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47年 出生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 1968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电力工程学士学位。 1970年 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1972年 在哈佛商学院取得企业行为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哈佛商学院教授。 1980年 成为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 1996年 《领导变革》一书被《综合管理》杂志评为当年管理书籍第一名。 2001年 被《商业周刊》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 2002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 出生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
1968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电力工程学士学位。
1970年 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1972年 在哈佛商学院取得企业行为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哈佛商学院教授。
1980年 成为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
1996年 《领导变革》一书被《综合管理》杂志评为当年管理书籍第一名。
2001年 被《商业周刊》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
2002年 《变革之心》获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年十大最佳商业图书之一。
2006年 出版新书《冰山在融化》(Our Iceberg is Melting)
其他文献
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Truth and History)第8章里警告我们: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至我们相信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科学主义”正日益成为主宰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管理的惟一认识论和方法论取向。当我们试图把社会、组织以及人类活动都尽可能还原为“(自然)科学”的那种确定性“关联”的时候,似乎忽略了马斯洛的一个
日本有一个故事,其大意是:一个人去捉一群兔子,只能一只一只地捉,不然一无所获。SuperEnergy的发展面临新市场、新机会,无论前面有多少诱惑,都只能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走。只是,路径在哪里? 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从1996年发展至今,出现了众多优良品牌,群雄割据,竞争日益激烈。据我分析,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有望达到1000亿人民币产值,同时,蓄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的配套产品,其产值也
利用制度化的方式,即“伦理准则”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必须承认,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多变的,任何一种准则都无法覆盖所有的决策内容,并且企业员工只是被动地服从,而不知道违反这一准则的可耻性,所以建立企业伦理变成空谈。企业伦理不单单只是企业内部的事情,更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它是一个由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企业伦理要素整合、政府职能执行以及社会系统运行所构成的一个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
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 本其主要撰稿人:王肖婧 当下的管理学领域依然活跃着的大师,多数是管理咨询专家,而约翰·科特似乎与众不同。作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始终处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但是,他又不是那种皓首穷经的学究,在他身上绝看不到书呆子气。他从事理论研究,但不沉迷于纯粹的理论推演,其基本研究方法是案例调查和分析,所以又同商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组织变革研究的领军人物,科特身上的学院色彩与商
经常会听到领导要“务实”的说法。社会上的老百姓,企业中的下层员工,也往往会呼吁领导人“办实事”。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务实,是对现实中的某些领导人摆花架子、玩障眼法的一种反弹。所以,“务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务实不仅仅是下层的要求,有些领导人,同样具有强烈的务实偏好。他们热衷于“真抓实干”,而对“虚”和“空”则不屑一顾。但是,我们如果对此盲目赞扬,有可能反而被“务实”所误。 因为
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1947-),被当今的各种商业杂志看做领导与变革领域中最杰出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身上,总有一些表面看起来清清楚楚但仔细琢磨却似乎看不透的东西。读他的书,总觉得浅显易懂,并不深奥。但是,他却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使人不仅疑惑—难道仅凭几本类似常识的读物就能征服世界?荣耀得来竟是如此轻而易举?也难怪,目前,“大师”的头衔迅速缩水,许多“大师”级的著名人物提供给社
对于约翰·科特在领导与变革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没有人可以否认。但是,他在理论上的权威地位是否就不可质疑?胡适有个观点,很值得人们深思。这位擅长“胡说”的杜威门徒,曾经强调,治学要“在无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问题是,我们面对“大师”时,往往缺乏“对话”的心态,更多地是“聆听”的姿势。我们习惯了对大师的低眉顺目,习惯了对大师的大加赞赏,更习惯了对大师的欣喜接受,而唯独不大习惯“有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企业的领袖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长盛不衰,无非是做到“知己知彼”而已。具体而言,就是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对自身的力量有充分地了解,同时对产业环境和对手的情况也基本清楚。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但是,“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则难
评论1: 路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钱德勒这里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美国现代工业企业出现和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虽然从工商业史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使这本书鹤立鸡群的原因,是钱德勒以充分的历史证据揭示出来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逻辑。 根据钱德勒的研究,美国到1840年时还没有出现大企业,但从1880年代开始,大企业迅速成为美国工业的主导力量。触发这个变化的条件是无烟煤的使用和交通通
成功的组织变革通常是一个耗时而且极端复杂的八步流程,并非一蹴可至。经理人如果想投机取巧跳过一些步骤,或者不遵守应有的顺序,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微小的。 虽然变革牵涉到复杂且多步骤的流程,高效率的经理人员总是能够随着环境调整关键行动以达到变革的目的。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以及一招半式闯天下的心态,通常是造成失败的原因。 许多受20世纪历史以及文化影响的人——包括有能力、用意善良的经理人——常常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