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初中学生,将面对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中考。如何适应这种竞争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学习、学业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茫然,一旦家长安排或选择的人生道路发生变化, 将变得无所适从, 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可分三个层次:(1)自觉学习;(2)主动学习;(3)创造性学习。基本要求是:教育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主发展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面向全体,重视个体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众所周知,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进入中学课堂这样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喜欢对周围同学的行为习惯进行模仿。因此在班级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法。进入初中以后,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的不同,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接受上速度各不相同。每个班都存在着-些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自身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只需要教师的重视深化细节和能力拓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普通”学生和学习能力有“困难”学生总是占了大多数的,而如果简单的引导甚至是放弃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何况,今天的“一般生”、“困难生”在经过培养后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步入“尖子生”的行列。
课堂置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置疑,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新奇。同时“引而不发”,促使学生自己看书,动脑解疑,让学生自觉进入自我学习状态。还可以通过“故弄玄虚”、“巧设陷阱”等方法,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解悟之机也。”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指导后,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后, 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当学生正确解决疑问后,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 运用“非常好”、“很有创意”等表示激励的话, 会更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思考,培养能力
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所需的的各类材料。设计出开放丰富的学习材料,将有利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激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不同材料的自由选择并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品味和学习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当然,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可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家校通、微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特别是对自主能力培养进展缓慢的学生,需要了解其家庭教育模式是否存在偏差,给家长一定的建议,使孩子在学校得到的训练在家庭中也能得到延续。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可分三个层次:(1)自觉学习;(2)主动学习;(3)创造性学习。基本要求是:教育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主发展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面向全体,重视个体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众所周知,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进入中学课堂这样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喜欢对周围同学的行为习惯进行模仿。因此在班级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法。进入初中以后,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的不同,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接受上速度各不相同。每个班都存在着-些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自身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只需要教师的重视深化细节和能力拓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普通”学生和学习能力有“困难”学生总是占了大多数的,而如果简单的引导甚至是放弃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何况,今天的“一般生”、“困难生”在经过培养后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步入“尖子生”的行列。
课堂置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置疑,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新奇。同时“引而不发”,促使学生自己看书,动脑解疑,让学生自觉进入自我学习状态。还可以通过“故弄玄虚”、“巧设陷阱”等方法,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解悟之机也。”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指导后,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后, 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当学生正确解决疑问后,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 运用“非常好”、“很有创意”等表示激励的话, 会更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思考,培养能力
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所需的的各类材料。设计出开放丰富的学习材料,将有利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激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不同材料的自由选择并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品味和学习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当然,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可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家校通、微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特别是对自主能力培养进展缓慢的学生,需要了解其家庭教育模式是否存在偏差,给家长一定的建议,使孩子在学校得到的训练在家庭中也能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