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5·12日》汶川大地震到今年的《4·14》玉树大地震,各大媒体都在关注和记录着这些灾害以及与灾害抗争的人们,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不断出现在荧屏与报端。灾害性事件不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闻媒介该如何报道灾害性新闻,给人民提供快捷、便利、准确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呢?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采编联动,进行深入报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后两个小时左右,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报道,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在随后的时间里,央视直播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几个主要栏目外,《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新闻1+1》等栏目全部停播,整个频道全天24小时对灾情进行直播。由此可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迅速、全面、强大的直播报道,事先如果没有一套专为突发事件准备的应急预案是断然无法完成的。
通常情况下灾害事件的发生都无法提前预测,这需要媒体内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
二.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面对灾害,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准确、及时、全面地做好报道。在灾害报道中,媒体应着力于发掘新闻素材,以敏锐的触角,从不同角度入手,力争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报道内容应涵盖救生常识、灾情、赈灾救援、灾后重建、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关于灾难的任何一类信息。从新闻报道的题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灾情速递、救援情况等叙述性报道外,记者还应独辟蹊径,从个体、家庭、伦理等不同的视角展开报道。
一般发生灾害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媒体应在有关灾害误导性信息还没有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之前,快捷、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阻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为此,新闻工作者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参加权威部门组织的灾情新闻发布会,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灾情的第一手材料,保证灾害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得以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确保社会稳定。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除了震中,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无知”的状态,信息变的稀缺,此时,央视对于汶川灾情的报道成为人们获取灾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直播报道使人们对灾情从无知变成了解、从了解变为感动、从感动变为牵挂,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灾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度艰难,表现出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而央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感倾向
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媒体在报道灾情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抗灾的报道,展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调度、靠前指挥、强化责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奋力拼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主人翁精神;报道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有效援助,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报道中还应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体,关注老人妇女儿童等,展示他们的悲苦和恐惧,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打动受众;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不仅只是给受众提供受灾信息,而应融入抗灾救灾的斗争中,成为斗争的鼓动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引导社会重建的责任。因此,更好的完成灾害事件的报道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满洲里报社)
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采编联动,进行深入报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后两个小时左右,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报道,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在随后的时间里,央视直播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几个主要栏目外,《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新闻1+1》等栏目全部停播,整个频道全天24小时对灾情进行直播。由此可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迅速、全面、强大的直播报道,事先如果没有一套专为突发事件准备的应急预案是断然无法完成的。
通常情况下灾害事件的发生都无法提前预测,这需要媒体内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
二.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面对灾害,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准确、及时、全面地做好报道。在灾害报道中,媒体应着力于发掘新闻素材,以敏锐的触角,从不同角度入手,力争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报道内容应涵盖救生常识、灾情、赈灾救援、灾后重建、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关于灾难的任何一类信息。从新闻报道的题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灾情速递、救援情况等叙述性报道外,记者还应独辟蹊径,从个体、家庭、伦理等不同的视角展开报道。
一般发生灾害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媒体应在有关灾害误导性信息还没有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之前,快捷、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阻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为此,新闻工作者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参加权威部门组织的灾情新闻发布会,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灾情的第一手材料,保证灾害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得以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确保社会稳定。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除了震中,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无知”的状态,信息变的稀缺,此时,央视对于汶川灾情的报道成为人们获取灾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直播报道使人们对灾情从无知变成了解、从了解变为感动、从感动变为牵挂,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灾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度艰难,表现出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而央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感倾向
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媒体在报道灾情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抗灾的报道,展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调度、靠前指挥、强化责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奋力拼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主人翁精神;报道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有效援助,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报道中还应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体,关注老人妇女儿童等,展示他们的悲苦和恐惧,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打动受众;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不仅只是给受众提供受灾信息,而应融入抗灾救灾的斗争中,成为斗争的鼓动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引导社会重建的责任。因此,更好的完成灾害事件的报道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满洲里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