹。他的作品是诗意的,同时又是极端书斋化的。他漠视追求史诗般的展览馆模板,倾心于笔精墨妙的厅堂秘玩,可见他心性超然,大有魏晋风范。近年来,他的笔墨日趋散淡疏朗、渐臻成熟。我以为,已在外形上摆脱了“霍家拳”的痕迹,而神髓仅存了。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念本身就是抽象的,因而产生了抽象的表现形式及抽象的审美习惯。国人对此种抽象概念深入骨体,天经地义般的无条件接受,早已超越了对客观自然物象的如实写照,而注重于创作者主体对于自然物象的个性理解。同时,以书法之韵律体现、抒发作者情感的脉动,从而将笔墨形式抽离出绘画内容本身而达成独立的欣赏层面。刘贞麟正是正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创作脉搏,使其在中国花鸟新生代画家中分外引人注目。他的作品自然鲜活、清新磅礴,笔墨醇厚而意趣滋肆,所以引发美术界的普遍关注及众多收藏家的追捧就不足为怪了。
  刘贞麟是一个极为刻苦的画家,他全身心的浸淫于他的创作之中,凌晨两点就寝似乎已成为他的生物钟。他的画作难以数计,终年笔耕不辍。除了家人和孩子,几乎没有看见他把时间荒废于其他事务上。一个人的成功大概有三大要素:天资、名师、勤奋。这三点在刘贞麟身上均已具备,而我还要说的是他的忠厚,自与刘贞麟相识至今,从未见他与任何人发生口角,当然并非斯人木讷,一事当前他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重要的是与他人相左时,都能和谐的处理,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忠厚及无私的谦恭吧。
  “作艺先作人”,这句话原以为是劝人向善之说,饱经人世方知此言真实不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刘贞麟为人正得乎道,因而他的艺术之途自当是宽广光明的。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是我们解决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热爱美术的兴趣,而且能提
期刊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重要性越加凸显,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气息。众所周知,良好的美术教育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是美术教学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 兴趣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期刊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创作出来的,他为什么创作?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是怎样想的?其实,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如果说文字是时间的记录者,那么绘画便是历史的见证者。方寸之间,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水墨丹青里凝固的,是画家对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深刻感悟。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最终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的目的。本文以微课拓展欣赏的形式,从一件“作品点”的方式重新解读世界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期刊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说明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美术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那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用有“趣”的手段,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
期刊
一、概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她既是一门综合课程,同时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美术教与学的方式,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项目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体验、发现,借以强化其收集、整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增进探究学习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问题性:以美术现象和问题作为学习的先行组
期刊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书法模块的教学深刻影响到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实现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课程在知识、情感与技能融合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传统文化传承、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等有着深远意义,也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书法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如互联网技术对书法的弱化、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水平书法师资的缺乏等。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探索走出困境之路。  关键词:高中 书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了科学而系统的规定,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
期刊
一、缘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提出“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现行教材综合探索领域课程提供的是一个参考,如《悠悠北山街》,对非杭州的学生来说北山街非常陌生,需要教师因时因地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去发现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资源,是开放性美术课
期刊
小学美术泥塑课堂里摔打泥巴、揉搓按压的过程,自然是唤醒并满足了孩童们模仿现实世界、创造幻想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理想的美术课堂期待成为“情”与“技”的熔炉。泥塑定格动画,让这样的课堂成为可能。让学生因泥动情、借泥表情、托泥言情,让一帧帧的定格动画连缀成有情节的短片,让泥塑课堂成为孩子们讲自己故事的课堂。  一、提示步骤,拓宽思路  泥塑课堂上工具的使用,技法的掌握都依赖老师的示范。当堂示范固然直观性
期刊
陶艺是一种对泥土的再塑造的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同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工艺制作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无以伦比的魅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陶艺课堂正逐步融入到新的美术教材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广大的农村学校在面对新美术教材中的“陶艺”课程,就引发了诸多的思考。农村学校能否开展陶艺教学?怎样开展陶艺教学?是否具有资源优势?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析。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