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古文尚书”条下引朱熹疑《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说法,后人多误认为是朱熹弟子蔡沈所说,其实是蔡沈引朱子的说法未加标识,以致后人引用时误为蔡沈所言。
关键词:《经义考》;朱熹;蔡沈;古文尚书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119
1前人引朱熹“古文尚书”条问题由来
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古文尚书”条下引朱熹疑《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说法,后人在引用朱熹说法时,往往未加识别,致使有学者误认为非朱熹所言。现将原文过录于下。朱子曰:“按: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者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此为近之。然伏生背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而安国考定于科斗古书错乱磨灭之余,反专得其所易,则又有不可晓者。”[1]1397这段文字出处有二:一是见于《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杂著·尚书》篇[2],此乃朱熹为孔安国《尚书序》所作注文之按语;二是见于蔡沈(一作“沉”)《书集传》中的孔安国《书序》之按语中[3]。经核对这两篇《书序》及注文,笔者发现两篇文章实为同一篇。这不免令人生疑,且后人在引用此段话的时候,不知所宗,忽为朱子曰忽为蔡九峰(沈)先生曰。至于此段内容为谁所说,需要予以澄清,使朱蔡之说不至搅扰不清。
我们在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来梳理一下有哪些学者认为是朱子之语,哪些认为是蔡沈之语。经笔者多方考索,检到如下学者或认为是朱子之言,或认为是蔡沈之说。
南宋真德秀《读书记》卷三十一《朱子传授》引朱熹之说,南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卷四亦引之。真德秀,字景希,号西山,福建蒲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户部尚书、参知政事。为朱熹的再传弟子,世人称其为“小朱子”。有《大学衍义》、《西山甲乙稿》、《西山文集》等著作传世。章如愚,字俊卿,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累官国子博士,出知贵州。开禧初,上疏极陈时政,以忤韩侂胄罢归。结草堂山中讲学,时称山堂先生。著有类书《山堂群书考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书曰:“宋自南渡以后,通儒尊性命而薄事功,文士尚议论而尠考证。如愚是编独以《考索》为名,言必有征,事必有据,博采诸家而折衷以己意。不但淹通掌故,亦颇以经世为心”[4]1150。章如愚“登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与真德秀同榜”[5],而真德秀为庆元五年(1199)进士,知庆元二年真德秀未中,但二人交情深厚。且真德秀又为朱熹私淑弟子[6]256,章如愚采朱子之说亦在情理之中。
入元之后,有黄镇成《尚书通考》与梁寅《策要》引朱熹说法。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7]714,戴震《经考》和王鸣盛《蛾术编》均认为是朱熹所言。
认为是蔡沈所说的有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明代唐顺之《荆川稗编》和朱荃宰《文通》,清朝崔述《考信录》、方中履《古今释疑》与张英《渊鉴类函》。
从以上学者引用此段话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初步判断认为朱子所言是引自《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认为是蔡沈所言当是引自《书集传》的《尚书序》。情况大概如此。
2朱蔡二人说考辨
至于是朱子所说还是蔡沈所言,清人毛奇龄首先意识到此段话为谁所言存在问题,他在《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一文中对朱子的说法有过如下之批注。
朱(笔者按:朱为朱熹)又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毛奇龄注:此说出自吴棫,云増多之书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曲聱牙,云云。然棫说不过如此,自朱氏指出,且题为伪,而世遂遵信之。)
又曰:“(毛奇龄注:一作蔡沈语)汉儒以伏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澀,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此为近之。然伏生倍文暗诵,而安国考定于科斗古书错乱磨灭之余,反专得其所易,则又有不可晓者。”[7]790
毛奇龄只是于“又曰”下存蔡沈说,显然毛奇龄对此段话采取了一个模糊处理的办法。毛奇龄对《古文尚书》为伪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且有《古文尚书冤词》一书力辩之。毛奇龄既然持《古文尚书》不伪的说法,必然要对最早提出《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源头进行辩证,而《古文尚书》为伪说始自宋吴棫,朱熹广大之,蔡沈又是朱熹的门徒,伪书一说亦沿袭之,这似乎是毛奇龄辩论的中心。至于此段话究为谁说,毛奇龄只是存而不辩。但是毛奇龄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此段话究竟为谁所说。
继毛奇龄之后,阎若璩弟子宋鉴著有《尚书考辨》一书,进一步辩《古文尚书》为伪书一说。宋鉴,字元衡,号半塘,山西安邑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尚书考辨》四卷,是宋鉴“以其师《古文尚书疏证》,文辞蔓衍而文不尔雅,因重辑《尚书考辨》四卷,谓杜林所传之漆书古文,篇数正与伏氏合,后人因指为《今文尚书》,其实乃真古文也。”[8]68-69此书一出即受好评,与宋鉴同时代的盛百二跋曰:“伪古文之失,至是书而益彰,真古文之美,得是书而益著。”[8]69宋鉴在《尚书考辨》卷一中,即引用朱熹关于《古文尚书》为伪书的一段话,并且首先提出此段话非蔡沈所言。
蔡氏沈曰:“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后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伏生乃偏得其所难,而安国反专得其所易,则有不可晓者。”[9](原注:此条误,略与前条同,此朱子《书临漳所刊四经后》,蔡氏进之于集传,叙录并注凡数百言,今俗本蔡传皆削去之。) 注文中所说的“此条误,略与前条同”,“此条误”乃是说此段话非蔡沈所言,“略与前条同”则是言此段之前有朱熹“疑孔安国《书》是假《书》”说。又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八十二确有《书临漳所刋四经后·书》一文,兹节录于下,以便考核。
“然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或者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则暗诵者不应偏得所难,而考文者反专得其所易,是皆有不可知者。至诸序之文或颇与经不合,如《康诰》、《酒诰》、《梓材》之类,而安国之序又绝不类西京文字,亦皆可疑。独诸序之本不先经,则赖安国之序而可见。故今别定此本,一以诸篇本文为经,而复合序篇于后,使览者得见圣经之旧,而不乱乎诸儒之说。又论其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读者姑务沉潜反复乎其所易,而不必穿凿附会于其所难者云。绍熙庚戌(1190)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识。”[2]
这段话与《经义考》引文大同小异,是否如宋鉴所说“蔡氏进之于集传,叙录竝注凡数百言,今俗本蔡传皆削去之”所说呢?蔡沈在《九峰蔡先生书集传序》中做了详细说明。
庆元己未(1199)冬,先生文公令沉作《书集传》,明年先生殁。又十年始克成编,总若千万言。呜呼!《书》岂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而浅见薄识岂足以尽发蕴奥,且生于数千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千载之前,亦已难矣。然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心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乱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
沉自受读以来,沉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原注: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其间亦有经承先生口授指画,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见本篇。)《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四代之书分为六卷。文以时异,治以道同。圣人之心见于书,犹化工之妙著于物,非精深不能识也。是传也,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虽未必能造其微;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书,因是训诂,亦可得其指意之大略矣。嘉定己巳(1209)三月既望,武夷蔡沉序[3]3-4。
蔡沈于该序中言到“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这就造成后世学者在引用《书集传》中的《尚书序》按语时,认为是蔡沈所言,至于是不是蔡沈所说呢?答案是否定的。
3为朱熹所说理由及结论
既然认为非蔡沈所言,那我们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一谈非蔡氏所言的理由。
首先,在时间段上不符合蔡沈所作。朱子《书临漳所刋四经后·书》一文作于南宋绍熙庚戌(1190年)十月,而朱子令其弟子蔡沈作《书集传》乃是南宋庆元己未(1199年)冬,前后相差九年,只能是蔡沈引用朱子的说法,断无朱子引用蔡沈之理。这与蔡沈所说“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和“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相合。又清人宋鉴说法亦不误。
其次,本文开头提到《经义考》的这段引文出处有二:一为《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杂著·尚书》篇 ,一为蔡沈《书经集传》卷一《书序》篇,经笔者核对,这两篇文章在文字上相同,《经义考》的这段引文见于这两篇文章之后的按语中。至于《书集传》中的《书序》是不是蔡沈集传,蔡沈没说,蔡沈只说“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然董鼎《书传纂注》于《大禹谟》“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義,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余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序》所言《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10]24董鼎此言与蔡沈“其间亦有经承先生口授指画,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见本篇”相合,可以认为《书序》集传就是未经蔡沈改动的朱子原文。
总而言之,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引用关于《古文尚书》为伪书一说,为朱熹所言不误,至于元明清一些学者认为是蔡沈所言,乃是受蔡沈《书集传》之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彝尊,林庆彰.经义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M]//张元济.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3]蔡沈.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王崇炳.金华征献略[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谢无量.朱子学派[M].上海:中华书局,1916.
[7]阎若璩,黄怀信,吕翊欣.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古国顺.清代尚书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9]宋鉴.尚书考辨[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解树明(1990-),男,硕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学、目录版本学。
姬瑞丽(1985-),女,硕士,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经义考》;朱熹;蔡沈;古文尚书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119
1前人引朱熹“古文尚书”条问题由来
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古文尚书”条下引朱熹疑《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说法,后人在引用朱熹说法时,往往未加识别,致使有学者误认为非朱熹所言。现将原文过录于下。朱子曰:“按: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者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此为近之。然伏生背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而安国考定于科斗古书错乱磨灭之余,反专得其所易,则又有不可晓者。”[1]1397这段文字出处有二:一是见于《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杂著·尚书》篇[2],此乃朱熹为孔安国《尚书序》所作注文之按语;二是见于蔡沈(一作“沉”)《书集传》中的孔安国《书序》之按语中[3]。经核对这两篇《书序》及注文,笔者发现两篇文章实为同一篇。这不免令人生疑,且后人在引用此段话的时候,不知所宗,忽为朱子曰忽为蔡九峰(沈)先生曰。至于此段内容为谁所说,需要予以澄清,使朱蔡之说不至搅扰不清。
我们在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来梳理一下有哪些学者认为是朱子之语,哪些认为是蔡沈之语。经笔者多方考索,检到如下学者或认为是朱子之言,或认为是蔡沈之说。
南宋真德秀《读书记》卷三十一《朱子传授》引朱熹之说,南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卷四亦引之。真德秀,字景希,号西山,福建蒲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户部尚书、参知政事。为朱熹的再传弟子,世人称其为“小朱子”。有《大学衍义》、《西山甲乙稿》、《西山文集》等著作传世。章如愚,字俊卿,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累官国子博士,出知贵州。开禧初,上疏极陈时政,以忤韩侂胄罢归。结草堂山中讲学,时称山堂先生。著有类书《山堂群书考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书曰:“宋自南渡以后,通儒尊性命而薄事功,文士尚议论而尠考证。如愚是编独以《考索》为名,言必有征,事必有据,博采诸家而折衷以己意。不但淹通掌故,亦颇以经世为心”[4]1150。章如愚“登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与真德秀同榜”[5],而真德秀为庆元五年(1199)进士,知庆元二年真德秀未中,但二人交情深厚。且真德秀又为朱熹私淑弟子[6]256,章如愚采朱子之说亦在情理之中。
入元之后,有黄镇成《尚书通考》与梁寅《策要》引朱熹说法。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7]714,戴震《经考》和王鸣盛《蛾术编》均认为是朱熹所言。
认为是蔡沈所说的有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明代唐顺之《荆川稗编》和朱荃宰《文通》,清朝崔述《考信录》、方中履《古今释疑》与张英《渊鉴类函》。
从以上学者引用此段话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初步判断认为朱子所言是引自《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认为是蔡沈所言当是引自《书集传》的《尚书序》。情况大概如此。
2朱蔡二人说考辨
至于是朱子所说还是蔡沈所言,清人毛奇龄首先意识到此段话为谁所言存在问题,他在《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一文中对朱子的说法有过如下之批注。
朱(笔者按:朱为朱熹)又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毛奇龄注:此说出自吴棫,云増多之书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曲聱牙,云云。然棫说不过如此,自朱氏指出,且题为伪,而世遂遵信之。)
又曰:“(毛奇龄注:一作蔡沈语)汉儒以伏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澀,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或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此为近之。然伏生倍文暗诵,而安国考定于科斗古书错乱磨灭之余,反专得其所易,则又有不可晓者。”[7]790
毛奇龄只是于“又曰”下存蔡沈说,显然毛奇龄对此段话采取了一个模糊处理的办法。毛奇龄对《古文尚书》为伪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且有《古文尚书冤词》一书力辩之。毛奇龄既然持《古文尚书》不伪的说法,必然要对最早提出《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源头进行辩证,而《古文尚书》为伪说始自宋吴棫,朱熹广大之,蔡沈又是朱熹的门徒,伪书一说亦沿袭之,这似乎是毛奇龄辩论的中心。至于此段话究为谁说,毛奇龄只是存而不辩。但是毛奇龄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此段话究竟为谁所说。
继毛奇龄之后,阎若璩弟子宋鉴著有《尚书考辨》一书,进一步辩《古文尚书》为伪书一说。宋鉴,字元衡,号半塘,山西安邑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尚书考辨》四卷,是宋鉴“以其师《古文尚书疏证》,文辞蔓衍而文不尔雅,因重辑《尚书考辨》四卷,谓杜林所传之漆书古文,篇数正与伏氏合,后人因指为《今文尚书》,其实乃真古文也。”[8]68-69此书一出即受好评,与宋鉴同时代的盛百二跋曰:“伪古文之失,至是书而益彰,真古文之美,得是书而益著。”[8]69宋鉴在《尚书考辨》卷一中,即引用朱熹关于《古文尚书》为伪书的一段话,并且首先提出此段话非蔡沈所言。
蔡氏沈曰:“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后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伏生乃偏得其所难,而安国反专得其所易,则有不可晓者。”[9](原注:此条误,略与前条同,此朱子《书临漳所刊四经后》,蔡氏进之于集传,叙录并注凡数百言,今俗本蔡传皆削去之。) 注文中所说的“此条误,略与前条同”,“此条误”乃是说此段话非蔡沈所言,“略与前条同”则是言此段之前有朱熹“疑孔安国《书》是假《书》”说。又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八十二确有《书临漳所刋四经后·书》一文,兹节录于下,以便考核。
“然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或者以为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则暗诵者不应偏得所难,而考文者反专得其所易,是皆有不可知者。至诸序之文或颇与经不合,如《康诰》、《酒诰》、《梓材》之类,而安国之序又绝不类西京文字,亦皆可疑。独诸序之本不先经,则赖安国之序而可见。故今别定此本,一以诸篇本文为经,而复合序篇于后,使览者得见圣经之旧,而不乱乎诸儒之说。又论其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读者姑务沉潜反复乎其所易,而不必穿凿附会于其所难者云。绍熙庚戌(1190)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识。”[2]
这段话与《经义考》引文大同小异,是否如宋鉴所说“蔡氏进之于集传,叙录竝注凡数百言,今俗本蔡传皆削去之”所说呢?蔡沈在《九峰蔡先生书集传序》中做了详细说明。
庆元己未(1199)冬,先生文公令沉作《书集传》,明年先生殁。又十年始克成编,总若千万言。呜呼!《书》岂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而浅见薄识岂足以尽发蕴奥,且生于数千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千载之前,亦已难矣。然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心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乱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
沉自受读以来,沉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原注: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其间亦有经承先生口授指画,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见本篇。)《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四代之书分为六卷。文以时异,治以道同。圣人之心见于书,犹化工之妙著于物,非精深不能识也。是传也,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虽未必能造其微;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书,因是训诂,亦可得其指意之大略矣。嘉定己巳(1209)三月既望,武夷蔡沉序[3]3-4。
蔡沈于该序中言到“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这就造成后世学者在引用《书集传》中的《尚书序》按语时,认为是蔡沈所言,至于是不是蔡沈所说呢?答案是否定的。
3为朱熹所说理由及结论
既然认为非蔡沈所言,那我们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一谈非蔡氏所言的理由。
首先,在时间段上不符合蔡沈所作。朱子《书临漳所刋四经后·书》一文作于南宋绍熙庚戌(1190年)十月,而朱子令其弟子蔡沈作《书集传》乃是南宋庆元己未(1199年)冬,前后相差九年,只能是蔡沈引用朱子的说法,断无朱子引用蔡沈之理。这与蔡沈所说“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和“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相合。又清人宋鉴说法亦不误。
其次,本文开头提到《经义考》的这段引文出处有二:一为《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五《杂著·尚书》篇 ,一为蔡沈《书经集传》卷一《书序》篇,经笔者核对,这两篇文章在文字上相同,《经义考》的这段引文见于这两篇文章之后的按语中。至于《书集传》中的《书序》是不是蔡沈集传,蔡沈没说,蔡沈只说“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然董鼎《书传纂注》于《大禹谟》“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義,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余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序》所言《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10]24董鼎此言与蔡沈“其间亦有经承先生口授指画,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见本篇”相合,可以认为《书序》集传就是未经蔡沈改动的朱子原文。
总而言之,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引用关于《古文尚书》为伪书一说,为朱熹所言不误,至于元明清一些学者认为是蔡沈所言,乃是受蔡沈《书集传》之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彝尊,林庆彰.经义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M]//张元济.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3]蔡沈.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王崇炳.金华征献略[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谢无量.朱子学派[M].上海:中华书局,1916.
[7]阎若璩,黄怀信,吕翊欣.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古国顺.清代尚书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9]宋鉴.尚书考辨[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解树明(1990-),男,硕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学、目录版本学。
姬瑞丽(1985-),女,硕士,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